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任重而道远
2015-05-14何亚非
何亚非
最近人民币几次贬值在国际上再次掀起各方对中国经济走向和人民币国际化的热议。正是“山雨欲来风满楼”,各种说法都有。有的议论中美在进行“金融暗战”,说中国就此“将了美国一军”,也有猜测中国事出有因,系为减轻外贸压力不得已而为之。
从世界舆论和金融市场反应看,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中国的人民币已经走上国际化的道路,虽然任重而道远,但人民币汇率的起伏波动和中国的货币政策已经开始具有全球性和全局性影响。
人民币更需要走出去
我们先来看一组数字和事实:一是2005年中国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名义汇率升值约30%,实际有效汇率则更高,综合计算可能接近60%;二是过去5年中国跨境贸易结算使用人民币的比例从2009年几乎不存在,到2014年已达22%,人民币在贸易、投资和储备项下的使用均超出预期,成为世界上第5大支付货币;三是目前全球有约50家中央银行拥有人民币储备(可能数额不大),外国人手中大约握有2000亿美元的人民币计价的股票和债券(相比美国的16万亿美元还是很少);四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正在考虑将人民币列入其储备货币特别提款权(SDR)的货币篮子,虽然美国反对,但已是大势所趋。五是人民币国际支付系统(CIPS)逐步扩大,已经成形,呼之欲出。
综合起来看,至少可以得出以下两个结论:一是人民币已经进入世界金融舞台的中心,虽然离世界主要货币尚有较大差距;二是正如新加坡学者郑永年所言,在中国已经转型为产能、资本过剩国家的情况下,经济要素需要走出去,人民币更需要走出去。
对人民币国际化时间的估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10年、15年、20年,众说纷纭。其实谈论人民币国际化,离不开其与美元的关系。而且,美元国际化道路对人民币也有参考价值。
目前,世界各国包括美国对全球货币体系多元化都持正面、积极的态度,认为世界货币多元化有助于全球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减少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汇率和债务风险。然而,美国从地缘政治角度考虑,对人民币国际化对美元霸权地位的影响和挑战依然心存疑虑。其最新的表现包括:美国反对中国牵头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美国阻止人民币进入IMF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竭力推进排挤中国的《跨太平洋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协定》(TPP)的谈判;中国在海外设立了不少人民币交易中心,如新加坡、伦敦、法兰克福、卢森堡等等,恰恰没有世界上最主要的金融中心纽约。从这几个例子多多少少可以看出,美国对人民币广泛使用可能冲击美元霸权地位是有担心和焦虑的。
人民币地位上升美国担心什么?
首先,美国担心人民币地位上升会削弱美元作为美国世界霸权的地缘政治支柱和杠杆。目前世界上45%的跨境交易均以美元计价,任何国家的银行想要做国际业务都需要使用美国的银行体系。举例来说,美国财政部正是利用这一“金融利器”来实施对伊朗、朝鲜等国的金融制裁。最近有美国学者专门著书,详尽地描述了这一内幕,将美国的金融制裁喻为金融“核武器”,可见金融制裁威力之大。
设想如果将来有一天人民币或者别的什么货币可以在国际清算和结算中替代、哪怕部分替代美元也就是美国金融体系的作用,那么美国的金融“核武器”就失效了,美国的地缘政治掌控能力也将相应缩水。现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正在提速,其全球支付系统(CIPS)也将就绪,投入使用。事实上近年来使用人民币进行结算的跨境交易成倍增加,CIPS将来有可能成为与美元并行的金融“高速公路”。
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构想与美国的“新丝绸之路”(NSR)有异曲同工之处,中美完全可以在融合两个构想的基础上进行广泛国际合作。这点其实大家看得很清楚。美方之所以对中方的“一带一路”态度暧昧,地缘政治的担心和猜忌是一个因素,另一个重要原因恐怕是担心人民币会乘机扩大使用范围和规模,在亚洲与美元平起平坐。
其次,美国担心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将增加中国的全球政治影响力,助力中国成为世界强国。金融是经济的命脉,世界强国的一个基本条件是具有全球通用的货币。这点美国有亲身体会,因为美国的强国梦就是这样实现的。
在过去三十年里,中国人民币已经有两次发挥过世界经济和金融“稳定器”的作用。第一次是上世纪末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第二次是2008-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肆虐,各国货币都受到强大的贬值压力的时候。尽管内外压力巨大,中国经济和出口也面临重大考验,但中国政府在两次区域和世界经济危机中坚持人民币不贬值,为了世界经济的稳定,坚定立场,不采取“以邻为壑”的货币政策,不利用本币贬值来支撑经济、保持自己的国际市场份额。这两次人民币坚持不贬值,充分体现了中国“达则兼济天下”的大国负责任精神,也为人民币赢得了国际声誉。而相比之下,美国近年来国内政治腐败以及美随意使用美元体系对别国进行金融制裁,已经开始削弱美元作为世界主要货币的声誉和地位。
美国如果单从“零和”角度来看待人民币的作用,那么它心存疑虑,乃至焦虑,就不奇怪了。其实,美国大可不必如此。中国的发展是世界和平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正能量,人民币国际化也将为世界经济金融的稳定贡献力量。况且,人民币在全球使用和交易量还很小,只是起个补充的作用。在可预见的将来,美元依然是世界最主要的储备货币和避险工具。
再则就是经济上的考虑,美国担心美元的“昂贵特权”遭到削弱,被人民币等其他货币分享,切走“一块蛋糕”。
目前,世界各国中央银行60%以上的外汇储备是美元或美元资产。作为世界货币的发钞国家,只有美国才有这种“昂贵特权”。换言之,因为有这种特权,美国举债成本比别的国家低得多,同时美国政府和公司的债券卖的比别的国家贵。只有美国可以随意印钞票,虽然这样做最终会损害美元的信誉。美元的“昂贵特权”代表看得见、摸得着的巨大利益。据麦肯锡研究所最新计算,美国每年据此将增加1000亿美元的收入。美国财政部10年期债券利息起码要比其他国家低一个百分点。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每年给美国GDP增加0.3%~0.5%。
如果人民币成为世界主要货币之一,那么国际投资者就有了除美元、欧元等货币的又一种选择。因为欧元、日元、英镑等总量小,美国担心人民币份额扩大主要会“侵蚀”美元的份额,导致美国的利率上升,经济增长受影响。
人民币与世界货币之间仍有距离
无论是从稳定世界经济金融,还是减轻美国金融体系压力来看,美国上述担心都是不必要的。这是因为:
第一,全球化迅猛发展是各国利益交融,结成了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需要一个多种世界货币支撑的全球货币体系,这有助于稳定世界经济,减少金融风险。世界经济大环境的改善和稳定首先受益的是美国,因为美国经济体量最大,与各国经济联系也最紧密。
第二,要成为世界主要货币,需要货币发行国具备以下条件:一是政治稳定、法律齐全、法制牢靠;二是经济体量大,金融市场有足够深度和广度,容得下大批量资金的进出;三是可随时自由兑换,作为金融避险工具的可靠性。
2008-2009年世界金融危机期间,美国作为金融危机的发源地、美元作为一国货币与世界主要储备货币的矛盾,并没有影响各国资金纷纷涌入美元市场,寻求各自金融资产的安全,美元依然是唯一的国际资本避险工具。这个例子足以证明上述三点条件的重要性。而人民币离这些要求仍有不小的距离。仅经济体量和货币自由兑换这两条就需要中国继续做出很大的努力。
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国现代化和成为世界强国的必经之路。然而,人民币国际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任重而道远。
中国将继续坚定不移走改革开放的道路,奉行稳健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在不断扩大人民币使用范围,从交易、投资到储备,一步一个脚印,同时保持人民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