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问题时的“礼仪”
2015-05-14徐贲
徐贲
美国加州圣玛利学院教授
人民日报微博倡议说,微博是大家的平台。在这里有话好好说:一、可以不同意,但不要谩骂攻击;二、就事论事,不扣帽子;三、不搞威胁恐吓,以法律为底线;四、无论大V或草根,都不是真理终结者;五、不搞道德审判。今天你是冷漠的围观者,或许明天就是受害者。同意的请转发!
“有话好好说”可以视为对人际交往“礼仪”的一种通俗说法。什么是“有话好好说”呢?美国著名演员理查德·德雷福斯的几句话似乎能回答这个问题,他说,“礼仪不是不说负面的或不好听的话,不是不作批评分析。礼仪是我们分享政治讨论这一自由领地的方式。如果我们说话叫喊、吼叫,或被打断、被教训,那就是非礼仪。”
换句话说,礼仪不在于“不说什么”,而在于“怎么说”,或者更确切地说,在于“不怎么说”。
礼仪经常是从它的反面,也就是“非礼仪”来认识和要求的,《人民日报》微博所说的礼仪便是用多个“不”的要求来表述的。维基百科对编辑们的“礼仪”要求也是用“避免非礼仪”来说的,其中包括不要居高临下、不要自以为是、不要使用轻蔑的语言、不要表现太强烈的情绪等等。
在西方,礼仪的言行也被视为绅士风度。梁启超1914年在清华大学的演讲《君子》中赞赏“绅士”(他称“劲德尔门”),认为符合中国传承的“君子”人格,“君子二字其意甚广,欲为之诠注,颇难得其确解。为英人所称劲德尔门包罗众义与我国君子之意差相吻合”。他说,“英美教育精神,以养成国民之人格为宗旨。国家犹机器也,国民犹轮轴也。转移盘旋,端在国民,必使人人得发展其本能,人人得勉为劲德尔门,即我国所谓君子者。”
礼仪不仅是个人的良好言行举止,而且也是整体国民文明素质的一个标志。有话好好说不仅关乎日常人际交流, 更关乎整体国民人格。
在文明的社会里,绅士因其自身的教养,而非某种显赫的门庭家世或背景而受到尊重,绅士的文明教养与人格让他们成为社会的表率和引领。法里德·扎卡里亚在《自由的未来》一书里谈到18、19世纪英国的绅士时认为,“绅士们受到广泛尊敬,比贵族而言更是领导社会时尚潮流的精英。
事实上,在18世纪,英国绅士变成社会向往的高贵象征,带有神奇色彩。据说,一位女佣曾请求詹姆斯一世国王把她的儿子变成一位绅士。国王回答:我无法把他变成绅士,但我可以任命他为贵族。”
贵族是一种身份,而绅士则是一种自我成就的优秀人格。同样,今天在中国,一个人可以掌握权力或财富,拥有显赫的家世背景或傲人的高等学历,但因为不会好好说话,而只能是一个没有教养、不懂礼仪的粗鄙之人。
在中国,许多人,包括知识分子,都未能像梁启超那样欣赏和提倡绅士或君子人格,相反,他们提倡的是“战士人格”和“战斗精神”。因此,在不同意见的论辩中,他们总是把旁人视为“敌人”而不是“对方”,而在言语上也顺理成章地运用对付敌人的方式或手段——谩骂攻击、威胁恐吓、污蔑丑化、道德审判。“骂”成为他们的言语特征,他们不仅骂人,而且坚持骂人有理。这种作风在五四运动前后就已经形成,延绵至今,难以消除。
早在1918年6月,4卷6号《新青年》刊出的署名“崇拜王敬轩者”的读者来信:“《新青年》是提倡新道德——伦理改革,新文学——文学革命,新思想——改良国民思想。难道‘骂人是新道德、新文学和新思想中所应有的么?”
面对读者的质疑,陈独秀对“骂”做过不同的辩护:“‘骂人本是恶俗,本志同人自当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以答足下的盛意。但是到了辩论真理的时候,本志同人大半气量狭小,性情直率,就不免声色俱厉,宁肯旁人骂我们是暴徒是流氓,却不愿意装出那绅士的腔调,出言吞吐,至使是非不明于天下。”
也就是说,假绅士比真流氓更坏,所以挨骂是活该。从梁启超赞赏绅士到陈独秀痛骂假绅士,礼仪的标准在中国发生了逆转,是革命精神的胜利还是君子精神的失败,今天更需要我们去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