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数冠军刘洋,玩出来的“全能王”
2015-05-14风筝
风筝
作为数学领域中级别最高、难度最大的国际性赛事,奥数一直被誉为“只有世上5%特殊数学天才的聚会”。一位名叫刘洋的美籍华裔选手,就是这群天才中的佼佼者,他不但破天荒地帮美国夺得2014年奥数冠军,又在今年8月初和队友神奇成功卫冕,一时在中外奥数圈引起一片惊呼。
更让人惊讶的是,新任冠军多才多艺,除了数学成就,他还是美国皇家钢琴考试认证的钢琴师,黑管整整吹了9年,学绘画近10年,此外还是校篮球队的主力,去年就已被麻省理工大学提前录取。并且,这个全能选手并非是个乖小孩,他曾疯狂地迷恋电脑游戏,妈妈为此还伤透了脑筋,甚至大动干戈。那么,这样一个熊孩子是如何变成奥数冠军的呢?
文化知识从游戏中获取
生于1997年的刘洋,体内有一半的中国血统,他的妈妈刘双秋是中国人,而他的爸爸则是印度的一名机械工程师。刘双秋曾在国内当数学老师,婚后和丈夫过了几年两地分居的日子。她一人带着小刘洋生活,直到刘洋三岁时,才随妈妈从中国移民到美国。
因为生活环境的改变,刘双秋起初很担心儿子是否能适应新的环境,可是让她想不到的是,孩子在面对一门新语言时,很快就适应了。
为了不让儿子的学习落了下风,从刘洋5岁上幼儿园时起,刘双秋就让儿子尽可能多地接触书本知识,其中包括数学、科学、英语、社会学等多方面内容。很快她就发现,儿子对数学有着超出其他学科的兴趣,几乎一点就通。
美国的孩子从小就会使用电脑,因此孩子们痴迷于电脑游戏也是个越来越棘手的社会问题。由于幼儿园里其他小朋友们的影响,刘洋也对电脑游戏一见钟情,很快便玩得不亦乐乎。
这个不良的苗头一度让刘双秋异常警惕,于是她左思右想,终于想出了一个“寓教于乐”的好办法。刘双秋和儿子一起玩起了游戏,比如一款游戏中一个发电站遭到敌人的破坏,需要玩家解决许多综合性问题才能使它恢复运转,这其中涉及数学、科学、人文、地理等多门知识。为了顺利过关,刘洋通常玩一会游戏就要忙不迭地去查阅资料,于是一关一关闯下来,刘洋既玩了游戏又学到了知识。
开始,刘双秋曾为自己的这种游戏教育法非常得意,可是,很快她就发现这种教育法埋下了祸根:随着年龄的增长,刘洋玩游戏的口味也发生了改变,简单的解决问题型游戏已经成了他不屑一玩的小儿科,那些枪击、搏击或高科技武器式的游戏成了新的追求目标。于是,儿子痴迷游戏真的成了刘双秋头疼的难题。
但是不管儿子对游戏多么痴迷,刘妈妈始终尊重孩子,从来没有使用“掐网线、关电脑”的强硬措施。
为了将儿子的注意力引导到别的方面,刘妈妈也曾鼓励儿子学钢琴、吹黑管、学画画、打篮球,刘洋很聪明,不论做什么,只要学习一段时间就能出成绩。多年下来,他成了美国皇家钢琴考试认证的钢琴师,黑管达到了演奏水平,画作也是有板有眼,此外,他还是校篮球队的绝对主力。
但如此多的爱好居然也没让刘洋舍下游戏,只要一有机会就粘在电脑前。因为他玩游戏,刘妈妈没少操心上火甚至大动肝火,可是风雨过后,彩虹依旧。
想不到,让刘妈妈最头疼的儿子玩游戏问题,有一天,刘洋突然以壮士断臂的豪迈戒掉了,原因是缘于他的一次失败:多年来,美国队在奥数上的成绩一直不佳,为此,他们卧薪尝胆,不断发现选拔数学人才。每年20万名学生都会参加美国数学联赛,其中只有1万名晋级到数学邀请赛,此后只有500人闯入奥数初级赛,经初赛后,筛选出60人进入奥数集训营,再经过反复考试测评,最终选出6人参加国际奥数比赛。
刘洋七年级时,稍经努力便赢得了全州第一名,并代表密苏里州参加了全国的数学联赛,八年级时,他又赢得了全国第二名的好成绩。不料在他九年级时竟意外冲奥失败,没有资格进入奥数夏令营。
这次打击让他非常沮丧,他终于意识到:玩游戏真的是影响到学数学了。痛定思痛,最后他狠心割爱,下决心放弃了那些年最爱玩的游戏,全力以赴地追求起最钟爱的数学梦想……
除去一块大心病的刘妈妈此时终于承认:原来,儿子玩游戏也不完全一无是处,至少在让他闯关成功体会到征服的快感后,更让他学会了不服输。
兴趣爱好在规则中培养
作为一名有着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来说,刘双秋深知,想学好数学实际是一门枯燥而艰辛的工作,刘妈妈因此探索出一条独到的“刘氏学习法”。
平时,她尽量把数学趣味化,刚刚识数时,她和儿子玩扑克,那些漂亮而整齐的卡片很容易就让儿子知道了每个数的大小。等学习简单的加减法时,她又搞起了条件反射刺激,每当儿子做对一道题,她马上变戏法一样拿出一小块可口的零食。如果儿子将她列出的一整张纸的题目都算对,她会“隆重”地奖给他一把玩具枪。
如此这番,让刘洋从小就种下了一个观点:原来学数学是这么有趣的事情!于是,每当妈妈喊他做数学题时,他会马上眉开眼笑地跑过来。
每个孩子接受知识的过程有快有慢,因此,在教儿子学数学时,刘双秋非常看重一点:“跟随刘洋的节奏走”,从不急功近利,一旦发现儿子掌握不牢的知识,哪怕费上九牛二虎之力,她也会不厌其烦地一直坚持到儿子学扎实。
刘洋5岁时开始上幼儿园,因为每天只上半天课,剩下的半天便成了刘妈妈加快教学节奏的时间。因为儿子已经接受了基本的纪律约束,她的教育要求也跟着上档升级——一票否决:“只要错一道题,就要全部重做一遍”。
每当儿子做完题,刘双秋会告诉他有错题,但从不会具体说是哪一道题,更不会说到底错了多少道,而是让刘洋自己检查。
为了改正错题,刘洋往往要将整张题目从头检查到尾。刘妈妈通过观察却发现这样做有三个好处:一是能帮助儿子树立信心,“他要对自己的解题方法有信心,不能把对的改错”。二是通过儿子的反复琢磨,那些模棱两可的知识能够得到确认和加深。三是通过多走冤枉路,等于让刘洋进行了一次次复习,可以把知识巩固住,更好地消化吸收。
在“妈妈老师”的指导下,一年之后,刘洋就以实际行动证明了这种教育方法的高明之处:6岁的他抱着参与体验的心态参加了北美范围内的数学公文式竞赛,这是一项考查儿童数学和阅读能力的竞赛,在45分钟之内,考生要做97道选择题。想不到初试牛刀的刘洋仅用了半个小时便交卷走出考场。
刘妈妈很关切地询问儿子考得怎样,刘洋回忆了一下,略有遗憾地说:“别的题应该都做对了,只有一道题不会。一个骰子掉在地上,出现5的概率是多少。我选了五分之一。”这个题的正确答案应该是六分之一,最后刘洋真的只错了这一道题。
正是凭着如此的精准,刘洋在竞赛中赢得了一年级组第二名。从此,每次考试刘洋对自己的表现都有非常精准的把握,“他说错了几道题,结果和他的预计完全一样”。
小小年纪就荣获如此殊荣,首次参赛成功让刘妈妈意识到儿子“可能真有天赋”。
勇气和毅力在见贤思齐中成长
不过,在九年级时的那次冲奥失败,曾让刘洋有些沮丧。刘妈妈破天荒地不许儿子再学习了,而是鼓励儿子给美国著名的奥赛教练冯祖鸣写邮件请教。
冯祖名是一名华人数学天才,祖籍天津,15岁时考入北京大学数学系,18岁进入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攻读数学博士。自2003年起担任美国奥数国家队总教练,他一手制订了美国的奥数竞赛培养选拔机制,并在10多年间逐步走向完善。于是在妈妈的鼓励下,刘洋竟和大师交起了朋友。
得知这是一位华裔少年,冯教练也非常喜爱,很快就回了信:他鼓励刘洋要享受数学,不要仅以闯进奥数竞赛为目的,甚至还和他打下了一个五年的赌,约他赢得奥数冠军时相见。邮件内容洋洋洒洒,足有十多页。
大师对自己这么重视,顿时让刘洋受宠若惊,他几乎对冯教练的每句话都看了又看,刘洋对妈妈说:“我即使每天打5个小时篮球也进不了NBA,但是如果每天做5个小时奥数题,应该可以参加国际奥数比赛。”见儿子已打算破釜沉舟,刘双秋也尊重了孩子的选择。
从此后,刘洋每天放学之后晚7点至12点的时间基本都奉献给了奥数。刘双秋夫妇平时交际广泛,他们一家经常会参加朋友聚会,但是为了沉下心来学习,刘洋每次都让爸爸提前带他回家,一般在晚9点之前就回家学习了。对此,刘双秋很赞同儿子的决定,毕竟让孩子远离浮华的场所才是学习的保证。
如此苦学一年后,刘洋果然成功入选美国数学联赛,并且连续3年成功入选美国奥数夏令营,继而连续两年成为美国奥数国家队的队员。
数学之路是孤独且艰难的,刘洋要研究出某道题可能需要一周甚至几个月的时间,每次他感觉迷茫或遭遇挫折时,队友之间的鼓励更给他提供了巨大的动力支持。
有时,看到儿子学得很苦,刘双秋还建议儿子“不务正业”:鼓励他去中文学校给其他的学生上课,也培养了他的耐心、责任心和爱心。
自从刘洋上了高中之后,刘双秋对儿子的活动从不干预,全部都由他自己安排。多年的培养终于在近两年连续结出硕果:继2014年夺得个人金牌后,在今年7月底举行的第56届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中,刘洋和队友在泰国清迈冠军,这也是美国自1994年夺得冠军后,时隔21年再度夺冠。在去年时,刘洋就已提前被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录取,他的国际奥数的小伙伴们百分之八十都在那儿。
熊孩子变成奥数冠军,这则新闻在美国引发广泛的轰动和讨论,很多人羡慕其地人的天赋,可是美国奥数队总教练冯祖鸣却认为:刘妈妈的教育方法重在引导儿子的思维和习惯,从而帮助刘洋成为一个专精数学并且全面发展的好手。其实世上根本没有那么多天才,孩子能否成才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后天的培养。 编辑/张小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