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生活水平
2015-05-14杨庆育
杨庆育
“生活水平”是个从古到今都被统治阶层和百姓大众关注的重大问题。被称为最底层人民经济学家的阿玛蒂亚·森,以帮助印度解脱贫困为目的数年辗转欧美,他在《生活水平》一书中就此话题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如果仅把生活水平视为快乐的一般生活水平,那么金钱和财富就可以成为衡量生活水平的指标了。但是不同类型的快乐都是有价值的东西,并且生活碎片由多重不同的快乐构成,所以,高收入本身并非是有价值的东西。如果仅把效用作为生活水平的判定标准,森仍然认为是有缺陷的,效用这种用途非常不适合用来解释效用即快乐或效用即幸福的观点。因为感到快乐或者幸福本身并不是一种评价活动,虽然评价活动与幸福的心理状态间存在明显的关联,但二者不能混为一谈,而且不能视为两者关系可合理相互替代的程度。
森明确了评价生活水平的两个原则:一是评价的方法必须符合促使我们对生活水平概念感兴趣的动机,生活水平是一个具有广泛相关性的概念,不能采用随便武断的方法;二是可用于实际评定的角度,选用的评价方法必须具有实用性。按照这一标准,森提出了能力与功能性活动对生活水平评价的观点。功能性活动是一个发挥功能的过程,而能力则是执行功能性活动的能力。
从某种意义上看,功能性活动与生活水平有直接的关系,因为它们可以反映生活状态的不同方面,即反映生活水平的多元性构成;而能力是个有关自由的概念,即个人在可能过上的生活中有什么样的机会。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出如下的推断,生活水平的价值是由过不同生活的能力赋予的,虽然所选择的实际生活方式应该受到特别的重视,但是,可以选择其他生活方式同样具有一定的价值。那么,通过改善功能性活动就可以观察选择不同的生活方式,从中也可以测定我们的生活水平。当然,从多元性角度,还应该讲功能性互动广义化,赋予其一种相当丰富的方式来反映自由的问题,这就是生活水平功能性活动能力观构成的多元性特征。
对于已经解决了人类基本需要、国民财富总量已经进入中等收入国家的我们来说,要高度重视生活水平的多元性特征,在考虑解决民生的问题上,运用多元性特征,更多地将重点放低收入群体上;在推动内需的过程中,要充分挖掘不同层次的物质需求;在产业结构调整上,要以从整体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同时满足不同收入群体、不同需求结构为出发点,提升和优化产业结构。
所谓不断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就是要处理好物质生活水平与精神需求之间的关系,在推动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不能忘记其精神追求和信仰的力量。这是提高国民生活水平的基础,只有将人民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水平建立国民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不断提高的基础上,生活水平才能得到持续的数量和质量提升。
《生活水平》
作者:[印]阿玛蒂亚·森等
出版:机械工业出版社
定价:55元
《财富之城:威尼斯海洋霸权》
作者:[英]罗杰·克劳利
出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定价:58元
一部威尼斯共和国简史,侧重它在地中海世界的外交和战争,尤其是在“第四次十字军东征”中的独特作用,以及作为基督教世界之盾与奥斯曼帝国的对抗。
《萧红书简》
编注:萧军
出版:上海人民出版社
定价:78元
萧红寄给萧军的书简等汇编,大部分是萧红于1936至1937年间,由日本东京寄回上海和青岛给萧军的,也有几封是回国后由北京寄到上海的,以原信影印和排印注释的形式呈现。
《醒来的森林》
作者:[美]约翰·伯勒斯
出版:上海译文出版社
定价:35元
这是一本关于鸟类的书,作者带我们走进森林,倾听林中鸟的音乐会,观察不同的鸟类多彩的生活。
《不可慢待的孤独》
作者:宋涵
出版:三联书店
定价:35元
成为妈妈的作者,看着女儿的成长,并反思自己,写下了她对女性成长、亲子关系和两性情感各类人生的现实问题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