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灵台皮影和它的守望者

2015-05-14艾莉冯永乐设计王鹏

中国西部 2015年1期
关键词:灯盏皮影戏皮影

文/艾莉 冯永乐 设计/王鹏

皮影不仅是独特剧种,亦是我国民间工艺之精粹,由于艺术价值、研究价值极高,备受收藏界青睐。灵台皮影流传久远,演出和制作艺人代代相传。

一代代艺术家的不倦努力,使灯盏头戏从民间说唱小调发展成灯盏头皮影戏,最终走上大舞台,成为与秦腔、陇剧一样备受广大人民喜爱的地方特有剧种,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戏曲模式。演出剧目中以文戏为主,主要传统剧目有《赤桑镇》《花亭相会》《槐荫配》《吹鼓手招亲》等80多本。目前,灵台灯盏头戏被列入甘肃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皮影戏”不是只有唱、挑线,还有雕刻制作、故事演出。有的人能唱,不会挑线,有的能挑线又不会制作,有的会雕刻制作又不会演出。如今,这一套融制作、挑线、唱念于一体的完整的民间艺术的传承,都寄托在了灵台县中台镇下河村69岁的成保明老人的身上。

当地皮影戏行家们在表演皮影戏 图·Microfotos/西夏王

皮影制作工序繁杂

1955年,13岁的成保明因父亲离世,就开始自食其力,为了生活,成保明便开始通过观赏幕前幕后的皮影戏演出,模仿等自学的方式,学习表演皮影。没有皮影,他根据皮影戏里的人物形象,用硬纸板当材料学着剪起了皮影人像。没有幕布,他就找一块破旧白布来代替。没有影灯,他就点起蜡烛当影灯。

他20岁那年,来到当地皮影戏行家——中台镇坷坮村的苏镇海师傅家中,磕头拜师学艺,主要学习皮影画图及刻皮的制作。

由于师傅的严厉和自己的苦学,两年之后,他就会熟练地制作皮影,并能够独当一面。

“别小看这一个个小小的影人,制作工序可复杂得很”,老人详细地讲解了影人的制作过程。制作影人有泡皮、刮皮、描样、雕刻、上色、出汗、钉缀好几道工序。

选好牛皮后,先要用清水浸泡几天,然后取出,用刀子将牛皮两面反复刮至透明,一张六七十斤的牛皮到最后被刮得只剩下六七斤,洗净后在木框上绷紧阴干,接下来将制好的皮料切块,打磨光平,描绘图样,再将描好图样的皮料垫在木板上用多种刀具进行雕凿,一般一件皮影要雕凿上千刀之多。

进入上色这一道工序更要细心,上色主要使用红、黄、青、绿、黑五种纯色,一般互不调配,但可用深浅色区分层次,进行平涂,双面着色,上色完毕后“出汗”,即熨平,就是让颜色均匀渗入牛皮内部并保证皮影的平整,这是其中最关键也是最难的一关。

最后一道工序就是钉缀,即在皮影人关节衔接处,用线钉缀起来,再用一皮条包围在上身的脖领处作为安装影人头的插口。最后钉上铁丝作为支撑影人的主杆和耍杆,插上影人头后,一件完整的皮影人即告完成。

一双手能掌握数个影人

成保明老人随手从箱子中拿出几个活灵活现的皮影人说,这些皮影不仅色彩艳丽,惟妙惟肖,还特别对其进行了平面化处理,采用的是侧身五分脸或七分脸,人体比例上身和双臂也明显加长,这样处理,就是为了让皮影表演起来时,更加夸张和生动。就这样一件皮影,存放三五百年没问题。

据成保明介绍,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文革”开始后,皮影戏不仅不能演,也无人有心欣赏了。改革开放后,他重新开始学习皮影,跟着当地的两个师傅,学习唱念和挑线,为他以后演皮影戏奠定了基础。

他介绍说,皮影人物分为生、旦、净、末、丑五个类别,每个人物都由头、上身、下身、两腿、两上臂、两下臂和两手十一件连缀组成,挑线就是通过控制人物脖领前的一根主杆和两手上的两根耍杆来使人物做出各式各样的动作。

演一场皮影戏至少得六七个人,一般是一个人挑线,其他人拿乐器伴奏,有鼓、钗、二胡、梆子等乐器,有时还要有女演员,主要唱旦角,六七个人中至少要有4个人会唱,要不然,这一场戏就拿不下来。

在现在的表演中,老人一双手最多能掌握四五个影人进行武打场面表演,影人枪来剑往、上下翻腾,热闹非常。

成保明一般都是既挑线又唱。现在,他能唱《富贵图》《忠孝图》《苟家滩》等二十多种古戏和《红灯记》《沙家浜》等现代剧目,还能唱《打镇台》《华亭相会》很多折子戏。

传承的惆怅

从1979年开始,无论逢年过节、喜庆丰收、祈福拜神,还是村里人嫁娶宴客、添丁祝寿,都少不了请成保明去演场皮影戏。

皮影的雕刻制作 图/汇图网

一位师傅手持数个皮影人在表演 图·Microfotos/尚河

在那段岁月里,成保明几乎跑遍了灵台县的乡镇村社,而且经常到陕西的长武、麟游、千阳等县演皮影戏,可谓红极一时。

近些年来,凡是县上有啥节会,他的皮影戏总是不可或缺的节目之一。由于他娴熟的表演和对皮影戏的热爱,他也获得了“平凉市农村文化带头人”等多项荣誉称号。从事皮影戏演出49年来,他的演出不下2000次。现在,由于其他文化活动越来越多,看皮影戏的人少了,但是他一年还能演30多场。

然而,说起皮影戏的前途,老人显得无限惆怅。因为现在,演出一场皮影戏才五百多,且还需要六七个人同时参与,个人收入太低,已经没有人愿意学皮影戏了。

如何把皮影制作、挑线、演唱这门古老的艺术传承下去,成为成保明目前最大的心愿,他希望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传承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行列中来。

链接

灵台特有剧种——灯盏头戏

灵台皮影古称“灯影”,以上好牛、驴皮为最佳材质,皮子加工、剪刻造像、着色妆彩工艺考究,手法繁复,流派与特色为“关中道”。灵台独特剧种“灯盏头”即为皮影戏,其已故传人上良乡杨班主即为名盛千、陇、灵、崇地区的皮影制作大家。

灵台灯盏头戏,又名灯盏碗碗腔,最初叫锣鼓噪,是灵台一带特有的地方戏剧种之一。因采用古代铁制的照明灯具灯盏头碗碗作为击节乐器,配合二胡、月琴演出,形成独特的音乐风格而得名。几百年来,经过不断加工、改进,目前已发展成一个生、旦、净、末、丑行当齐全,唱、念、做、打程式完整,具有鲜明陇东地域特色的地方剧种。

灯盏头戏产生于民间,大约在明嘉靖年间便已存在,当时演唱的主要曲子有《绣荷包》《十盏灯》《杨燕麦》等。所唱曲子,大都用碗碗腔,演唱时敲着锣鼓点,用小铁锤敲着灯盏头,用以牛皮筋做成的二股弦等乐器伴奏。在其发展过程中,又逐步地加进了板胡、月琴、笛子等乐器,气氛更加热闹了。

由于灯盏头戏形式活泼通俗,演出简便,费用低廉,唱起来悠扬婉转,听起来悦耳动人,因此很快走出灵台,到明清之际,已广泛传播到千阳、陇县、崇信、华亭、泾川、长武一带。这一时期,无论演出的场次,还是演唱的剧目都达到空前的规模,而且逐渐由普及型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以后还逐渐将灯盏头碗碗腔引入皮影戏剧的表演之中,形成了灯盏头皮影戏,将灯盏头碗碗腔与秦腔剧目结合,丰富了灯盏头剧目的演出内容;与戏曲音乐结合,发展了灯盏碗碗腔的戏曲板式,完成了民间曲子向灯盏头剧的转型。

与秦腔伴奏乐器结合,突出灯盏碗碗腔和莲花瓣子作为主要击节乐器的特点,并将二弦、月琴作为领奏乐器,形成了灯盏头戏独特的音乐风格。

猜你喜欢

灯盏皮影戏皮影
我们来演皮影戏
灯盏乙素对OX-LDL损伤的RAW264.7细胞中PKC和TNF-α表达的影响
皮影戏
月光皮影
我爱皮影
不老的皮影
黑暗中的灯盏
我发现了皮影戏的秘密
皮影戏的秘密
HPLC法同时测定灯盏细辛注射液中10种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