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科ICU的日常

2015-05-13杨淑霞

大众摄影 2015年5期
关键词:儿科医生儿童医院医务

作为一名在临床一线工作27年的医务工作者,杨淑霞凭着对儿科专业的热爱,对儿科医疗环境的熟悉,加之摄影师的敏锐和女性独有的细致,努力地再现了ICU医务工作者的日常,让我们对儿科医务工作者肃然起敬。

——编者

在许多人眼里,医院里的医务人员穿着整洁的白大褂,环境清洁敞亮,工作轻松悠闲,工资待遇优厚,然而现状却并非如此。除了熬夜班、快节奏,压力大之外,当前社会医患冲突频发,给医务人员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在这样的环境下,仍然有很多医护工作者坚守在工作岗位,任劳任怨,付出了家属和社会所不能想象的汗水和艰辛。

就我工作的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简称“儿研所”)而言,十年前设计的门诊楼所接纳的就诊量是每日2000人次,而现在每日就诊量已达到5000至6000人次,高峰期近万人次。统计显示,北京仅有的两家儿童专科医院,首都儿科研究所和北京儿童医院2012年门急诊人数和出院人数分别占全市儿科就诊量的47%和51%,医生人均日门急诊量五六十人次,冬春及暑期就诊高峰时更是达到上百人次。

儿童较之于成人身体抵抗力弱,病情变化迅速,儿童往往无法准确陈述自己的病情,因此在我国传统医学领域又称儿科为“哑科”,诊治难度较大。儿科医生需要有足够的经验和悟性,以及加倍的耐心。儿童免疫力不足,极易患感染性疾病,大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都与儿科关系密切,例如手足口病、甲流感、禽流感等,增加了儿科医生的负担。

而儿科的重症监护室(ICU)是风险最高、劳动强度最大的地方,是常常不被患者及家属所理解的地方,同时也是离死亡最近的地方。病室里呼吸机呼嗒呼嗒切换的声音此起彼伏,监护仪上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的指数不停闪烁,输液泵的滑轮精确地往病人血液里输送着维系生命的营养液、抗生素和各种药物,医护人员一丝不苟、紧张而有秩序地忙碌着。这里收治的都是危重病患者,他们随时可发生呼吸、循环等重要器官急性功能障碍或衰竭,随时可发生生命危险。我作为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的一名护士,在ICU重症监护室工作12年,新生儿病房7年,亲历了无数儿科医务人员在病房里熬夜班,抢救危重病患的场景,这就是我们的日常工作。

一直以来,医护人员不顾自身的辛苦和安危,奋战在救死扶伤的第一线。而这一神圣职责的背后,是需要承受的艰辛和压力。她们穿上白大褂是尽职尽责的白衣天使,脱下白大衣是风华正茂的年轻人,是丈夫的娇妻,孩子的慈母,也是家里的顶梁柱。在这一特殊战线上,还有许多医务人员默默地无私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才华,出于对同仁们的敬佩,我用相机再现了这一切。

猜你喜欢

儿科医生儿童医院医务
92岁的儿科医生免费为病人看病
誓 言
——医务工作者之歌
北京儿童医院“全预约”能否见效?
“儿科医生荒”如何缓解
儿科医生“荒”在哪?
湖南省儿童医院青年科技协会成立
医务社工的上海故事
医务社工的昨天和今天
北京儿童医院“全预约”能否见效?
处境尴尬的医务社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