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留学与青春危机
2015-05-14杨璐
杨璐
中国留学生施虐同胞案最近在美国引起了很大反响。1996年出生的翟芸瑶与男朋友张鑫磊、女伴儿杨玉菡等十几个人,绑架、折磨同学麦嘉怡、刘怡然,对刘怡然泼冷水、扒光衣服、用烟头烫、逼迫吃沙子,折磨时间长达5个小时。美国检方起诉,指控翟芸瑶、张鑫磊、杨玉菡犯有绑架、折磨等罪名,其中涉及加州刑法206条第12022.7款,最高刑罚是终身监禁。
施虐同胞案让校园霸凌进入我们的视野。“霸凌”是英文“bullying”的音译,按照2014年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的定义,指的是既非亲戚也非恋人的单个或数个年轻人之间不应有的过激行为,这些行为反映出可见或可感的权力失衡,通常会反复出现。
美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这样的现象视而不见,从一定程度上说,美国的校园文化甚至放纵了霸凌,他们认为这是成长的代价,学生只是为了表现自己不择手段而已。
美国对霸凌认识的转折点是1999年发生在科罗拉多州的科伦拜校园事件。高中生埃里克·哈里斯和迪伦·克莱伯德持枪和爆炸物,冲入科伦拜高中,枪杀12名学生和1名老师,击伤20余人,最后自杀。两名杀人者就是霸凌的长期受害者,美国特勤局和教育部在2002年调查发现,在之前的25年时间里发生的37起校园枪击案中,有2/3的攻击者都是遭遇过霸凌的受害者。
自此,美国对霸凌现象重视起来,直到2015年4月,所有州都通过了《反霸凌法》。青少年犯罪专家姚建龙教授告诉记者,美国对霸凌有专业的研究体系,涉及的范围包括:家长、老师若发现霸凌的倾向如何制止;如何减少学生的霸凌受害者特征,来避免被欺负;霸凌来临时如何应对;霸凌发生后如何对受害者进行心理干预。
美国的这些“故事”,随着中国小留学生的增多而离我们近了起来。从2009年开始,中国取代印度成了赴美留学生最大的输送国,未成年的留学生也有逐渐增多的趋势,从最初的每年65人到现在每年接近3万人。青春期本就叛逆,离开家远涉重洋去美国的留学生们,在家长、学校这些外来控制因素相对欠缺的状态下,他们不断地出现各种状况。
在事故与摩擦当中,中美的文化、认识、法律差异也显现出来。从霸凌这个角度看,中国的认识走在后面。姚建龙说,从前做实证研究都很难,没有校长承认自己的学校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在中国人看来,这可能没有学习成绩差、考不上大学重要。小孩子打架无伤大雅,家长之间协议解决,学校给一个处分就可以了。所以,本案发生之后,有学生家长因为联系受害人私了,而涉嫌贿赂证人被抓。这是一个极其典型的案例,两个国家在这个问题上的差异,因为此事件而得以展现。
在我们看来,“霸凌”的中美之别,在富裕之后的中国,尤其在我们开始全方位使用全球最优质的教育资源之际,它并不可以轻易被绕过去。“恶”与“恶作剧”,别人已经划出清晰的分界线,我们也不应再模糊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