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歌,回荡在太行绝壁
2015-05-14李连军
李连军
3月2日深夜,河南林州境内,一辆载有33人的大巴车坠下悬崖……
第一时间救援
3月3日0时30分钟,某装甲团作战值班室电话急促的响起来,打电话的是曾在团里施工的林州群众杨永峰。核实情况后,作战值班员迅速向团政委赵玉先报告。赵玉先果断做了安排部署:“逐级请示,建议装步营出动100兵力,第一时间赶到展开救援!”“成立临时指挥组,我带吴雪冬参谋长、宋俊生副团长和卫生队组成先遣组先赶赴现场……”。
3月2日23时31分,正在野营驻训的该团装步营刚刚结束夜间实弹射击考核。突然对讲机里响起一阵急促声音:“装步营紧急结合,执行事故救援任务……”
距离驻训地50公里的一处山间公里,一辆中巴车坠入悬崖,初步估算伤亡30余人,此时距离事发已经过去一个小时。
“现在时刻1时13分,各连10分钟后集合完毕,执行3号预案……”接到团作战值班室电话后,张宝发30秒钟内干了5件事:给对讲机更换电池、穿上作战靴、扎腰带佩戴指北针、从抽屉拿出一副地图、一套夜间指挥器材。
部队的野营驻训地,全营参加救援的100名官兵很快确定,就在大家分头准备背包绳、铁锹、夜间指挥棒、背包绳等救援器材时,营长宋俊生的面前突然出现20多名入伍不到两年的新战士。
“营长,让我们也去吧,人多力量大,我们要和大家一起救援。”
“胡闹,山区里,人过多并不一定是好事,不利于展开救援。”时间紧迫,张宝发撂下一句,“服从命令,否则按违抗军令处置。”转身去集合准备就绪的救援官兵。
张宝发不知道,那些营长下死命令不让他们参加的战士们有11人偷偷挤上了运输车。
不惜代价救人
到达事发现场,张宝发倒吸一口气:近乎垂直的崖壁上到处散落着伤员和汽车碎片,中巴车已经支离破碎,幸存的群众在半山腰发出痛苦的呻吟……
战士们一路急跑到达山脚下,先期到达的赵政委、吴雪冬参谋长、宋俊生副团长和几名军医已经救下来一名伤重的群众。
赵玉先为了便于掌握救援现场全景,躲避着不时滚落的山石,扒开密密麻麻的荆棘,爬上了山崖最高处进行指挥:“一组搜索伤员,二组开辟上下山的通道,三组转运伤员,预备队负责担架制作,器材保障、目标指示……”
现场环境实在太恶劣了,山上是密密麻麻的灌木丛,布满荆棘,石块堆积在悬崖底部,越往上石头越小,根本迈不开脚,只能爬。
“时间就是生命,快快。”百米的悬崖上,战士们已经嗅到现场弥漫着的血腥气息。官兵们组成的十多个搜集小组各自为战,一字排开展开地毯式搜索。
最先爬到悬崖上面的,是班长王海全,他看到一个满脸鲜血的小男孩,王海全迅速脱下自己的棉衣披在了男孩身上。他打开绿色指挥棒,向山下挥舞。
军医邓晓东、王泽坤带着医护组官兵赶来了,对小男孩进行包扎、固定,抬上担架。
“要稳住,不要造成二次伤害。”下山的路难走,踩在碎石上,脚底呲溜溜的滑,近乎垂直的陡坡难以站立。
“把脚插进碎石里,增加摩擦力!”王海全声音沙哑的吼着,一下踩空,脚陷进了石头缝里,尖锐的石块划破了小腿,脚掌被卡住了。
忍着剧痛,王海全硬生生把脚拔出来,小心翼翼的迈出脚步,突然,他的脚踩在了软绵的脚掌上,他明白,那是旁边扶着自己的战友刘梦琳的脚,他在用脚掌给自己垫路。
报案的群众杨永峰全程参与了救援行动,他不停的称赞官兵过硬的素养:“整个救援行动配合非常默契,就像演练过一样。”他说,没有制式担架,官兵们把携带的工兵锹,两锹交错卸下锹头,背包绳一缠一绕,不到2分钟就制作好了一个简易担架。
从山腰到救护车,有1000多米的陡峭山路,几乎寸步难行。可官兵们却抬着伤员连续不断跑了七八个来回。杨永峰说,要不是有过硬的素质,很难在这样险恶的地形下把伤员运下山。
凌晨时分,气温降到零下10度。官兵们把迷彩服脱下盖在伤员身上,仅穿着短袖训练服,虽然疲劳到了极点,却没有一个人放慢脚步。
山顶的赵政委发现,很多伤者多处骨折,根本无法使用担架。官兵怕给伤者造成再次伤害,就把伤者抬到携带的行军锅里往山下运。
经过一片碎石地带时,一名在前方为抬担架的战友开路的战士,被一块大石头绊倒,在近乎垂直的悬崖上滑下去了十来米远。当赵政委一把抓住这名战士时,心猛地纠在一起。这名战士仅穿着意见单薄的体能训练服,汗水浸透,已经像是水洗一般,后背被碎石刮得血迹斑斑。
群众就是我们的亲人
风越刮越大,武警、消防、紧急救援队伍也来了。
中士李传亮抬下来一名重伤员,突然“哎呦”一声,仰面躺在地上站不起来了。
李传亮有严重的腰间盘突出,5个小时里,他的腰就没有直起来过,陡峭的山崖,下山必须蹲着往下滑、上山必须弓着腰攀爬,水壶里装的水还是满满的,他连口水都没来得及喝上一口。
战士黄健想打开水壶给李传亮喝水,可手上一丝力气都没有,他们的手完全麻木,换了七八个人,没有一个人能拧开水壶。
“别睡,别睡,马上就到医院了。”濒死之时,信念比什么都重要。装步二连一班长王海全在一名叫文艺的中年妇女耳边不停的念叨,鼓励她坚持住,别放弃。
来到一片碎石地时,在身体下滑的一瞬间,王海全一把抓住一旁的荆棘,手掌被荆棘扎得血肉模糊,他依然稳稳地站住,那一刻,他只有一个念头:不能再让肩上的伤员再次受到伤害。
文艺被抬下山,送达救护车上,王海全发现,医生全部上山实施救护了,仅有一名司机在值守,王海全果断决定护送文艺去医院。他脱下自己的身上外套、棉衣,披在了文艺身上,自己身上只剩下平时穿的一件短袖训练服。
王海全发现,文艺的声音越来越弱。情急之中,他问出文艺女儿的电话,用执行任务发放的手机拨过去,想让亲人鼓舞她求生的意志。可没想到,一接通就遭到一顿痛骂,原来对方以为深夜陌生号码是诈骗电话。他再次拨通了电话。
山谷里出现了一丝曙光。官兵们经过地毯式搜索,确定伤员已经全部搬下了山。
官兵们克服山陡路险、严寒夜暗等种种不利条件,连续奋战6小时,152名官兵从死神手中抢回13名受伤群众的宝贵生命,转运安置遇难群众遗体20具。
闻讯赶来的群众把他们围得水泄不通。一位老大娘跪在地上,用颤抖的声音不停的说:“人民子弟兵,好样的,好样的。”
13名幸存的群众转危为安后,联名写了封感谢信寄给军区党委,按上了13个鲜红的手印,称赞该团官兵是“一支素养过硬、心向百姓、能打仗的人民军队。”“当人民群众畏难之时,他们第一个抢在前、冲在前。”
日前,该团党委下发向装步营学习的决定,他们的事迹成为官兵开展主题教育的鲜活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