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千金粮行
2015-05-14孙喜增
孙喜增
清康熙年间,豫南古镇赊店街上,有一家生意兴隆的丰裕粮行,老掌柜买卖公平,极重商德。大儿子恒发,年少老成,精明干练;老二恒德比兄长小六岁,科举屡试不中,也就冷落了功名之心,专心在家帮助父兄经商理财。
老掌柜活到73岁,临终前留下了一纸遗书,上面说的是:“长主内、次主外,兄弟相亲水鱼莫分;树长大,若分杈,家业平分毫厘莫差。”弟兄两人好不心酸,谁也没把遗书的事放在心上。办完父亲的丧事,弟兄两人照样把生意做得红红火火。
不料两年之后,豫南一带连遭水旱,五谷不收,百姓外逃,生意越来越难做了。老大恒发心想:生意要做活,脚往远处挪,老二年纪不小,也该当家理事了,就让他出去闯荡闯荡吧。恒发就给了老二恒德两千两银子,交代他说:“长江两岸是鱼米之乡,你到那边跑一趟,弄几船大米回来,一来可解乡亲灾荒,二可维持粮行生意。”恒德正有这个意思,第二天就租船南下了。
谁知恒德这一去竟像泥牛入海,毫无音讯,恒发开始还以为老二年轻不懂事,贪恋江南繁华,没有玩够,不想回来,半年一过,心里就发毛了,求亲告友,捎书传信,却不见回音。无奈之下,租来三条大船,般头都挂出一幅两丈来长的招子,上面写着“河南赊店丰裕粮行”八个大字、顺水南下,一来寻找胞弟,二来顺便买点江南茶米。
恒发寻弟心切,又碰上顺水顺风,没几天船就过了汉水、进入长江。这天黄昏,船停靠在九江,准备天亮时再开船。就在这个时候,惊人的事情发生了,只见不少素不相识的人纷纷拥到船上,或茶或米、或多或少都往船上搬,而且都是放下就走,问话不答,给钱不收,好不容易拦住一个,再三盘问那个人笑着指了指船上的旗号、转身就走了。恒发满腹孤疑,第二天干脆停船不开,非要弄个水落石出不可。
谁知这一停麻烦更大,不到三天,带来的三只帆船就被一批批的陌生人装成了茶和米,这还不说,三条船装满后,又有三条船也挂上了“河南赊店丰裕粮行”的旗号,不到两天又把那三条船装了个里外冒尖儿。恒发用尽办法,也问不出名堂。于是便在船头挂出一幅巨型招贴,上面写通:“无名之财,王某不受。再不说明,货沉江底。”
招帖一挂,果然有了动静:第二天一早,一个鹤发童颜的老道士找到船上,递给恒发一卷黄绢,施了一个礼后就离去了。恒发挽留不住,展开黄绢一看,上面写着几句话:“义散千金救民危,丰裕粮行修善缘。倾风踏上回归路。兄弟家乡重相见。”恒发看了后还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心想:管它咋的,既然可以在家乡和二弟相见,那就把东西拉回去再说。
船上装得重,船就行得慢,尽管恒发归心似箭,回到家乡赊店已是小麦扬花季节。这季节青黄不接,饿人断魂,六船大米不等挪出码头就被抢购一空,恒发租了车把剩下的茶叶运回粮行,一行人刚进粮行大门,恒发的两只眼睛就瞪了个溜圈:只见那个送黄绢的老道士和失踪的二弟恒德,正微笑着迎上前来!
不等恒发追问,二弟笑着讲了这么一段故事,原来去年恒德带着两千两银子赶到九江,正赶上这里的四海会馆举行订货会,他便想先在这里看看。
也就在这时,从大厅外来了一位老道士,他告诉那些客商:据他夜观星象,日察皇历,推算今年仲夏季节必有暴雨成灾,希望在座各位豪商巨富施舍善财,普渡众生。不料那些客商都是势利小人,竟没有一人肯施舍一个小钱。恒德生性豪爽,见此情景,心中顿时升起一股豪情:哼,让这些势利小人看看我中原人的气魄!一时性起,竟将两千两白银整箱送上。
老道士问明了恒德的籍贯身世,一一写在功德薄上……
恒德一时气盛,白送了订货的本钱,一来怕兄长责怪,二来没了回家盘缠,三来贪恋了水乡的美景,就干脆打消了回乡的念头,浪迹在沿江一带。正巧这时沿江两岸凡是山坡高地,都有人在修建茅棚。恒德年轻力壮,便搬石运沙打工挣钱,倒也衣食不愁。
一晃三个月过去,正是五月仲夏,沿江数省果然普降暴雨,连月不断,江水泛滥一片汪洋。无数灾民扶老携幼,爬山登高避水求生,幸好早有人沿江搭了无数的茅棚,这才找到了避难之所。人们感激之余,又发现每座茅棚的梁柱上都写有几句诗句:“河南赊店丰裕粮行,施舍善财救渡灾荒,受人之恩点滴莫忘,他日茶米装船北上。”
听到这里,恒发恍然大悟,老道土笑了笑,接着说道:“即使你不来找你弟弟,我也不会让他久住道观的,这三条船,就是九江的老百姓准备送二掌柜回来的呀!只不过见了你们的船队,我突然想和你开个玩笑,没让二掌柜和你见面,就先来宝号了,让你多急了两天。”一番话说得众人开怀大笑。
那老道士临行的时候,还叫当地的名匠做了一块烫金的木匾,上面写了五个大字:“散千金粮行”,以此作为沿江客商前来拜会的表记。从此,王家兄弟贤名远扬,粮行生意兴隆发达。
选自《人力资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