范娅萍:大运河畔紫房子的故事
2015-05-15田野
田野
范娅萍
出生于中国湖南,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艺术硕士,心理学博士,现工作生活于北京。自2000年开始关注青少年内心成长的创作,通过油画、装置、雕塑、水墨、影像、诗集等各种形式来表达她的对人性思考的艺术世界。
本科研究生和美术学院教书十年科班经历早就造就了艺术家惊人的扎实的基本功,对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深厚的人文功底,使得艺术家范娅萍对画面有着惊人的掌控力和创造力。
2014年,经过整整10年的思考和创作,范娅萍再创作了这批油画,此时的她技法和对整体艺术作品驾驭更为成熟,她的作品更为女性艺术带来意想不到的成果。历史会证明这一点的。
作品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美术馆和双年展都有展出,巴黎大皇宫(2014年)、日本福冈美术馆(2009)、日本亚洲美术馆(2009年)、威尼斯双年展威尼斯莫拉宫殿(2013)、中国今日美术馆(2015)、广东美术馆(2007)、爱沙尼亚塔林美术馆(2006),作品主要被今日美术馆、卡迪佛大学、中国建设银行、法国领事馆、瑞士领事馆、广东美术馆等机构和个人收藏。出版有《黑白感性》、《我不在我所在的空间》、《天使的秘密花园》、《形象解码》等作品和学术专著。与广东美术馆、广州美术学院、慈善机构、教育扶贫机构、工商银行私人银行等专业和社会机构多次合作了艺术体验式教育课程。
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的起点,便是京城东郊的“五河交汇”处。在五河之一的温榆河旁,星罗棋布的散落着一些上个世纪的老旧工业厂区,那是“红旗飘扬,歌声嘹亮”的时代产物。现今的左右艺术区便是其中之一。走进院子,巨大的苏式风格的加工车间显示着它昔日曾经的辉煌。让人仿佛还可以听到过去的机器轰鸣声。几面涂成紫玫瑰色的厂房外墙醒目得有点刺眼,强烈的色彩对比让这些满目疮痍的旧房子瞬间焕发了新的生命。房子的主人就是女艺术家范娅萍。
她似乎已经告诉我,她是一个激情四溢的艺术家。浓郁的油彩味把我引进了她的工作室,映入眼帘的是巨幅的油画作品无序的堆满了整个空间,如同“上帝打翻了调色板”,五颜六色的颜色甩得到处都是。你一不小心就会随时“沾”上它的光。
巨幅的绘画,奔放的色彩,近乎疯狂的笔触,不分昼夜的创作,还有那些复杂而又耗时的装置作品。这一切很难和眼前这个文雅的弱女子,确切的说是一个孩子妈妈的弱女子联系在一起。只有她动作轻盈地坐在那极为女性化的欧式沙发里,为我沏茶时,才可以感受到女人的柔美一面。她出生在“不管是黑猫白猫,逮着耗子就是好猫”的年代。因此这一代人有着更为现实的生活态度和对人生目标的追求。而她,却是一个例外。当人们为自己是“红色领袖”的邻居而倍感自豪时,她却离开了家乡,汇入了改革开放最前沿的都市人海寻找自己的梦。
她穿着一双沾满了油彩的布鞋,这种布鞋在今天的乡村里也少有女人在穿。这是她妈妈为她亲手做的。也许这让她感受到了乡愁记忆和来自亲人的温暖。她总是笑得如向日葵一般灿烂,从不把一丝的不快挂在脸上。每当她筋疲力尽的完成一幅作品时,迎来第一个观众便是她的先生,而她的先生总是叼着雪茄,以“切格瓦纳”的姿势凝视良久,回敬她的总是恋爱般的微笑。但他是她忠实的“粉丝”和坚定的支持者。
她工作室的一面高达七八米的墙放满了她购买的世界各地的画册和书籍。她用读万卷书的方式告诉我们,她的创作思路绝非空穴来风。
我不能贸然的说她的作品归于表现主义,或其他什么主义,因为我怕我的无知而把一个新的风格,划到一个已经老掉牙的什么主义里去了。我讨厌中国的评论家总想马上给艺术家冠名,因此一个新的风格出现,便很快被他们扼杀在襁褓之中。
这个世界上从来都不缺少优秀的艺术家,但女性艺术家却是凤毛麟角,范娅萍算是这稀有物之一。
我带着满身的油彩味与她作别,车里的103.9频道里依然播放着“苍蝇老虎一起打”的最新消息。脑海里浮现的却是色彩斑斓的范娅萍的艺术世界。
于通州寓所
2015年3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