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海缓冲带典型入湖河流磷形态分布特征
2015-05-13罗杨阳赵斌董文飞陆仕奎刘佩佩王国静张闻涛
罗杨阳 赵斌 董文飞 陆仕奎 刘佩佩 王国静 张闻涛
摘 要:该研究对洱海缓冲带中和溪、莫残溪、茫涌溪三条典型入湖河流进行了水体的采集,并对其进行总磷(TP)、溶解性总磷(DTP)、正磷酸盐(SRP)的测定,分析了三条溪磷形态的沿程变化。结果表明三条溪磷形态沿程变化各不相同;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洱海缓冲带入湖河流水体的磷形态贡献率不同:洱海缓冲结构合理性不足,有待改进。该研究选择洱海缓冲带的中和溪、莫残溪、茫涌溪3条典型入湖河流水体中的磷形态进行测定和分析,以期为修复洱海生态系统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参考。
关键词:中和溪 莫残溪 茫涌溪 水 磷形态
中图分类号:X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2(a)-0106-02
湖泊水体富营养化是我国面临的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1]。磷作为水生生物的主要营养物质,是控制湖泊富营养化的关键营养元素[2]。缓冲带则对水体富营养化的治理有一定效果。洱海流域内的各类污染物都以地表径流的方式流入河道,流经缓冲带,进而汇入洱海,因此,分析洱海缓冲带入湖河流的污染特征,有助于针对性的开展入湖河流的治理工作,从而有效控制外源污染物进入洱海。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域概况
洱海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境内,为云南省第二大淡水湖,中国第七大淡水湖,海拔1972m,南北长41.5km,湖面面积约251km2,总径流面积2565km2,蓄水量达30亿m3,平均水深约11.5m,最大水深20m [1]。
中和溪:发源于苍山中和峰与龙泉峰之间,全长11km,宽约8m,流域面积21km2[3]。
莫残溪:位于下关镇,发源于苍山圣应峰与佛顶峰之间,系常年性河,全长9.5km(从山脚至入海口长3.694km),宽约8m,流域面积12km2 [3]。
茫涌溪:位于湾桥镇,发源于苍山白云峰与莲花峰之间。系常年性河,溪口建有茫涌溪水电站,目前是大理发电量较大的电站,全长12km(山脚至入湖口4.195km),宽约8m[3]。
中和溪流域缓冲带类型以农田型为主,入湖口处为才村码头,属村落型缓冲带,因才村为旅游景点,入湖处又属旅游型缓冲带;莫残溪流域缓冲带则是村落型与农田型交错;茫涌溪流域以农田型为主要缓冲带类型,入湖处为少量村落型缓冲带。三条溪附近土地利用方式均包含农田、村落,不同的是中和溪流域土地利用方式除此之外还有城镇和景区。
1.2 采样点位和采样方法
在洱海缓冲带的莫残溪、中和溪和茫涌溪每条溪设3个采样点,分别设在该条溪洱海缓冲带起点、中部、以及入湖口。用麦哲伦315型定位仪导航定位采样点(见图1),于2014年4月对采样点进行水体的采集。用采水器在水下30cm深处采集水体样品(深度允许的情况下),置于经水样润洗过3次的聚乙烯瓶中,并现场加硫酸溶液调节pH值至<2,在4℃条件下低温保存,取样时尽量避免搅动底质以及剧烈搅动水体。
1.3 样品测定及分析方法
水体样品于采样当天带回实验室分析,测定其总磷(TP)、溶解性总磷(DTP)、溶解性正磷酸盐(SRP),均采用《水和废水检测分析方法》(第四版)[4]中的钼锑抗分光光度法。本研究所用分光光度计为721型可见分光光度计。试验数据采用SPSS Statistics 18.0和Excel 2003软件进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研究分析发现,缓冲带三条溪水磷形态沿程变化趋势各不相同。磷形态沿程上升,则表明缓冲带结构不尽合理。
如图2所示,缓冲区内中和溪水体中的磷含量总体呈沿程下降趋势,该溪流经大理镇和才村,河水流经大理古城后进入缓冲带,古城属于居民住宅区,有大量民居、餐馆、客栈以及商铺,旅游业蓬勃发展,各种生活污水排入河道,水质下降,磷含量增高。调查发现,缓冲区内中和溪附近为大量稻田,且河道内有大量植物生长,河水流经缓冲区后,其中一部分磷被农田及其中的植物吸收、降解、稀释,磷含量降低。
莫残溪水体在缓冲区内的磷形态沿程变化趋势有明显差异(见图2)。水体中TP含量沿程呈上升趋势,实地调查发现,该溪缓冲区边缘处以及缓冲区以内为阳河庄和神能庄,而缓冲区内靠近入湖口处为大庄村,有大量村落灰水排入,TP含量升高。进入缓冲带后,河道附近为农田,村落面源污染减弱,但在实际治理过程中,当外源性磷得到控制,水体中的磷浓度开始降低之后,沉积物的磷释放量将会大大增加[1],沉积物的磷释放是影响上覆水体磷浓度的重要因素[1],且农业退水也携带污染物排入,因此莫残溪水体TP含量持续升高。DTP和SRP含量则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水体中的磷根据溶解性可以分为两类,即溶解态磷和悬浮态磷[1],第1、2个采样点位之间河道附近农田内种植大量蔬菜,导致水体中颗粒性磷含量下降,溶解性磷含量升高,而2、3两个点位之间多为居民生活区,水体多受村落生活污水的污染,所以水体颗粒性磷含量下降,溶解性磷含量升高。
茫涌溪缓冲带区域中河道两岸多为农田,河水由苍山流出,但经村落流程较短,水质较好,进入缓冲带后,农田中大量的农业退水以携带各形态磷进入河道,农田面源污染突出,同时存在沉积物内源释放,且水体流速较慢,致使茫涌溪中各形态磷含量沿程上升。
3 结论
(1)中和溪、莫残溪、茫涌溪水体中磷形态沿程变化趋势各有不同,但多呈沿程上升趋势,表明洱海缓冲带结构不合理。
(2)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磷形态的贡献率不同。城镇及村落土地利用的区域对磷的贡献率比农业利用的区域大。
参考文献
[1] 高佃涛.洱海沉积物磷形态、释放通量及其生物有效性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2.
[2] 金相灿,王圣瑞,赵海超,等.五里湖和贡湖不同粒径沉积物吸附磷实验研究[J].环境科学研究,2004,17(S1):6-10.
[3] 王正能.苍山十八溪入湖河口沉積物氮形态空间分布特征[D].玉溪:玉溪师范学院,2014.
[4]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水和废水检测分析方法[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