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读往来
2015-05-14
44/2015 总第734期
@费罗塔:我有个朋友也是未婚生子,快十年了,朋友就“后悔”二字。毕竟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下,为孩子赌上了后半辈子的幸福。
@阿步lala:可能是我错了,但我真感觉到这个社会对大龄单身人士深深的不公,不论是政策和世俗。这就是现实,任何话语的抗争都显得那么无力。
中国新闻周刊编辑部微博
http://weibo.com/inewsweek
《中国新闻周刊》 官方微博
http://weibo.com/chinanewsweek
单身其实不是问题,在传统道德与社会结构的作用之下,它才是问题。整个世界正在不断发生变化,变得更开放更多元,就连传统的性别差异和分工都在逐渐改变。但古老的观念和不完善的社会制度却牢牢束缚住了那些选择单身、或者暂时保持单身状态的人。也许这就是我们这一代许许多多80、90后男女的所面对的时代剧情。(球菌)
胡锡进的身上有很多标签,在职业上,他是“主编”,管理着其所供职的《环球时报》;在微博上,他是“大V”“民族主义”代表。私下里,不同于在人们眼中的形象,他对很多事情也有多个角度的看法。看《胡锡进的表情》,我觉察到了他身上这种复杂的真实。也许很多人不喜欢胡锡进那种“官方”气质的观点,但他的存在,也是这个复杂时代的特征。(小桃念)
记者手记
单身太难了,因为要说服整个社会
这次单身话题的采访,约访专家比我预想的难得多。大约发出八九封约访函,法学、人口学、社会学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只有两位回复,其中还有一位是拒绝的。这位拒绝的老师是人口学的,说单身生育权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又极其小众,一时半会恐怕还不会引起重视。
寻找采访对象也一波三折。单身妈妈们负面情绪很大,一心谴责男方的负心与冷漠,却很少关注制度本身。职场上的单身人士,往往能感觉到未婚身份的问题,但多是隐性的,没有明证。至于年龄较大的单身者,往往是主动选择单身,感觉单身身份并无不便,或者自己已经克服而不那么敏感。
一旦仔细思考,每个人都能说出点什么。最常见的是,几乎没有父母可以安然接受单身这件事。一位在知乎上为单身而战的女孩,说妈妈告诉她,自己算过命,眼下大限将至,如果她还不结婚,妈妈将死不瞑目。
在计生政策、购房资格等社会政策上,单身与已婚者被明显区别对待。我其实不赞同完全一致,但认为国家应该考虑一部分单身者的合理需求,不能因一刀切的懒政思维。
比如,外地户籍单身者如果想在上海买房,是不是可以像上海户口一样积分制,以居住年限、公积金缴存额等多个条件设置门槛等。如果城市大龄未婚女性希望有个孩子,也许可以设立房产、学历、收入等条件,考察她是否有独立抚养孩子的资质和潜能。
我自己也是大龄单身女青年,深感单身不是错,却在明里暗里地被惩罚、被忽视、被歧视。然而,最让人恐惧的是在遥不可知的未来,父母年岁渐大,未来如何照顾;自己的晚年如何渡过……在一个对单身者恶意满满的社会,我们毫无安全感。
文章发表后,采访过的那位未婚妈妈告诉我,她看到网上被点赞最多的一条评论是“含辛茹苦独自养育孩子,国家还要收6倍罚款”。为此,她感激得不行。因为没有另一半的扶持,单身者独自面对生活,已经够困苦了,为何现实还要再加负担?
可惜,往往观念最先,现实其次,政策却是最滞后的。不知道什么时候,中国能变成“单身友好”型社会。假如有那么一部分人,真的不能结婚、或不愿结婚,也希望这个世界能宽容相待。
详见本刊2015年11月30日出版总第73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