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橚:不爱权力爱植物
2015-05-14代连华
代连华
朱橚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五个儿子,地地道道的官二代,本应在仕途上大展宏图,可这位朱藩王却不关心权力,反而喜欢研究植物,并立志要成为一名植物学家。
朱藩王经常游山玩水,同时也观察各种植物。公元1389年,身为藩王的朱橚擅自离开封地去凤阳,被明太祖以“弃其国”之罪流放到云南。
本来流放是一件悲惨的事情,但是对于朱藩王来说,正好圆了自己的梦想,有机会近距离观察并研究各种植物。
云南因为天气炎热,加上瘴气等自然因素,百姓容易患病,可是因为缺医少药而得不到救治。朱藩王根据自己掌握的植物学知识,决定编写一本医学书籍,能让普通百姓自己看病,及时得到救治。
朱藩王请来当时的名医李佰牵头挂帅,并组织数十位专家学者,共同编写医书。为了让医书资料翔实,朱藩王经常上山采集、辨别各种植物。走在崇山峻岭间,不仅要忍受蚊虫叮咬,还要提防野猪、毒蛇等野兽攻击。每次从山中归来,朱藩王都是伤痕累累,疲惫不堪。
经过紧张的筹备和编写,第一部医书《袖珍方》终于出版发行了。全书共分为四卷,收录了三千多种药方,其中许多是朱藩王自己研究开发出来的。“因疾授方,对方以授药。”《袖珍方》的面世不仅得到了医者们的喜爱,普通百姓也能熟读详解。
《袖珍方》的发行填补了医药事业的空白,并成为当时的畅销书籍,仅在明代就被翻刻了十多次。
1391年,朱藩王恢复爵位回到开封,工作之余依然将大部分精力放在了医学研究上。
可是,生在帝王之家,虽然享受富贵荣华,危险却也如影随形。因为政治上的一些不当言论,朱藩王再次被流放到了云南。心情极度苦闷的朱藩王,并没有借酒浇愁,而是继续埋头研究植物学。
当别人喝茶、聊天甚至听戏消遣的时候,朱藩王则钻进新建的植物园,精心观察每种植物的生长规律及特点,并亲自做详细记录。他还利用自己的政治地位和影响力,将刘醇、李恒等学有专长的学者及画家召集起来,为编写医书做准备工作。
1406年,在朱藩王亲自审定下,《普济方》问世了,该书共一百六十八卷,其中有方脉总论、运气、身形、针灸、本草等一百余门,计一千六百论,收录了六万一千七百三十九个药方,绘制了二百三十九幅图等。《普济方》被评论家们誉为“采摭繁富,编次详析,自古经方更无赅备于是者”的鸿篇巨制。
有一年天下大旱,地里颗粒无收,百姓们只好采回植物充饥,但因误食有毒植物,许多百姓为此送命。朱藩王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亲自品尝各种植物,以辨别植物习性,家人劝道:“您是王爷,亲自采食植物太危险了。”朱藩王淡淡地说:“神农氏不顾危险遍尝百草,不也是为了后人吗?和众多百姓的生命比起来,我一条命又算得了什么呢?”百姓误食有毒植物的深刻教训,促使朱藩王萌生了编写可食用植物的医书。
根据自己多年研究植物的经验,以及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1406年年底,《救荒本草》出版发行,此书是记载食用野生植物的科普书籍,虽然编写的目的是以“救荒”为主,但该书的学术价值已经远远超出了救荒的原旨。
《救荒本草》语言简洁,通俗易懂,不仅在中国引起轰动,在国外也是好评如潮。
《救荒本草》漂洋过海传到了日本,日本的专家学者惊呼“别书所无,此书皆有”。《救荒本草》快递到了俄罗斯,植物学家贝勒评价此书中的木刻图早于西方七十年。而美国学者则羞愧地承认,书中收录的植物种类数量超过美国二十倍。
而从锦衣玉食的王爷到吃苦耐劳的植物学家,朱藩王的人生历程与生命轨迹发生改变,则是源于一次次的政治劫难。
公元1420年,有人指控朱藩王谋反,正在研究草药的朱藩王吓得赶紧跑去京城,“顿首谢死罪”,皇帝老爸也没为难他,只是嘱咐他要小心行事。
差点丢掉小命的朱藩王,终于意识到,金钱权力都是过眼云烟,唯有远离政治,才能专心致力于植物研究。为此,朱藩王回到封地之后,主动将军权交还给朝廷,从此不再过问政治,而是积极献身于医学事业。
世间万物终会消散于无形,惟有善行才能永远流传下去,就像朱藩王在《袖珍方》重刊时的序中写的那样:“吾尝三复思之,惟为善迹,有益于世,千载不磨。”是的,尘世间的一切不过是身外之物,唯有善良助人,有益于民生的事业,历经千年也不会湮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