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血案调查,国画大师为何手刃上司
2015-05-14明明
明明
2014年10月20日,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立案受理了轰动全国的故宫血案。2013年11月25日,嫌犯郑志标使用大马士革弯刀,连续杀死故宫博物院展览部前任和现任两名主任后,自杀未遂。这是故宫博物院建院以来,发生在故宫红墙内的第一起凶杀惨案。案情扑朔迷离:郑志标身为《故宫》电视剧的总编导,享誉世界的国画大师,平时为人谦和低调,与两名被害者也没发生过公开冲突,为何最终残忍地将两人杀死?
随着2014年12月2日上午郑志标被带上北京二中院刑事法庭庭审,这起独特而令人无比震惊的千古奇案终于揭开了神秘面纱。
“痴迷”文物,开罪上司
建国以来,哪部国产电视剧热卖全球?不是《红楼梦》,不是《三国演义》,也不是近年大红大紫的《甄嬛传》,而是2005年出品的《故宫》。这部电视剧被全世界110个国家争相购买播出,创下了中国单部电视剧出口最多的纪录。而杀人嫌犯郑志标,恰恰是这部电视剧的执行总编导。
今年50岁的郑志标出生于天津一个美术世家,母亲是全国著名的工笔画大师,父亲曾任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主任。在父母的熏陶下,郑志标从小就有极高的艺术天赋。1980年,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在全国招生,郑志标成为其中之一。在中央美院,大师们都认为郑志标有灵气,是一个画画的天才。
毕业后,郑志标来到代表中国艺术最高殿堂的故宫博物院工作。他刻苦钻研业务,多年来出版了88本研究专著,并成为国内顶尖的文物研究专家。而随着画作的不断展出以及被人收藏,郑志标也拥有了国画大师的美誉。
时间进入2005年,这一年也是郑志标人生的辉煌期。那一年,为庆祝故宫博物院建院80周年,故宫与央视出品了12集大型纪录片《故宫》,郑志标被委任为执行总编导。2005年播出后,110多个国家的电视台先后购买,创下了纪录。
《故宫》给郑志标带来了巨大成就,而他也像大多数天才艺术家一样,开始变得孤傲起来。在他的工作和生活中,除了文物,还是文物,对文物的研究如痴如醉,渐渐处于一种偏执状态。对他来说,文物比他的命更重要,比他的父母、妻子、孩子全都重要。因此,一旦有人对他喜爱的文物提出什么意见或者不同观点,会立即遭到他的反驳。
如果不是发生在2011年的那桩轰动世界的故宫盗窃案,郑志标也许仍然平静自得地在故宫里当他的研究员,做他的国画大师。
2011年5月11日,一个叫石柏魁的窃贼,从故宫盗走了四件国宝文物,破案后,社会各界对故宫文物的安全产生了怀疑。于是,中央急调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任故宫博物院新院长。单霁翔到任后,要抓的最大的一个工作就是文物的安全保护工作,号召全院员工提出问题和建议。
作为《故宫》电视剧的总编导,郑志标了解每一件文物的状况。他曾经在拍完电视剧后,向有关领导提出过文物保护方面的问题,但没有回音。如今,见上面重视起来,郑志标写了一份报告,交给故宫博物院最高领导层。在这份报告中,郑志标罗列了火灾隐患、盗窃隐患和震灾隐患等七大隐患,彻底地把故宫文物保护的实质性问题提了出来。
郑志标这样一讲,分明是在暗示存在着工程腐败问题。他的顶头上司、展览部主任胡建中是最受伤的一个。以前,郑志标在故宫出版社工作,并不得志,是胡建中将他从出版社调进展览部,胡建中算得上是郑志标的恩人了,而且两家的关系也非常要好。现在,郑志标提出的问题,等于是指出胡建中工作不尽力,让胡建中非常难堪,但他对郑志标却又无可奈何。
郑志标的这份报告,同时还让另一位展览部领导马继革受到上级批评。马继革是故宫博物院展览部副主任,今后将是胡建中的接班人。一位下级竟然向上级部门指出他工作中的失误,让马继革非常难堪,他开始对郑志标敬而远之。
胡建中和马继革毕竟是展览部的领导,他们在向上级汇报工作时,对郑志标指出的工作中的问题并不认同。此后,郑志标提出的问题不了了之,想到心爱的文物无法得到完美的保护,他的情绪越来越低落,和领导之间的关系也开始变差。
极端偏执,浮想联翩
故宫博物院毕竟是世界级博物馆,这里的工作人员的行为,当然是处处显示着“文明”的,人们即使再有矛盾,也只是暗波涌动,表面上仍然风平浪静。
胡建中和马继革身为展览部领导,虽然郑志标对他们的工作提出了疑问,但他们仍以大局为重,没有刻意为难郑志标,对他更加热情,减少了他的工作量。毕竟,郑志标有着国画大师的美誉,故宫博物院还需要他这种身份撑门面。对两位领导的表现,郑志标感到有些内疚,觉得对不起胡建中。他曾经找到胡建中,向他解释,自己的报告,只是就事论事。其实这是他真实的想法。胡建中安慰他,说:“你想多了,都是为了工作,故宫文物保护是大事,出了事谁也难免责任。”
郑志标心中稍感安慰,以为真的没有什么事了。但是,不久后,他就发现,领导渐渐地减少了给他安排的工作,两个月后,郑志标竟一点工作任务也没有了。尽管展览部每个人都在忙碌,任务繁重,可是郑志标却只能坐在办公室里,从早上上班,到晚上下班,没有一点事可做。
此时,个性偏执的郑志标没有感受到领导对他的关怀,反而认为这是对他有意见的表现,郑志标感到了极大的失落感。虽然同事们对他依然如故,他也没有听到任何风言风语,两位领导也对他仍然无比地客气,但越是这样,郑志标就越感到难受:别人对他的客气和礼貌,只是对他无比毒辣的讽刺和嘲笑。
郑志标几次想找领导谈谈,要一点工作来干。但是,他是一个清高的人,宁可迎风冻死,也不弯腰避寒。去找领导,那不是自取其辱么?再说,领导不给你工作干,你去求领导,领导就给你工作了?弄不好,会受到更大的侮辱。
在这种抑郁中,人们渐渐发现郑志标变了。两位领导也感受到了郑志标的孤傲和偏执,更加不敢接近他,每次遇到他,总是那么客气。
郑志标个性中的阴郁最终反映到工作中来了。2011年年终总结,每个人都要上交一份工作报告,列出自己在过去的一年里,都干过什么工作。别人的报告表格填得满满的,而郑志标面对着报告,不知如何下手。
直到有一天,展览部秘书来找他,郑志标才不得已在报告上写上八个大字:一年无事,无所事事,交给了秘书。过了些日子,年终总结审核结果出来了,大家的成绩都不错,而郑志标的年终总结没有内容,他的审核结论是“不及格”。
结果公布之后,郑志标冲到胡建中的办公室,质问为什么给他不及格。胡建中回答:“马继革是新任主任,你去找他吧。”郑志标找到马继革说理,马继革的回答是:“你的个人总结写着‘无所事事,我们总不能给你一个合格吧。这是你自己的原因,集体讨论的结果。”
郑志标此举无疑是自取其辱,却试图把结果嫁祸于他人。一时间,展览部的同事都对郑志标避之不及,因为他们发现,如果碰到郑志标,不和他打招呼,就是对他不尊敬;而领导也认为,如果不安排事情给郑志标,就是对他的忽视。
月牙弯刀,故宫血案
有一次,故宫博物员的一个员工,来找郑志标同办公室的同事。那位员工办完事,刚走出不远,忽然,郑志标从后面冲上来,拉住他的手,把他扯到一块空地上,说要两人打一架,因为那个员工侮辱了郑志标。那个员工不明白,郑志标说,他从进办公室到出办公室,只和同事说话,没搭理他一眼。那个员工百般道歉,郑志标这才放过他。
郑志标的怪异,渐渐在故宫出了名,大家都害怕他,敬而远之。在这种令人窒息的状态中,郑志标的性格越来越偏执。直到有一天,他偏执到认为展览部所有人都是他的敌人,所有人都不喜欢他。故宫的文物就是他的生命,既然大家都想让他离开展览部,离开他心爱的文物,那么他就要让所有人受到惩罚。而他首先要惩罚的,就是展览部的两位领导。
2013年6月,爱好收藏的郑志标,购买了两把大马士革弯刀(也叫月牙弯刀),他决心用这种刀杀死两个领导。
2013年11月25日中午11点,郑志标站在南三所展览部办公室的院子里,这时,胡建中刚从食堂用完餐,向厕所走去,看见郑志标,胡建中招呼道:“老郑,吃完饭去棋牌室下棋,我先去了。”郑志标应了一声,跟着胡建中去了厕所。
几分钟后,身中8刀的胡建中,无声地死在厕所里。
接着,郑志标一步步走进食堂,看见马继革正在用餐,同桌还有几名同事。郑志标走到马继革身后,拍拍马继革的肩膀,笑着,好像要跟马继革说什么。忽然,他左手捂住马继革的嘴,右手抽出弯刀,狠狠地向马继革后背捅去。
在同事一片惊呼声中,郑志标慢慢走出食堂,回到自己的办公室,给好多朋友发了邮件。然后,他用弯刀向自己的脖子上抹了两刀,再刺向腹部。
胡建中和马继革死了,而郑志标却被抢救过来。他醒来的第一句话,就是对警察说:“给你们添麻烦了。”
如今,郑志标早已从当初的冲动中悔悟过来了,但他酿成的大错已经无法挽回。2014年10月20日,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受理了这起故宫血案。
2014年12月2日,郑志标被控故意杀人案在北京二中院刑事庭受审。检方指控,郑志标因工作问题对故宫博物院展览部原主任胡建中、现主任马继革心怀不满,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致两人死亡,犯罪性质特别恶劣,情节、后果特别严重,社会危害性极大,应当以故意杀人罪追究其刑事责任。检方当庭出示了精神病司法鉴定结论,显示郑志标具有完全刑事责任能力。
郑志标当庭表示认罪,也没有为自己做什么辩解,称其作案动机都是为了文物。法庭将择日宣判。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郑志标的辩护律师庞标说,他在阅读案卷和会见被告人郑志标的过程中了解到,被告人与被害人之间,从未因个人问题吵架拌嘴,所有的争执都围绕“文物”二字,被告人杀人动机纯粹是为了工作,为了文物,与个人恩怨无关。“只要提到‘文物两个字,郑志标就完全处于一种偏执状态。可以说,文物对他来说,比他的生命和家人都重要,他对文物有一种非常明显的障碍认识,谁忽略了他对文物的痴爱,他就会找谁的麻烦。”庞标律师说。
庞标律师的观点,或许正是这起故宫血案的导火索。
被害人胡建中的代理人徐冲告诉记者,在法庭上,他们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赔偿,要求郑志标赔偿各种损失共计30多万元。“无论给多少钱,都不能弥补家人受到的伤害。我们要求严惩被告,要求判处被告死刑。”徐冲说。
历史上,故宫有不少血溅之时,如今极少出现。郑志标与马继革、胡建中继续着那份高墙内的历史悲剧感。郑志标终究没冲出那堵高墙,在这个封闭故宫“场”内,他任意放大内心的阴冷面,极端偏执地走上了不归路。等待他的,将是法律的严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