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东亚秩序的“帝国”结构原理:从“阵营对抗”到“正常化”
2015-05-12刘建平
文化纵横 2015年2期
刘建平
围绕“钓鱼岛问题”的中日领土争端持续已久,两国在外交发言中频频指责对方乃是“挑战战后国际秩序”,这场话语斗争造成了东亚地区的安全隐患。本文试图通过考察战后东亚的秩序结构,从而为合理解决中日领土争端提供一思想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东亚在“阵营对抗”模式基础之上形成了“新帝国秩序”,一方面,美国通过政治、知识对话在日本确立了“美国信仰”,并在东亚发展出了成熟的美-日制度化同盟;另一方面,通过推动或支持日共、朝鲜、中国与美国对抗,苏联在东亚建立起了反美的“帝国”阵营,其轴心则是基于普世信仰价值的“一边倒”中苏同盟。然而,后斯大林时代的苏联在批判斯大林错误的同时,却缺乏建立新的社会主义思想话语的准备,而“中苏分工论”又长期将东亚冷战的政治压力集中于中国,因此,“苏联信仰”消退后,中国退出了苏联主导的“社会帝国主义”阵营。与此同时,美国乘机将中国纳入了“美帝国”的东亚秩序中,战后东亚的秩序结构由“阵营对抗”模式转变为“正常化”模式。问题在于,所谓的战后东亚秩序“正常化”的实质乃是美国在东亚的权力扩张,以及美日同盟对华冷战的隐形化——通过建构“中国威胁论”,构成压迫中国的象征暴力,战后东亚秩序的“帝国”结构仍未改变。中国欲摆脱这一困境,则不能再依赖日本的道德自觉或救世帝国的干预,只能通过培养自身设置国际关系和地区政治议程的能力来争取尊严和利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