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活语文课的三个关键点
2015-05-12李燕
李燕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引导;思维;课堂气氛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06—0099—01
优化的语文课堂教学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活”,一堂“活”的语文课,就像一篇跃动的散文,一件流光溢彩的艺术品。语文课堂教学的“活”,主要指教师的引导灵活,学生的思维鲜活,课堂的气氛活跃。那么,教师应如何把握住语文课堂教学上的“活”呢?根据教学实践,笔者主要从下面三个方面作以阐述。
一、教师的灵活引导是关键
让课堂教学灵活,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即,教师的教不能只是把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要引导学生探究结论,在帮助学生探究结论的同时,让学生学到方法、找出规律。教师要想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灵活引导,首先要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探究性、创新性,给学生多点拨、多启发和多鼓励,让学生多动脑、多动手、多动口。教师在课堂上应少废话、少替代、少包揽、少埋怨,引导学生创新思维,鼓励学生的批判精神,允许学生标新立异。
例如,在上语文基础训练课时,笔者要求学生在“节日”前加上一个形容词,使这个名词更生动、形象。教室内七嘴八舌,好不热闹,当大多数学生都给出类似的答案时,有个学生却给出了与众不同的答案——“悲伤的节日”。对此,笔者没有直接否定学生的答案,而是引导其说出原因。其实,只有教师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师生关系平等,学生在课堂上才会无拘无束,大胆发言,从而产生一些与众不同的想法。教师在学生敢于发表意见的基础上加以正确引导,这比硬让学生动口的效果好得多。无疑,这样的教学引导才是真正在帮助、指导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
二、学生的鲜活思维是核心
学生具有鲜活的思维是优化课堂教学的核心,即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注重发挥学科的思维功能。在教学操作中,有经验的教师在灵活引导的同时,十分注重鼓励学生的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聚合思维、直觉思维、想象思维的并用,力求求异、求新,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和思路去解决同类型的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目的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始终处在不断质疑、释疑的过程中。例如,笔者在讲《荷花》一课时,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当公园的小导游,看着课文中的插图,给游客介绍荷花。这样的设计,让每个学生都来动手、动口、动脑,都有展现个人能力的机会,学生参与的热情很高,在找一找、说一说的过程中,理解了动词的含义和用法,更好地感知了课文,理解了课文,欣赏了荷花的美,而且学得轻松,学得扎实。
三、活跃的课堂气氛是基本特征
课堂气氛活跃与否,是教师能否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教“活”了,学“活”了,课堂气氛自然就“活”了。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学生才会全方位地投入思考;教师鼓励学生尝试,学生才会大胆实践;教师激励学生超越,学生自然思维飞扬;教师让学生选择,学生才敢自作主张;教师促进学生创造,学生才能不断开拓创新。
例如,笔者在教《我爱故乡的杨梅》一课时,先放一幅表现“春雨杨梅”的幻灯片,让学生观摩后说说图中都画了哪些景物,接着又告诉学生幻灯片是根据课文绘画的,让学生说说课文是怎样描写“春雨杨梅”的。此时,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争先恐后地要求发言,最后一致认为,通过“贪婪”、“吮吸”、“伸展”、“欢笑”这四个词,能生动形象地写出杨梅树在春雨沐浴中勃勃生长的喜人气势,把杨梅写“活”了,强烈地抒发了作者对杨梅树的喜爱之情。
总之,优化的语文课堂教学应具有课时计划简洁、灵活,以学生为中心并具有预见性的明显特点。这样的课堂设计,只突出课的基本教学思路和主要步骤,不涉及具体细节,留下较多的空白,在课堂教学中由学生的学习活动来决定,教师临场处理学生的各种学习矛盾,活学活教。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鲜活的课堂,高效率的课堂,才是全体语文教师所共同追求的美妙境界。
编辑: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