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胀率2%:安倍经济学的命门
2015-05-14冯玮
冯玮
两年前,即2013年3月20日,刚上任的日本银行即日本央行行长黑田东彦,在其主持的首次货币政策会议宣布,将采取强有力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两年内使通胀率达到2%。
然而,截至今年4月本财年结束,日本的CPI通胀率不可能升至2%。两年过去,一直作为“安倍经济学”主要推手的黑田东彦,其上任伊始就作出的这项事关重大的公开承诺,却宣告落空。
“偷袭珍珠港”
虽然在黑田东彦正式上任之前,市场对量化宽松政策有足够预期,日本股市已经大涨、日元也已大幅贬值,但黑田东彦在首次会议上的激进姿态,仍出乎市场预料,因此日本股指和日元,前者跳涨、后者大贬,堪称“立竿见影”。
然后,经济规律并不以黑田的意志为转移。量化宽松政策实施1年半,离预期目标仍有相当距离。至2014年9月,日本核心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仅上涨1%,远低于2015年达到2%的目标。为此,黑田在去年11月的央行月度例会上宣布,将“量化宽松”规模从每年60万亿至70万亿日元,扩大为每年80万亿日元。虽然从规模上看,这次量化宽松只扩大了15%,远不及一年半前的那次,但却引发了日本和全球金融市场的剧烈震荡,当天日本股市收市比前一交易日收盘上涨约5%,日元兑美元的汇率暴涨了近3%。
市场完全没有料到黑田东彦此时会突然出招。因为,不仅在此前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日本股市已上涨近10%,日元兑美元贬值超过5%。而且有报道称,日本央行10月31日的政策会议只想更新一下对经济的预期,并没有调整货币政策的计划。
黑田之所以突然出手,是因为在这次会议上,央行政策决定委员会委员纷纷下调了通胀预期。这不免让黑田东彦担心,若原定目标难以实现,那么走出通缩这一“安倍经济学”的核心目标不仅难以按期完成,而且可能“中道崩殂”。
黑田东彦:在过去两年内使通胀率达到2%的目标失败了,日本央行将维持利率不变、继续扩大基础货币,力争2015至2016财年下半年通胀率逼近2%。图/CFP
这次非常突然的放量,黑田甚至没有像通常那样事先给财务省高层警示,从而被有些媒体戏称为“偷袭珍珠港”。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对于这次放量,除了黑田东彦本人,其他8名央行政策决定委员会委员一半支持,一半反对。知情者向《华尔街日报》透露,反对者担心货币宽松可能最终扭曲市场,产生泡沫,并认为这类政策减少日本政府整顿财政、推行结构性改革的动力。
为了不使市场失去信心,黑田东彦只能“失信”。在今年1月21日下午举行的记者会上,黑田改口称,“日本实现2%通胀目标的时间可以改变”,“从来没说日本央行会在正好两年时间里实现2%的通胀目标。”
3月17日至18日,日本央行决定维持利率不变,并且决定以每年80万亿日元的速度扩大基础货币。黑田东彦在新闻发布会上强调,央行尽快实现2%通胀率的目标没有改变。4月16日,黑田东彦又在华盛顿宣称,日本经济适度复苏已成为一种趋势,通胀将在2015至2016财年下半年逼近2%。
安倍VS央行
黑田死盯通胀2%这一目标不放,除了可以使日本走出通货紧缩的困境,克服日本财政入不敷出“寅吃卯粮”的恶性循环,还因为这一目标是“安倍经济学”的“命门”,有安倍的“竞选公约”能否兑现的政治意义。
在2012年大选率领自民党“卷土重来”时,除了重新祭起他的“修宪论”,安倍主打经济牌,提出将实行“无限度、无限期”的金融缓和政策,使物价上升3%。安倍同时提出,为了刺激经济,将大规模发放国债以及抑制日元升值,要求日本银行积极配合。
但是,根据《日本银行法》规定,日本银行享有高度独立性,金融政策由包括正副行长等9人组成的政策决定委员会投票决定。央行行长虽然由政府提名、众参两院批准任命,可一旦上任,除非自己撂挑子不干,否则任何人无权罢免。安倍对金融政策指手画脚的做法,显然有干预央行独立性之嫌。
果然,时任日本央行行长白川方明公开反击,称日本经济所以长期低迷,原因在于政府缺乏可行的发展战略。舆论也认为,实现3%的物价上涨目标不现实,因为即使在泡沫经济期间,日本的物价上涨率也只有1.5%左右。于是,安倍不得不将物价上涨目标降至2%,并继续向央行施压,要求央行与政府签订政策协议,还不无威胁地表示,若不答应,“考虑修改《日本银行法》”。
为了不给自民党修改《日本银行法》的口实,日本央行在2012年12月19日至20日召开的金融政策会议上,提出了将研究是否使物价上涨1%。安倍对央行的这一表态感到满意,以为白川方明接受了自己的要求。孰料,白川在记者会上声称,央行需要1个月时间认真研究,目前还没有下结论,而且丝毫没有提央行与政府签订所谓政策协议的事。
白川在通胀目标上的坚持,使安倍转而考虑在白川任期结束后,挑选一个支持自己政策主张的央行新总裁。按照安倍的说法,“我想挑选一个能实施大胆货币政策、观点跟我们一致的人”,黑田东彦因此被安倍选中。由此可见,准确地说,实现通胀率2%不是日本央行而是“安倍经济学”的目标。
外贸拖后腿
日本央行持续加大量化宽松力度,为何仍未达到预期目标?按照黑田东彦的解释,油价下跌利好日本经济,但短期内会抑制CPI上涨。“安倍经济学”之父、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的货币政策顾问山本幸三则指出,除了油价下跌这一因素外,去年4月将消费税率从5%上调至8%,阻碍了国内消费。
以“油价下跌”为由未免牵强。虽然由于“乌克兰危机”等因素,国际原油价格一路下滑,但日本在东北地区大震灾引发核电事故后,需要用进口能源代替核电。油价下跌利于企业节约成本,给企业以提升员工薪资的空间,有利于并且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物价上行。
“增加消费税”阻碍物价上涨,从表面上看这一理由可以成立。在“安倍经济学”的前“两支箭”提出后,2013年至2014年第一季度,日本GDP(国内生产总值)曾连续6个季度呈增长趋势,累计增幅为4.2%。而2014年4月将消费税税率从5%提高到8%后,第二季度GDP即急剧萎缩至-7.1%,第三季度下降1.9%。安倍本人也在记者会上承认,将消费税率从5%上调至8%成为抑制个人消费的严重负担,并因此在解散众议院的同时,宣布原定2015年10月将消费税率上调至10%的计划,推迟至2017年4月实施。
但是,消费税率增加导致日本GDP走低,仅是表象,不是实质。因为,1997年桥本龙太郎内阁首次将消费税率从3%增至5%,曾使日本财源急剧扩张,当年度税收达到空前的53.9万亿日元,比1996年增收1.8万亿日元,财政收入增加3.4%。为何安倍晋三内阁增加消费税率,不仅没有出现那种状况,而且导致经济数据急剧下行?究其原因,关键是桥本内阁和安倍内阁时代的外贸状况存在根本差异,而外贸是拉动日本经济的要素。
1997年,日本外贸顺差额为825亿美元,占外贸总额的10.8%,而2013年日本贸易逆差却达到11.4745万亿日元(约合680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5.3%,不仅连续3年逆差,而且创1979年以来历史新高。2014年贸易收支出现12.7813万亿日元逆差,比2013年增长11.4%,再创历史新高。由此不难得出结论,对于战后奉行“贸易立国”的日本来说,国际收支失衡,是2%通胀率难以实现的关键因素。
不达目的不罢休
安倍是在日本物价、消费、工资、投资持续低迷的“通货紧缩”背景下再度执政的,其亲信、内阁官房长官菅义伟曾经宣称:“安倍自上次失去首相宝座以来,认真学习了金融和财政知识。”在参加被称为“安倍经济学”之父的众议员山本幸三组织的学习会后,安倍更加感到日本央行2006年3月叫停量化宽松政策是错误的。
为改变这种状况,安倍先后提出了由“三支箭”构成的“安倍经济学”:一、“量化宽松”,即通过作为中央银行的日本银行向金融机构大量回购长期国债,增加市场货币流通量;二、通过财政投资刺激经济增长;三、进行结构改革,放松管制,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前两支箭是宏观经济学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调控总供给和总需求的主要杠杆,今后安倍政权将继续使用。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日本金融决策者实施了空前规模的刺激政策,日元兑美元今年跌至122:1左右,但经济学家们预测,日元只有继续下跌至140左右才能达到2%通胀率目标。而研究显示,以消费者价格判断,日元兑美元约被低估了32%,是继瑞士法郎之后最被低估的货币。
事实上,去年第四季度日元一度下跌8.4%,为两年内最大降幅,但2015年以来日元兑美元迄今一直维持在7日元区间,几乎没有什么变动,说明汇率下行有不小阻力。今年4月中旬,美国财政部长雅各布·卢和日本财务大臣麻生太郎在华盛顿会晤后发布公告,强调各国遵守G7和G20承诺的重要性,包括为国内目标而利用国内政策工具、不要针对汇率下手。
近期,日本央行以8:1的投票结果决定,维持基础货币目标不变。一些经济学家认为,日本可能最早在今年4月底将购债规模从80万亿日元扩大至90万亿日元。另据美国彭博社今年2月5至10日对35位经济学家进行的调查,其中有26位认为日本央行今年会扩大宽松。其中认为会在4月份就采取行动的有7位,认为会在10月份采取行动的经济学家最多。由此可以认为,日本央行继续实行“量化刺激”以实现既定目标,有极大可能。
日本公共债务现已超过1000万亿日元,是日本年GDP的两倍左右,为世界之最,不增加消费税率无法改变“寅吃卯粮”的财政窘境。因此,“量化宽松”和增加消费税率,是日本政府和央行的不二选择。实际上,分阶段将消费税率上调至10%、为走出通货紧缩推行量化宽松政策,并明确设定2%的通胀率目标,也是安倍的“竞选公约”。只有实现2%通胀率这一目标,结构改革和激发民间投资活力这一“安倍经济学”的第三支箭,才能真正射出并命中目标。
(作者为复旦大学教授、日本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