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状元陈梓林:“猫爸猫妈”将我“放养”进北大
2015-05-14张小彤风筝
张小彤 风筝
2015年6月23日,湖北省高考成绩放榜,各地的高考状元纷纷出炉,其中:武汉市外国语学校的陈梓林以630分的优异成绩一举夺得武汉市文科状元,消息一出,这个文静而阳光的大男孩便成了各大名校争抢的目标和媒体记者们手持“长枪短炮”瞄准的对象。人们向他表示祝贺的同时,更好奇他在求学的过程中到底运用了什么过人的学习方法。
2015年7月,带着这些问题,本刊记者张小婧对新科状元陈梓林及其父母进行专访,陈梓林坦言:自己的学习方法并没有什么过人之处,如果非要找出一点不同,那就是有一对与众不同的“猫爸猫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出生于1997年8月21日的陈梓林是家里的独苗,自小父母对他倍加宠爱。当其他家长高喊“学习从娃娃抓起”、将成绩视为命根时,他的父母却有一套超凡脱俗的教育方法。
在接受采访时,陈妈妈林燕自豪地说:“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好的习惯比成绩更重要。所以我用儿子上小学前几年的时间着重培养了他的学习兴趣和习惯。”陈妈妈是一位小学数学教师,懂教育的她在陈梓林很小时,就特别注重儿子的习惯培养:儿子玩的每一件玩具、做的每一件事,都引导他坚持做到有模有样,禁止出现虎头蛇尾。从儿子三岁起,她决定给儿子讲的每个故事都不会超过3遍,引导儿子从有限的次数中学会复述,无形中就锻炼了儿子的记忆能力。这些不起眼的一件件小事,日积月累中却锻炼了陈梓林的学习习惯。
从陈梓林上小学开始,陈妈妈就有计划地要求儿子必须预习第二天的课程,由于学龄前的记忆锻炼打下了基础,这个要求很快就让陈梓林尝到了甜头:不但学起来更容易,还经常赢得老师的表扬,于是预习课程成了他的自觉行动,偶尔一次没能预习就会急得抓耳挠腮。往往还没有开课,他已经将要学的语文、英语课文背诵得只字不差。
为了不让学习成为单调的负担,从小学开始,父母就给儿子制订了“玩乐计划”:他们给陈梓林请了专业的羽毛球教练,每周学一次。第一次打羽毛球,陈梓林就彻底爱上了这项运动,他玩得很开心,并坚持了下来。再后来,在陈梓林的要求下,陈爸陈妈又给儿子接连请了网球老师、游泳老师、绘画老师,陈梓林说,这些都是我最喜欢的娱乐,项目虽多却一点儿也不累!
正是这些课外的兴趣培养,让陈梓林受益匪浅,运动让人增加活力,他总能以旺盛的精力投入到文化课的学习中。学的时候认真学,一到课间休息,他总是篮球场或羽毛球场上最活跃的那一个。直到高考前,他还约朋友打了一整场网球比赛,精力超群。
陈爸爸对此乐不可支:管学习是学校的责任,我们家长直负责孩子的健康和生活。所以,对儿子每次的考试成绩,他从来不会主动过问,全靠儿子主动告诉自己。如果儿子考得好他会毫不吝啬地猛夸一顿,考差了他也绝不批评,仍会亲切地摸着儿子的头只讲一句话:下次好好努力。陈妈妈也会“漫不经心”地看试题上的错误,当发现那些差错通常是因粗心造成的,她便释然了:该掌握的知识已经掌握,又何必非逼儿子考满分或超出别人几个名次呢?
不料,父母不在意的事情,有人却操心上火:陈梓林上学时,正是社会上各种辅导班、培训班发展得最红火的时候。因此每当假期来临,一些培优机构隔三差五就会给陈爸爸打电话。每次陈爸爸都不为所动:谢谢,我儿子不需要辅导。
陈妈妈告诉记者,因为当老师很累,有时候回家就不想动了,那时还在上小学的儿子看见妈妈累了,就说:“妈妈,你先睡吧,我自己学习就好!”陈妈妈起初还不忍心,别人的孩子都是爸爸妈妈陪着做作业,但后来也慢慢习惯了,儿子非常自觉,小学时就励志要考取武汉最好的初中——武汉外国语学校。
所以,陈梓林自身的学习热情和勤奋刻苦也让他获得了回报。他顺利考入了武汉外语学校初中部,不久后还获得了全国的竞赛大奖,据悉那一年全市有上万孩子想报考,只录取300个。
进入初中后,陈梓林很快就适应了住校生活,因为爱运动,学习成绩不错,他在学校有一大堆好朋友。毕业前,陈梓林看到身边的很多同学报考了本校高中部重点班。也萌生了要冲刺一把的念头。数学是他最担心的跛脚科,于是他找到父亲商量:想找一家辅导班提升一下数学的实力。
对儿子主动提出的学习打算,陈汉和也不反对,于是马上选了一家辅导机构将儿子送了进去。可是,唯一的这次培优并没有起到该有的效果:陈梓林很懂事,感觉花了爸爸近一个月工资进行辅导,此后的考试便不允许再出差池,这样无形之中将自己逼到了没有退路上。中考前,他住进临近考点的酒店里,连续两天都没有睡好,最终在考场上发挥失常,以几分之差与外校的重点班失之交臂。
中考发挥失常,也成了陈梓林求学以来的唯一遗憾。对此,陈爸爸却如塞翁失马一样仿佛捡了个大便宜:重点班高手云集,竞争激烈,相比而言,普通班没有那么多压力,对孩子的成长可能更好一些。陈妈妈还不忘鼓励儿子: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只要好好学,普通班照样跳出重点生。
既要会学习,更要会玩
高中关键的三年,几乎让每一位学生和家长都不敢掉以轻心,很多家长如临大敌,有的甚至放弃了工作,选择在学校周边租房陪读,唯恐孩子在学习上出现一丝闪失。可是,陈爸爸却对这种做法很不感冒:学习是孩子的事情,何必拖累家长?虽然他的家住在武昌积玉桥,但是他坚持让陈梓林自己去坐地铁。于是每天陈梓林都要搭乘20多分钟的地铁上学,放学后又乘地铁回家。
对儿子学习“不上心”,但是对他的健康却越抓越紧。陈爸爸负责儿子每天的科学饮食,每周还要陪儿子打一次网球和篮球。
陈梓林发育较晚,上学期间身高总是不及同龄人,儿子迟迟长不高成了陈爸爸一直的牵挂,在他的心目中,一个男孩的理想身高应该达到180厘米,从儿子上初中时起,他就超前地担心起儿子的终身大事:“连1.80米都达不到,哪有女孩子会喜欢,以后还谈什么恋爱?”因为人的骨骼只有在睡觉时才会生长,于是夫妻还对儿子规定:每天晚上11点前必须上床睡觉,确保充足的睡眠。就是到了高三学习最紧张时,也要求儿子按时上床,哪怕作业做不完也只能到此为止。
想不到,父母的这个“死命令”却让陈梓林颇为受益:因为不能无限地开夜车,他只能更好地利用白天的时间。学习时,他会全身心地投入去学,上课时要打起十二分精神地听讲,课后更要高效优质地完成作业和复习。而这样的劳逸结合比开夜车式的死记硬背收获更大。
大多数家长最怕孩子“不务正业”,那样不但会耽误时间,还容易玩物丧志,影响成绩。可是,陈爸爸却乐于看到儿子干别的:因为心有旁骛的孩子才证明他学得不累。高一时,陈梓林就曾参加过一次帮助听力障碍儿童的公益活动,整整花费了近三天的时间,先要和这些孩子预约好,然后还要帮他们订票、订住宿,最后又全程陪同他们一起去琴台大剧院看表演。操心受累不说,还自己倒贴进去一点钱。有亲友知道后,曾责怪陈爸爸为什么不阻拦:闲着没事,去干那种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干什么?陈爸爸有些惊讶:既培养了孩子的同情心和责任感,又丰富了他的社会经验,这是打着灯笼也难找的好事呀!
陈梓林爱好广泛,好奇心也重。小时候他看到别人炒股时整天盯屏幕上的K线,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难道靠拨拉这两根线,钞票就能落到手里吗?高一时,他还和几位密友成立了一个“经济学人”社团。经常邀请学校的老师前来讲授经济学知识。这些密友中,陈梓林和向嘉炜、汪楚峰、吴昊的关系最铁,因为他们四个都是学霸型人物,主张学玩两不误,还被同学们戏称为“四大金刚”。平时,四大金刚凑在一起不但会讨论知识问题,也会交流什么时候去看电影、打球。对儿子的这些活动,父母从不横加干涉。相反,儿子约同学看电影、打球需要用钱时,父母几乎有求必应:学的时候拼命学,玩的时候尽情玩,达到了1+1〉2的效果,这本来就是他们想要的。
送上门的保送资格也不要
陈梓林高二时,已稳居年级前十,高三时他参加九月调考和二月调考时,分别夺得武汉市第一和第三的好成绩。
两次调考的成绩优异,是可以轻松获得北大清华保送资格的,当陈梓林开心地将这个好消息告诉父亲,陈爸爸却建议儿子:放弃这次保送的机会,以自己的真正实力迎接高考的挑战!这个建议让亲朋好友都大跌眼镜:老陈这是怎么了?怎么糊涂到拿儿子的前途开玩笑呢?连陈梓林也不能理解:爸爸,这可是别人想要都不一定能得到的机会呀!陈爸爸胸有成竹地对儿子讲出了自己的理由:爸爸让你这样做,一是对你有信心,相信你不用保送也肯定能考中。二是男孩子的生命中应该经历一次高考,要拿出男人的勇气去面对这次考验。三是凭真本事去考,选择的空间要比保送大。既然是一举多得的好事情,为什么又非要坐享保送不思进取呢?在父亲的鼎力支持下,陈梓林毅然放弃了保送,选择了用实力来证明自己。
虽然最终决定参加高考,但是老陈的心里其实是捏着一把汗的,因为有中考失利的教训,高考前夜,他没有让儿子住酒店,想让家里熟悉的床铺给儿子提供一个好的休息环境。晚上10点,他就轻声细语地劝儿子入睡,然后心情复杂地躺在一侧。想不到在凌晨2点时,陈梓林突然醒了过来。这可是决定人一生命运的高考呀,连大人都紧张得不能自己,何况一个连二十岁都不到的孩子呢?陈爸爸一言不发,慈爱地看着儿子,直到他再次睡着。儿子睡着了,那一晚他却一直没合眼。
时间终于挨到了放榜的时候,6月23日早上5点多,陈梓林醒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手机,想查询一下自己的成绩,想不到查分网站根本打不开。一个小时后,他刷新了同学的QQ空间,发现有一位同学发布了一条信息:陈梓林是今年武汉市的高考状元!起初,他以为这只是同学拿自己寻开心,到了6点多,发现几乎所有的同学都转发了学校官网上关于状元的权威发布,这下他终于相信了:自己在这次高考中,以语文128、数学140、英语142、文综220、总分630的好成绩拔得全武汉市的头筹。幸福如潮水般突然袭来,他在第一时间欢呼雀跃地给爸爸打去电话。
高考成绩出炉后的第二天,北大、清华等招生组的老师就与陈梓林见面,极力争取他到自家学校就读。因为陈梓林获得了清华自主招生的30分优惠,同时又拿到香港大学的全额奖学金,而北大开出的条件也很诱人,许诺“进校后专业任选”,一时诱惑太多,陈梓林也拿不定主意。为了确定去向,在高考志愿填报截止的前一天,全家人专门为儿子上哪所大学召开了家庭会议,陈梓林的梦想专业是经济学,“年薪过百万的工作是今后的目标”,最终一家人选定了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靠放养就将儿子送进了北大,在儿子上大学期间他们还会有什么新动作呢?面对记者的疑问,陈爸爸、陈妈妈笑着说:“以前儿子的事情我们就不管,上大学了我们更不会再过问,孩子的成长最终还要靠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