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不竭动力
2015-05-12高飞
高飞
摘 要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个重要论述对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改革开放30余年,我国的科技迅猛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在面对未来全球科技竞争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与发达国家相比,在观念、投入和体制机制方面都存在一些差距,如何克服弊端,加大科技创新的力度,提高科技创新的能力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关键词 科技创新 创新型国家 科研人才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5.02.001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s Inexhaustible
Power to Build an Innovative Country
GAO Fei
(CPC Tai'an Daiyue District Party School, Tai'an, Shandong 271000)
Abstract The party's 18th report points out: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s to improve the strategic support of social productive forces and overall national strength, and must be placed at the heart of the overall national development", this important discussion for us to build an innovative country has a crucial importance. 30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s rapi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s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in the face of future competition in the global technology, compared with developed countries in terms of ideas, investment and institutional mechanisms, there are some gaps, how to overcome the drawbacks, increase the intensity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enhanc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s worth pondering.
Key word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novative country; research personnel
当今世界,科技创新广泛地影响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是实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五位一体战略布局统筹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百年目标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对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两个百年目标的实现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1 为什么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1.1 科技创新是总结科技发展历史的必然结果
科技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是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的源泉。科技创新不仅带动了一次又一次生产力的飞跃和社会巨大进步,而且也带来了国际局势的深刻变迁。改革开放三十余年给中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GDP以每年平均近10%的世界少有增长速度持续快速发展,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粮食、棉花、肉类、钢铁、煤炭、化肥、水泥等主要农产品和工业品产量居世界首位;我国的科学技术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科技实力显著提升,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进一步缩小,部分领域已经进入世界先进行列,我国科技对世界科技发展的影响在迅速提升。
1.2 科技创新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需要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随着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在加大,特别是耕地、淡水、能源资源和环境约束强化。我国每年平均净增739万人,人口数量在增长,耕地面积在减少,人地矛盾突出。我国是一个淡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而且分布不均衡。北方黄淮海地区人口、经济总量、粮食生产都超过全国的三分之一,但人均淡水资源仅400多立方米,不到全国的五分之一。即使南方,季节性缺水问题也十分突出。据国土资源部预测,到2020年,如果不加强勘察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我国45种主要矿种中,有19种矿产将存在不同程度的紧缺,其中有11种是国民经济支柱性矿产。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将达到60%。从1993年开始,我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2010年进口2.4亿吨,进口依存度达55%。2010年原煤产量32.4亿吨,消费量接近34亿吨,煤炭净进口1.4亿吨,已由煤炭净出口国变成净进口国。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劳动力资源也出现结构性短缺。一方面面临人口总量继续增加的压力,另一方面又面临人口老龄化加快的压力。总之,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依靠第二产业带动、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和低成本土地、劳动力投入的方式已难以为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已成为一个十分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1.3 科技创新是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有力手段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不仅没有放慢科技创新的步伐,反而增大了在科学技术研发上的投入,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以科技创新来进行经济复苏和提高国际综合竞争力。欧盟在2020战略中,提出在未来十年将重点关注科技创新、研发等方面,为应对金融危机以来长时间经济低增长;日本政府提出将科技发展作为支撑经济增长的平台之一;早在2009年美国政府也发布了以创新战略为主题的经济发展战略,旨在充分利用美国人民的创造性以确保美国在将来的全球化竞争中拥有更加坚实的创造力。纵观世界发达国家,无一不是将科技创新摆在突出的战略位置,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走在前列。
2 当前我国科技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投入不足,经费结构不合理
搞科学研究经费是至关重要的,高水平的投入强度是一个国家具有较高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尽管这几年我国的科技研究与事业发展经费投入在不断增加,2012年达到了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96%,但是我们跟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是不小。而且在这些投入当中,存在经费结构不合理的现象,比如基础研究的经费比例低,以2010年为例,基础研究经费324.49亿元,应用研究经费为893.79亿元,试验发展经费为5844.30亿元,三者比例为1:2.7:18.01,结构严重不合理。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根基和源泉,基础研究领域的经费投入,是决定一个国家未来创新能力的基本要素。
2.2 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不突出
现阶段我国主要的创新资源多集中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在科技体制改革尚未完全到位时,企业还难以成为创新的主体。另外,我国整体创新不足,自主创新成果少,对外技术依存度超过50%,而发达国家依存度在30%以下,国家战略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难以突破。虽然我国已涌现出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但从总体上看,企业创新能力依然薄弱,大多数企业发展仍处于依靠资源消耗进行外延式扩张状态,许多领域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企业尚未真正成为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应用的主体,导致我国在全球经济分工体系中处于劣势地位,无法在全球竞争中获得优势和主动权。
2.3 人力资源配置不均衡,科技成果转换率低
我国的R&D人员居世界第二位,但是大多数集中在科研机构和高校里,这样的状况制约了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科研人员缺乏就无法满足科技创新的需求。人才分布不均匀还造成了科技与经济结合不紧密,科技创新成果转换成本偏高、转换率偏低的现象:我国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不足5%,严重偏低。
2.4 体制机制存在弊端,自主性不强
我国科技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以及再创新的能力都不够强。就拿企业创新方面来说吧,国有企业治理结构不完善,科技创新的动力不强;外资企业对母公司技术依赖较强,难以成为科技创新主体;民营企业还没有进入大规模科技创新阶段。长期以来,我国科研力量主要集中在大学和科研机构,大学和科研机构主要依赖财政投入,注重于理论研究,忙于申请课题与发表论文,与经济现实的结合度不够,科研成果产业化机制不顺。
3 提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几点思考
3.1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科技创新保驾护航
知识产权制度是开发和利用知识资源的基本制度。第一,要推动知识产权创造。强化企业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主体地位,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把创造知识产权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目标,把获取知识产权优势作为开拓市场、提升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努力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自主知识产权创造,创造一批关键技术、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第二,要促进知识产权运用。有效促进知识产权转移应用、专利技术产业化、企业商标应用和知识产权综合运用。第三,要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依法惩治和遏制知识产权违法犯罪及侵权行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监督,建立知识产权预警与维权援助机制。第四,要健全知识产权服务体系。提高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能力,发展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推进知识产权市场建设。
3.2 健全机制体制,为科技创新提供政策环境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强化基础性、前沿性技术和共性技术研究平台建设,加强军民科技资源集成融合,推进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鼓励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深化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改革,完善科技成果评价奖励制度。重点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增强科研院所和高校创新动力,鼓励大型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发挥企业家和科技领军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3.3 注重吸优纳贤,为科技创新提供人才保障
科技创新最终要靠科技工作人员去实现,所以人才保障是至关重要的。首先,要培养能够进入世界前沿领域、能够研制原始新产品和换代新产品的人才;其次,通过推进信息化来培养能够研制集成新产品的人才,使我国制造业快速升级。再次,通过开发先进适用技术培养能够改良新产品的人才。还要为科技人才提供良好的待遇保障和发展平台,比如深圳就是靠人才引进人才聚集起家的,实施了一系列的“人才新政”,在住房、子女入学、配偶就业、学术交流补贴、科研团队建设等方面采取了优惠政策。
3.4 融入国民教育,大力培养青少年的创造力
要加强青少年创造力培养,首先要解决观念问题:就是要充分认识培养青少年创造力的重要性,通过各项政策的导向作用,真正把实施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具体体现就是抓住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全面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逐步掌握学习的技能,领悟学习的方法,具有在未来社会生存、发展的决策能力、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其次是增加投入问题,政府部门应扶持有助于青少年创造力培养的书、报、刊的出版发行;支持有利于发展青少年创造力的电视节目的制作与播映;组织各类有助于创造力的发展的竞赛活动,为青少年创造力的培养营造更好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