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网络化地电场观测技术研究与应用
2015-05-13席继楼赵家骝刘超庄楠关歆莹马爱明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地震预测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36北京市第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北京100044北京陆洋科技开发公司北京100036
席继楼赵家骝刘 超庄 楠关歆莹马爱明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地震预测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36北京市第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北京 100044北京陆洋科技开发公司,北京 100036
新型网络化地电场观测技术研究与应用
席继楼1)赵家骝1)刘 超1)庄 楠1)关歆莹2)马爱明3)
1)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地震预测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36
2)北京市第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北京 100044
3)北京陆洋科技开发公司,北京 100036
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了基于ZD9/ZD9A地电场仪的数字化地电场观测技术研究和应用工作,并在“九五”、“十五”期间,在全国范围内,初步建设完成了覆盖各主要构造带、活动断裂带、地震危险区和重点监视区的地电场观测台网。在汶川8.0、玉树7.1、芦山7.0、当雄6.6、文安5.1等中强以上地震之前,记录到了地电场典型数据变化。为了解决高纬度、高海拔等恶劣气候条件下的地电场无人值守观测问题,从2010年开始,开展了新型网络化地电场观测技术研究、试验及应用工作。
这种新型网络化地电场观测技术,包括固体不极化电极和网络化地电场仪器两个部分。重点开展了网络化地电场仪器的研究和应用工作,包括:①以ARM+WinCE为主要技术构架的分布式双CPU结构,利用C51和VS2005/2008高级语言,以及多任务/多进程/多线程软件设计,分别完成地电场信号的采集处理,和地电场观测数据的网络通信、传输和控制等功能;②利用ASP+COM组件实现WEB网页编程、网络化远程控制以及数据下载服务等;③在保证其总体性能和功能设计的情况下,注重低功耗、可靠性以及宽温度范围适应性等方面的拓展研究,理论上在-45℃~55℃范围内能够正常工作;④在抗干扰技术方面,对诸如地电阻率人工供电干扰、地铁干扰等已知源干扰,采用全新的算法,能够进行实时识别和处理。
最新研究成果“ZD9A-2B地电场仪”,从2013年9月开始在青海省大武地震台试观测,图1为大武地震台2014年1月1日至2015年3月31日的地电场分钟值观测数据曲线。从图1可以看到:①该台站在此时间段内,地电场观测数据变化比较平稳;②对2015年3月16~18日期间的强地电暴变化的记录比较清晰;③利用MSA均方振幅法分析功率谱密度数据,24 h、12 h、8 h、6 h频率点可见显著变化,4 h、2 h、1 h频率点也具可识别性;④在乌兰5.1级地震前后记录到的数据变化真实可靠,可能与此次地震的孕育、发生和发展过程有一定的关系。由此可见,该观测结果具有比较强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研究结果表明,这种新型的网络化地电场观测仪器,在充分兼容目前在网运行的地电场仪器的所有功能的基础上,在技术性能上有了一定的提升,特别是抗干扰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观测结果客观、真实、可靠,与理论分析结果的一致性较好。同时,解决了高纬度、高海拔地区的无人值守观测问题,拓宽了地电场观测应用领域。
图1 青海省大武地震台2014年1月1日至2015年3月31日地电场观测数据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