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拉哈塘碳酸盐岩储层试井与生产特征分析
2015-05-14陈利新程汉列杨文明王连山杨小华张磊
陈利新,程汉列,杨文明,王连山,杨小华,张磊
(1.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分公司塔北勘探开发项目经理部,新疆 库尔勒 841000;2.恒泰艾普石油天然气技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新疆 库尔勒 841000)
哈拉哈塘油田奥陶系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主要流体储集空间为溶蚀孔洞、裂缝及洞穴,同时缝洞组合关系复杂,非均质性极强[1]。不同缝洞发育规模和缝洞组合关系对应着不同的试井特征,同时也对应着不同的生产动态特征[2]。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3-5],分析试井得到的储层参数及油藏模型,与生产动态特征对比,并结合地震反射类型、钻井异常、测井资料,评价预测油藏生产动态,为后期开发方式的选择、合理工作制度和措施的制订提供理论依据。
1 定容型缝洞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储层在空间上分布发育极不规则,按照储层的封闭性,分为定容型缝洞和非定容型缝洞(大型缝洞集合体)2类。定容型缝洞在生产过程中,储层封闭性较好,无外围能量补充。非定容型缝洞,在生产过程中为多储集体供液,往往存在于大型缝洞集合体中,储层连片发育[6-8]。
1.1 定容洞穴型
1.1.1 试井特征
井在钻遇洞穴型储层时,往往会出现放空及漏失现象,测井解释以Ⅰ,Ⅱ类储层为主,部分井由于漏失极为严重,无法进行测井。该类井地震反射类型为“串珠、强反射”。
YUEMa井地震反射类型为“强串珠”,钻井过程累计漏失509.58 m3,并在7 279.00 m处发生溢流(溢流0.5 m3),关井观察套压由0上升至27.0 MPa。由于井下情况复杂,无法进行完井电测。投产前关井进行压力恢复测试,双对数曲线井筒续流段后出现较长时间的径向流(缝洞规模较大),后期压力导数曲线上翘,外围储层物性变差,为典型的内好外差复合型储层特征(见图1)。 内区地层系数 9 310.03 ×10-3μm2·m,有效渗透率1 591.46 ×10-3μm2,复合半径 264.17 m;外区有效渗透率 23.09 ×10-3μm2, 该井的边界距离 434,529,324,1 230 m,表皮系数 23.38,井储系数 0.02 m3/MPa,生产压差略大为2.51 MPa。表皮系数较大,钻完井过程近井地带储层污染严重。模拟测点(7 050.00 m)初始压力109.26 MPa,折算至初始产层中深(7 278.59 m)压力110.86 MPa,初始地层压力系数1.55,为异常高压系统。超深地层压力异常代表着压力系统封闭[9],本井可能钻遇到了封闭油藏。综合分析,该井为内好外差定容封闭较好的洞穴型储层,且地层能量充足。
图1 YUEMa井双对数曲线拟合
1.1.2 生产特征
投产初期该井使用φ3 mm油嘴自喷生产,油压44.20 MPa,日产油83.00 t。已累计生产139 d,累计产油 6 940.00 t,目前油压 9.50 MPa,日产油 26.61 t。 钻遇定容洞穴型储层的井,投产初期油压及日产量高,但后期是否稳产,与缝洞发育规模有关。该类油藏可放大生产制度,停喷后注水替油,提高采收率。
1.2 定容裂缝孔洞型
1.2.1 试井特征
储层未发育大的洞穴,为裂缝孔洞型储层,钻井时可能出现少量漏失,测井解释以Ⅱ,Ⅲ类储层为主。该类井地震反射类型为“杂乱、片状、弱反射”。
JYa井为弱反射地震响应,1.23 g/cm3钻井液钻至井深7 135.00 m发生漏失,累计漏失744.60 m3。测井解释Ⅱ类储层35 m/6层,Ⅲ类储层52 m/6层。投产前关井进行压力恢复测试,双对数曲线反映,井筒续流段后出现短暂的径向流,后期压力导数曲线上翘,外围储层变差,为典型的内好外差复合型储层特征。内区地层系数 690.49×10-3μm2·m,内区有效渗透率 19.73 ×10-3μm2,复合半径26.92 m,外区有效渗透率0.25×10-3μm2,圆形边界距离 183.77 m,表皮系数-1.84,井储系数0.13 m3/MPa,生产压差较大(25.03 MPa)。外区渗透率极差,近似于定容型缝洞特征,且缝洞规模较小。
1.2.2 生产特征
投产初期该井使用φ3 mm油嘴自喷生产,油压2.93 MPa,日产油21.00 t。累计生产101 d后停喷,累计产油740.00 t。动态储量仅8.9×104t,缝洞规模小。生产特征与试井解释成果吻合。在钻遇该类型的井时,建议对储层进行酸化压裂改造,使人工裂缝沟通更为有利的储层,以达到建产目的。
2 非定容型缝洞
非定容型缝洞出现于大型缝洞集合体内,空间上发育多套储层。在投产过程中存在外围缝洞体能量的补充,补充的能量可能来自于水体,也可能来自于油。该研究区主要大型缝洞集合体的成因有明暗河体系、台缘叠加改造、断裂改造和潜山岩溶4种,连通的缝洞体划为一个流动单元,即具有同一压力系统,储层内流体在一定条件下能相互流通的储集单元。为方便开发措施的制定,根据大型缝洞体的动用程度,将其划分为未动用和已动用2种。未动用指新投产井为该缝洞集合体第1口投产井,在新井投产前,缝洞系统保持原始状态。已动用指该缝洞集合体已有井投产。
2.1 未动用型
2.1.1 试井特征
JYb井孔隙度反演剖面上,存在多套有利储层,大型缝洞集合体中仅该井投产(见图2)。钻井过程中累计漏失381.86 m3。投产前关井压力恢复测试,双对数曲线出现典型的“串珠”特征,为“洞-缝-洞”的油藏组合模型[10-12](见图 3)。
图2 JYb井孔隙度反演剖面
压力恢复试井解释得到内区地层系数地区地层系数 35 418.62×10-3μm2·m, 有效渗透率 3 219.87 ×10-3μm2,复合半径126.80 m;外区有效渗透率3.76×10-3μm2,圆形边界距离 775.81 m,表皮系数-5.79,井储系数3.32 m3/MPa,生产压差1.92 MPa。该类型的井在生产动态过程中会出现多缝洞体能量补充,若来自于水体,则出现弹性水驱特征[13]。
图3 JYb井双对数曲线拟合
2.1.2 生产特征
投产初期该井使用φ3 mm油嘴自喷生产,油压35.80 MPa,日产油80.43 t。在未改变生产制度的条件下,生产14 d后油压及产量突然上升,疑为多缝洞体供液特征,后期压力波及到整个油藏,产量递减趋于稳定。钻遇该类型油藏的井,出现多缝洞体供液能量变化,当对补充能量来自于油或水认识不清时,应及时进行流压梯度监测或控制生产制度,分析是否可能见水并防止水体入侵,延长无水采油期。
2.2 已动用型
2.2.1 试井特征
RPa井钻遇大型缝洞集合体 (见图4),RPb井2012年4月19日投产,RPc井2012年11月20日投产,RPa井2013年5月29日投产。
图4 RPa缝洞系统孔隙度反演剖面
在RPa井投产前,该缝洞集合体已经有2口井投产。钻井过程未出现放空漏失,7 079.50~7 083.50 m成像测井见溶蚀孔洞,解释为Ⅱ类孔洞型差油层,孔隙度1.8%,井眼未钻入天然缝洞体内。投产前进行酸化压裂改造,挤入地层总液量741.00 m3。在高挤黄原胶时,排量不变,泵压大幅下降,说明人工裂缝沟通了洞穴,停泵测压降,初始泵压仅 1.60 MPa[14]。
RPa井投产前关井进行压力恢复测试,实测压力恢复曲线后期出现异常下降,查阅邻井生产动态,发现离该井最近的RPb井在RPa井压恢测试期间正常生产,可能为邻井生产影响,井间储层存在连通[15-16]。压力导数曲线受邻井生产影响后期出现下掉,类似试井叠加原理中“镜像井”所反映出封闭边界特征。而该井实为邻井生产影响,若利用解析试井选择封闭边界模型进行拟合分析,能将双对数曲线良好拟合,但实测压力后期下降历史无法拟合,所得折算产层中深初始地层压力仅68.85 MPa,而关井前中深流压已达68.56 MPa(表明该井接近停喷),解释模型和成果参数与实际生产动态特征不符。利用数值试井结合静态地质认识,建立具有邻井影响的试井模型,导入邻井产量压力历史,拟合RPa井双对数曲线(见图5),并采用全压力历史控制 (见图6),所得折算产层中深初始地层压力76.07 MPa,得到更为准确的油藏模型及地层参数。
图5 RPa井双对数曲线拟合
图6 RPa井双对数曲线拟合
2.2.2 生产特征
RPa井投产后,RPb井油压和产量明显降低、递减加快,分析两井储层存在连通,后期针对性进行干扰试井测试分析,两井确实存在连通关系。建议后期进行井间注水驱油提高采收率。
3 结论
1)根据试井所得地层参数及油藏模型,结合地震、钻井及测井资料,将油藏划分为定容洞穴型、定容裂缝孔洞型、非定容未动用型和非定容已动用型4类。
2)对不同油藏模型,可提早进行措施治理。定容洞穴型可放大生产制度,停喷后注水替油,提高采收率;定容裂缝孔洞型储层可进行酸化压裂改造,使人工裂缝沟通更为有利的储层,以达到建产目的;非定容未动用型多缝洞体油藏,在能量补充时,应及时进行流压梯度监测或控制生产制度,分析是否可能见水并防止水体入侵,延长无水采油期;非定容已动用型多缝洞体油藏,后期可进行井间注水驱油提高采收率。
[1]张学丰,李明,陈志勇.塔北哈拉哈塘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储层发育特征及主要岩溶期次[J].岩石学报,2012,28(3):815-827.
[2]张庆玉,梁彬,曹建文,等.哈拉哈塘一间房组古地貌及岩溶发育条件研究[J].断块油气田,2014,21(4):413-415.
[3]刘应飞,刘建春,韩杰,等.溶洞型碳酸盐岩油藏试井曲线特征及储层评价[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4,14(6):121-126.
[4]王禹川,王怒涛,唐刚,等.哈拉哈塘地区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单井生产特征[J].特种油气藏,2012,19(3):87-90.
[5]闫长辉,陈青.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油藏不同部位油井生产特征研究[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8,30(2):132-134.
[6]成友友,郭春秋,王晖.复杂碳酸盐岩气藏储层类型动态综合识别方法[J].断块油气田,2014,21(3):326-329.
[7]李功强,赵永刚,江子风,等.塔河油田托普台区碳酸盐岩储层类型判别方法及应用[J].工程地球物理学报,2013,10(3):338-343.
[8]杨敏,孙鹏,李占坤.塔河油田碳酸盐岩油藏试井曲线分类及生产特征分析[J].油气井测试,2004,13(1):119-122.
[9]王胜利,刘光蕊.异常地层压力的形成机理与意义[J].新疆石油学院学报,2004,16(1):21-23.
[10]庄惠农.气藏动态描述和试井[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9:239-244.
[11]陈利新,程汉列,高春海,等.哈拉哈塘油田碳酸盐岩储层试井特征分析[J].油气井测试,2015,24(2):16-18.
[12]朱婧,张烈辉,吴峰,等.塔河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单井递减规律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院报:自然科学版,2009,11(2):14-16.
[13]田东江,牛新年,郜国玺,等.哈拉哈塘区块碳酸盐岩储集层酸压改造评价方法[J].新疆石油地质,2012,33(2):236-238.
[14]杨瑀,何志雄,陈旭,等.缝洞型油藏油井产能分析[J].断块油气田,2014,21(6):746-749.
[15]吴天江,刘显,杨海恩,等.低渗透油藏注采动态连通性评价方法[J].断块油气田,2014,21(1):79-27.
[16]刘曰武,陈慧新,张大为,等.存在邻井影响条件下的油井数值试井分析[J].油气井测试,2002,11(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