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时期国民党抗战政策及其演变
2015-05-14内蒙古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赵景华
◇文/内蒙古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 赵景华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战胜帝国主义的伟大民族革命战争。这场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一次全民族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被压迫民族解放和独立斗争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对于共产党在这场伟大的全民族卫国战争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我们已取得了共识。而对于作为当时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国民党政府及其抗战问题,目前研究和论述的还相对较少。值此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本文试图对国民党的抗战作用及其政策演变进行一番梳理,以期对国民党抗战中的作用有一个客观认识,同时也有益于缩小海峡两岸对这段历史事实的认识差异。这对巩固和壮大新时期统一战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深远意义。
一、局部抗战时期(1931.9.18—1937.7.7)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踏进中国领土的那一天起,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就开始了,中国从此进入了局部抗日战争时期。
日本帝国主义灭亡中国的野心由来已久。1931年制造“九一八”事变、制造伪满洲国,并以东北为基础,推进其“蚕食”中国的“大陆政策”;1932年制造“一二八”事件,进攻上海,染指华北,妄图“吞并”中国。以美英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势力面对日本对中国的不断侵略采取绥靖政策,一方面避免同日本的冲突,降低同日本对抗的危险;另一方面企图使日本炮口转向苏联,使其成为在远东反苏的先锋。在此期间,美国一直和日本保持贸易关系,拒绝给日本侵略者以任何谴责和制裁。美国国务卿赫尔利发表声明宣称,美国的政策在于“维持国际条约之尊严”,并说“应该告诉中国官员,不要指望美国会有重大的经济、政治和军事援助”(《美国十字军在中国》)。美英等国采取的绥靖政策,助长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气焰,加快了其对中国的侵略步伐。
翟大姐如今已经踏入农资行业20年了。她最大的乐趣就是听她的用户去她的店里“显摆”。“我今年玉米打了3万多斤啊,我今年小麦打了4万多斤啊……”“那时候一看见他们的笑脸我就特别开心。”翟大姐在向记者讲述自己的乐趣时,自己的脸上也同样洋溢起了幸福的微笑。
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疯狂侵略,中华民族并没有屈服,中国共产党首先提出了抗日主张,并在全国率先发动与领导了抗日救亡运动。而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政府出于其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阶级本性和维护其独裁统治的需要,却采取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积极发动新军阀战争,以铲除异己;将大批嫡系部队放在“剿共”前线,对红军先后进行五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把华北战略要地则交给“杂牌”—二十九军防守,以达其“一箭双雕”的目的。同时,为了迎合全国抗日舆论,蒋介石在口头上表示要抗日。“九一八”事变后的第二天,国民党中执委对各级党部发布训令:“日本谋占我东三省,进而图我全国已非一日……今乃趁我内忧正急、天灾突起……突出重兵占我沈阳,其蛮横至何程度尚不可知,此种野蛮暴行,在世界史上几无先例。本党同志在此之时只有全体一心,立决死之志,唤起全国国民,努力救国”(《国民党史》)。但在行动上,国民党仍把其军事重点放在铲除异己、消灭共产党身上。对“九一八”事变,采取不抵抗主义;对“一二八”事变中十九路军的奋起反抗支持不力,最终以签订《上海停战协定》而结束;对日本步步紧逼“蚕食”华北,签订《塘沽协定》、《何梅协定》,表现出对日本侵略的步步妥协。而对日益兴起的抗日救亡运动,却下令“有敢言抗日者杀无赦!”。
1939年1月国民党召开五中全会,虽然仍打着抗战的旗帜,但蒋介石已将“抗战到底”解释为“恢复七七事变以前的状态。”对内则制定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反动政策,设置了专门的“防共委员会”。会后秘密颁发了《共产党问题处置办法》、《处理异党实施办法》、《运用保甲组织防止异党活动办法》等文件。禁止群众团体,限制文化宣传工作,禁止青年奔赴解放区,并阴谋策划了“八路军、新四军游而不击不听指挥”、“共产党阴谋推翻政府”等舆论宣传攻势。1939年6月又召开国民党五中六次全会,做出了由“政治限共”到“军事限共”的决定,并先后掀起了三次大的反共高潮。这期间,国民党在发动反共高潮的同时继续进行抗战。1939年冬至1940年3月,国民党军除了迎战日军四次大的进攻外,主动发动4月、5月、9月和冬季四次大的对日攻势,仅在冬季攻势中就毙敌77386人,俘获日军400余人。
随着日本侵华的进一步加深,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指导下,全国抗日救亡运动席卷了整个中国。加之日本侵略者向国民党提出进一步统治华北的要求,在政治和经济上加深了与国民党的矛盾,从而引起了国民党内部的急剧分化。国民党内部的爱国将领纷纷提出抗日的主张,十九路军的上海自卫战、察绥抗日同盟军的组建是这种分化的最明显的例证。淞沪抗战爆发后,蒋光鼐、蔡廷锴向全国发出上海通电,十九路军三万将士奋起抗击八万日军的猛攻。蔡廷锴将军誓言“为救国保家而抗战,虽牺牲至一卒一弹,决不退缩。”,与敌人血战33天,打死日军一万余人,使日本侵略军受到重创。国民党爱国将领吉鸿昌变卖家产,1933
年与冯玉祥、方振武建立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将日本侵略者驱逐出察哈尔,1934年被国民党亲日派杀害。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屠刀,吉鸿昌大义凛然:“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29军军长宋哲元面对日寇疯狂进攻,誓言“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1933年初率部奋勇投入长城战役,在喜峰口歼敌3000余人,极大地振奋了国人抗战到底的信心。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遭到越来越多人的反对。当蒋介石派往北平的张学良将军看到游行学生的抗日激情后,他表示要用实际行动回答学生的抗日要求;爱国将领续范亭面对日寇的侵华决心以死唤醒国人,1935年12月26日他面对中山先生陵寝痛苦失声,拔剑剖腹欲以身殉志,并写下正气凛然、充满义愤的《绝命诗》:“赤膊条条任去留,丈夫于世何所求?窃恐民气摧残尽,愿将身躯易自由。”正是在这种情形下,迫使蒋介石国民党对日政策逐步发生了变化。
1935年11月,蒋介石在国民党五次全代会上发表了《最后关头》的演说,提出“和平未到绝望时期,决不放弃和平;牺牲未到最后关头,亦决不轻言牺牲”的外交方针。表示日寇侵略如“超过和平限度,只有听命党国,下最后之决心。”1936年7月蒋介石又进一步说“中央对于外交所抱的最低限,就是保持领土主权的完整,任何国家要来侵害我们的领土主权,我们绝对不能容忍。”“假如有人强迫我们签订承认伪(满洲)国家,损害领土主权的时候,就是我们不能容忍的时候,就是我们最后牺牲的时候。”这表明蒋介石国民党的对日妥协也是有一定限度的,日寇的侵略一旦超出这个限度,蒋介石国民党政府也会被迫起来进行反侵略的斗争。
在全国人民抗日激情激励下,国民党政府坚定了抗日的信念。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就日本制造“七七”事变在庐山发表声明:“政府对于卢沟桥事件已确定始终一贯的方针和立场。我们希望和平,而不求苟安;准备应战,而决不求决战。……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1937年8月,国民党《自卫抗战声明书》郑重声明:“中国之领土主权已经受日本之侵略;国联盟约、九国公约、非战公约已为日本所破坏无余……中国以责任所在,自应尽其能力,以维护其领土主权及维护上述各种条约之尊严。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实行天赋之自卫以应之。”抗战开始,蒋介石政府采取了持久消耗的战略方针并在正面战场上组织了一系列会战。松沪会战历时3个月,日军先后投入兵力超过20万人,相当于日军在华北作战兵力的总和。国民党投入战斗人数超过40万,几乎占当时国民党能指挥的军队总数的1/3,是役日军伤亡人数达6万多人。在八路军的配合下,华北的国民党军队于山西忻口进行了英勇的防御战,给日寇以沉重打击。1938年的台儿庄战役,击溃了日军第十师团的第五师主力,歼敌万余人。中国军队的英勇作战,打击了侵略者狂妄气焰,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战略企图。至1938年1月,日本在中国战场投入的兵力已经超过其总兵力的一半以上,再加上战线越拉越长,出现了兵力不足的严重困难,被迫于1938年3月实行国家总动员法,原定的“速战速决”战略完全破产。在这一时期,国民党的正面战场与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相互支援、相互配合,给日本帝国主义以沉重打击。就国民党正面战场来说,它吸引了大批敌人,为敌后战场的开辟与发展创造了条件。而共产党在敌后战场的发展,破坏了敌人的后方供应,拖住了一部分敌人,为正面战场部队的战略转移、准备反攻和休整创造了条件。毛泽东同志在《八路军军政杂志发刊词》中说:“八路军的这些成绩从何而来?由于上级领导的正确,由于指战员的英勇,由于人民的拥护,由于友军的协助,这四者是八路军所以获得成绩的原因。其中友军的协助是明显的,没有正面主力的英勇作战,便无从顺利开展敌人后方的游击战争。没有同处于敌后的友军之配合,也不能得到这样大的成绩。”充分肯定了国民党战场的积极作用。国民党爱国将士在抗战过程中英雄业绩,为中华民族赢得了国际赞誉,振奋了全国人民的抗战激情和信心。
(4)深入配合施工现场。安排一位有经验的配合施工技术人员作为项目导师,带领其参加1个大型项目的站前、站后工程配合施工工作。在配合施工过程中解决现场问题,将现场实际与设计理论有机结合,帮助深入理解设计工作。
二、战略防御阶段(1937.7.7—1938.10)
从1937年的“七七”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陷,是抗战的战略防御阶段。在这个时期中,国民党军队负责正面战场的作战任务,也是全国抗日战争的主战场。国民党政府顶住英美绥靖政策的巨大压力,毅然实行联共抗日的政策,给日本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
在这段时间里,国民党坚持联共抗日的政治方向,抗日战争得以顺利进行并取得了阶段性成就。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从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卢沟桥事变到一九三八年十月武汉失守这一时期内,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对国民党在这一时期抗战做出公正评价。
从1938年10月武汉失陷到1944年4月豫湘桂会战是抗战的战略相持阶段。这一时期,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政策和国民党的抗战政策都发生了显著变化。1938年10月,日本侵略者占领了广州、武汉,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了相持阶段。这时,共产党在敌后广泛建立抗日革命根据地,严重地威胁着敌人后方,又加上敌人战线太长,兵力不足,国内矛盾重重,迫使日寇停止了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战略进攻,而把主要力量转向敌后战场,以便巩固其所侵占的地区。此时,日本帝国主义灭亡中国的根本方针虽然没有发生变化,但其政策重点却改变了。抗战初期,日本帝国主义重视国民党,轻视共产党,把力量集中于向国民党战场进攻,对它采取以军事打击为主、政治诱降为辅的政策。武汉失守以后,日本逐渐转移其主力来对付共产党,加紧了对国民党政府的诱降活动。日本外相宇垣声称要向国民党谋取妥协的和平,取消“反蒋”口号,放弃过去不以国民党为谈判对象的政策。1938年12月22日,日本首相近卫发表声明,宣称要建立“东亚新秩序”,中日两国缔结成一个反共的军事同盟,提出了所谓“善邻友好”、“共同防共”、“经济提携”三原则,在日本的策动下,12月29日汪精卫向重庆政府致电,公开投降日本。
这件事后,甲洛洛对跟踪嘎绒更有兴致了。如果说曾经为了洗清自己的嫌疑,现在却有一种窃喜,那是一种深埋在骨子里的,探知别人隐私的快感,他现在不再那么渴望能早点抓到小偷了。
对于国民党政策上的演变,中国共产党采取正确的态度,适时调整了对国民党政府的政策。1936年5月,中共发出《停战议和、一致抗日》的通电。8月在《致中国国民党书》中,提出组织全国抗日统一战线抵抗日本侵略的主张,并从1935年年底与国民党开始进行秘密谈判。但蒋介石并没有因此放弃“先安内,后攘外”的政策,继续在西北集结大军向红军发动军事“围剿”。但是,历史潮流不可逆转,中华民族奋起抗日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在中共统一战线政策影响下,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宣告了国民党“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破产,也成为扭转时局、一致抗日的关键。1937年蒋介石在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上表示“如果让步超出限度,只有抗战之一途。”国民党在抗日政策上出现了重大变化,“七七”卢沟桥事变后,迎来了全民族的伟大抗日战争。
这时来了一位日本雕塑家,叫奥田杏花,他走进父亲的床前,伏身打开一只箱子,从瓶子里挖出黄色黏厚的凡士林油膏,涂在父亲面颊上,先从额头涂起,仔细地往下,慢慢擦匀,再用调好的白色石膏糊,用手指和刮刀一层层地搽匀,间或薄敷细纱布,直到呈平整的半圆形状。等待了半个钟头,奥田先生托着面具边缘,慢慢地向上提起,终于面具脱离了……奥田先生对面膜的胎具很满意,转头和内山完造先生说了几句话,就离开了。
军事是政治的延续,军事上的努力抗战是以政治上的进步为先导的。1937年8月,中共通讯社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宣布将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新四军。至此,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抗日统一战线开始形成。对此,蒋介石在9月23日发表谈话:“此次中国共产党发表之宣言,即为民族意识胜过一切之例证。宣言中所举诸项,如放弃暴动政策与赤化运动,取消苏区与红军,皆为集中力量,救亡御侮之必要条件,且均与本党三中全会之宣言与决议案相合,而其宣称愿为三民主义而奋斗,更足证明中国今日只能有一个努力之方向。余以为吾人革命,所争者不在个人之志向与私见,而为三民主义之实行;在存亡危机之秋,更不应计较过去之一切,而当使全国国民彻底更始,力谋团结,以保国家之生命与生存。今日凡为中国国民,但能信奉三民主义而努力救国者,政府当不问其过去如何,而诚意救国,愿在国民革命抗战御侮之旗帜之下共同奋斗者,政府自无不开诚接纳,咸使集中于本党领导之下,而一致努力。中国共产党人既捐弃成见,确认国家独立与民族利益之重要,吾人唯望其真诚一致,实践其宣言所举之诸点,更望其在御侮救亡统一指挥之下,人人贡献能力于国家,与全国同胞一致奋斗,以完成革命之使命。”这就从事实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可以说这一时期,国民党在抗日这一点上态度明朗而坚决。1938年4月,国民党《抗战救国纲领》进一步提出:“联合一切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之势力,制止日本侵略”,“否认及取消日本在中国领土内以武力造成的一切政治组织及其对内外之行为”,并决定成立由各党派和爱国人士参加的国民参政会。这一切虽然与中共的全面抗战路线存在极大的差距,但与抗战前的国民党政策相比,不能不说是国民党政治上的一大进步。
由于蒋介石国民党政治上的两面性,国民党五中全会虽然以联共抗日为主要方向,但同时也包含着反共妥协的因素。一方面幻想依靠美英来作出公正的“调停”,依靠国际压力和平解决中日问题,在抗日的同时存在对日妥协的一面。如“七七事变”发生后,蒋介石电令宋哲元就地抵抗,同时要求宋哲元最好以谈判解决华北问题。再如南京失陷后,蒋介石政府曾接受德国驻华大使陶德曼的中间调解。1937年12月,国民党最高国防会议第54次常委会议专门讨论和谈问题,反映出国民党政府抗战的动摇性;另一方面,蒋介石国民党即便是在抗战最积极的时候,也始终没有放弃过防共反共的立场。为防止共产党在抗日过程中力量的壮大,国民党政府设立了“防共委员会”,确定了一系列防共反共的方针。回顾这一阶段国民党的抗战政策不难发现,基于民族大义的立场,蒋介石没有按照日本侵略者的意志妥协投降,对于德国大使陶德曼的劝降和美英的逼降,蒋介石决然予以拒绝,迫使日本帝国主义不得不将“政治诱降”的对华政策,改变为“武力征服”为主的军事打击政策。
三、战略相持阶段(1938.11—1944.4)
卢沟桥事变后,日本改变了以往对国民党“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策略,开始对国民党实行军事打击为主的政策,企图用速战速决的威慑战术,迫使国民党政府就范。叫嚣“日本3月内可以灭亡中国”,妄图从气势上吓倒国民党政府,从精神上摧毁中国人民的意志。美英等国的绥靖政策,纵容、助长了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嚣张气焰。
蒋介石集团虽没有屈服投降日本,但由于本身在作战中遭受的惨败和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力量的仇视,在日寇诱降和英美劝降下,实行消极抗战、积极反共的政策。他们把军队的主力都集中在重庆、西安周围,保存实力,避战观战。毛泽东对于这一时期国民党政策做了如下评论:“一九三八年武汉失守后,国民党政府开始了他的政策上的变化,将其重点由抗日逐渐转移到反共反人民”,“它采取了对日消极作战的政策。”
此外,蒋介石还竭力为其抗日妥协政策辩护,认为国际联盟有公理、公法、公约,所以中日问题要靠国际联盟主持公道。并认为中日力量悬殊,抵抗是徒劳的。1933年4月,蒋介石在南京总部作《国家兴亡责在军人》的演讲中说:“如果我们以现在所有的军队,统统加到长城一线上去求决战,这一决战下来当然是我们失败!因为现在的时代,无论如何他们(日)的武器比我们的精良,技术比我们的高明,我们在最短的时间是无法补救这样重大的缺点的”,对抵抗日本侵略表现出悲观消极的思想。1934年7月,在对庐山军官训练团的训话中,蒋介石说到:“全国同胞要知道,如果我们中国没有得到时机贸然和日本开战,日本可以在十天之内完全占领我们中国的一切重要地区,就可以灭亡我们中国……。”蒋介石还把中国这种危急的根源强加在中国共产党人身上,1932年12月蒋介石在一次内政会议上发表演说:“我们若要研究九一八祸患是怎么起来的,当然在我们内政方面有很大关系。……我们的内政有两大毛病,一种是党及政府内部分裂,一种是土匪赤匪在各地方扰乱,这使得我们国家分崩离析,国不成国。”又说“攘外必先安内”是古来立国的一个信条,如果内部不能安定,不但不能抵抗外侮,而且是诱至外侮之源。”
采用SAR双通道对消技术对两通道信号进行处理,可得散射波干扰对消结果如图6所示.图6(a)是采用自动相位搜索算法进行相位估计的补偿对消成像,从图中可以看出虚假散射场景被完全对消,传统散射波干扰失效.但由于对消后真实目标回波信号受调制项影响,区域成像沿方位向产生对消暗条纹.图6(b)为对消结果的幅度等值线图,在图中很难辨别出虚假散射场景的等幅值线,同时在方位向上靠近干扰机的真实目标幅度极弱,形成了十分明显的幅值低谷,进一步验证了双通道对消效果和真实目标信息损失造成的影响.由式(5)计算可得暗条纹周期约为725m,因此在图中只能显示与干扰机同方位向的一条暗条纹.以上仿真结果均与理论分析一致.
教师所面临的挑战是传统教学模式的改变,教学主人公的角色互换,虽然教师还是主导,但是并不是主导自己的讲课节奏,而是通过学生课堂训练同时根据学生表现情况不断地调整课堂节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课堂开始之前,教师的准备需要更系统更全面,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记录,当然评价标准也要有所变化。这对于教师来说,并不比讲授课程轻松,相反产出导向法指导下的翻转课堂更费精力,每个同学对英语听说读写的程度掌握完全不同,还要均衡发展,这对教师来说确实是一个不小考验。但是经过老师的努力,一段时间的培养,学生一定会有很大进步。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特别是“珍珠港事件”后,国际形势发生了有利于抗战的重大变化。美国开始认识到维持一个所谓“独立”和“亲美”的中国是维护美国自己安全的重要因素,开始制定援助和支持蒋介石政府抗日的新政策,对日本实行战略物资禁运,并与国民党政府进行直接的军事合作。这一时期,美国希望中国内部各派力量能够保持团结和稳定,增强抗击日本的能力。但是蒋介石政府日益衰败,并没有利用这时的有利时机积极组织反攻,自浙赣会战后直到1944年春季,国民党战场几乎处于休战状态。长期休战的结果又使国民党部队的战斗力迅速腐化起来,1944年春,美国在太平洋展开越岛进攻,严重威胁了日军的海上运输,使南洋的日军与本土有失去联系的危险。为了挽救其在太平洋的失利,日本决定打通从北平到广州和南宁的交通线,于四月发动豫湘桂战役,在河南拥兵40万的汤恩伯部一触即溃。国民党在这一战役中,丢失了146座城市,损失兵力60万,使8000万同胞陷于日寇的铁蹄之下。陈纳德曾哀叹道“河南败绩是政治上、经济上和军事上连锁反应的初次爆发,使得自由中国几乎在岁末之前屈膝。一切在军事上溃败和长久岁月的封锁里已在恶化着的战时病,象毒脓般浮现到表面上来了。”这是蒋介石仍把非嫡系部队放在前线,把嫡系部队用于包围陕甘宁边区,实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政策所造成的恶果。
四、战略反攻阶段(1944.5—1945.8)
从1944年5月滇西反攻至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是抗战的战略反攻阶段。这一时期,日本尽管打通了“大陆交通线”,却由于战线过长兵力分散,无力维持其畅通,为中国军队反攻提供了机会。中国远征军和中国驻印军发起了滇西缅北大反攻,掀开了国民党抗战反攻的序幕。但由于国民党军队主力分散在中国的西南、西北大后方地区,日军占领的大部分城镇、交通要道和沿海地区都处在解放区军民的包围之中。因此,全面反攻的任务自然地主要由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人民军队来承担。国民党坚持“保全实力为先,抗日为次”的方针,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特别是1945年后,随着反法西斯战争的节节胜利,在日本失败已成定局的情况下,国民党意识到共产党是其战后统治的主要威胁。因此,蒋介石依靠美国帮助,加快兵力集结,并与日伪政权进行勾结,积极进行防共反共部署。同时,出于抢占胜利果实的需要,国民党仍坚持抗战并发动了一系列对日反攻,如湘西战役和豫西鄂北战役等战役,也收复了部分失地。
在长达八年的抗战岁月中,国民党政府军担负着正面战场作战任务,投入兵力500余万人,与日本侵略军共有22次大型会战、1117次大型战斗、38931次小型战斗。毛泽东在《论新阶段》中指出:“假如没有国共两党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起,如此伟大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动,持久与争取胜利是不可能的。”
综观蒋介石国民党在抗战中的政策演变,从“攘外必先安内”到联共抗日,再到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呈现出异乎寻常的多变性。可以看出蒋介石国民党集团,是抗日战争中极为特殊而又复杂的势力,它既不是汪精卫那样的叛国投敌派,也不是共产党那样的坚决抗日派。它既存在着抗日的一面,又存在着对日妥协和反共的一面。一方面,出于他们的阶级本性即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所决定,不论国内、国际形势怎样变化,蒋介石国民党反共立场从没有改变过。另一方面,出于国民党统治之需要,又与帝国主义存在着尖锐的矛盾,这种矛盾又促使国民党制定了联共抗日的政策。在整个抗战过程中,国民党面对日本的侵略,在不同时期存在着不同的妥协,但这种妥协是有限度的,在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难时刻,蒋介石国民党也会被迫奋起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