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多学科的视角解析教育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2015-05-12李静

科教导刊 2015年6期

李静

摘 要 教育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仅有40余年历史,学科体系尚待完善。本文在梳理教育社会心理学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反思。依据独立学科形成的标准,从多个学科角度解析了教育社会心理学学科性质的归属问题。

关键词 学科性质 教育社会心理学 多学科的视角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x.2015.02.081

Resolve Disciplinary Nature of Education Social Psychology

from the Multi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LI Jing

(College of Education Science,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Anhui 241000)

Abstract Social psychology of education as a new discipline is only 40 years of history, yet perfect discipline system. In this paper,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 social psychology carding status quo, based on the proposed problems in the current study and reflection. According to the standard form independent disciplin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ultiple disciplines to resolve the ownership of the Nature of Psychology education community.

Key words disciplinary nature; education social psychology; multi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0 前言

教育社会心理学是上世纪70年代在美国逐步兴起并日益影响深远的年轻学科,传入国内并发展至今已逾40年。其中,“教育社会心理学”这一概念首先出现在Getzels(1969)编撰的《社会心理学手册》中,这预示着该学科的产生。国内研究始于1983年,以张世富撰写的《课堂中的教育社会心理学》和由章志光翻译林格伦的《课堂教育心理学》为起点。①随后,时蓉华(1989)撰写的《现代社会心理学》第十八章提及“教育社会心理学”,并将此学科看作社会心理学的分支,更为关注的是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在教育社会心理学中的重要性。②由于教育社会心理学整合了教育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等多门学科的研究内容和方法,所以关于其学科性质的界定问题,仍是不同学科研究者探讨的焦点。本文拟从多学科的角度出发,梳理教育社会心理学在国内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就该学科的学科性质归属问题作出分析。

1 教育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反思

我国教育社会心理学发展的时间较短,学科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纵观国内有关教育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研究者不难发现存在以下几点问题:(1)20世纪90年代是国内学者研究教育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高峰期,出现了很多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奠定了我国教育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基础。但近十年了,国内关于该学科领域研究的文献资料依然很少,无论是在理论建构,还是应用研究方面并无新的突破。(2)尽管有很多学者努力建立教育社會心理学的学科体系,出版相关专著,但其体系仍较多依赖国外教材的框架,或是搬照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体系,在教育社会心理学学科体系的建构上无独特之处。(3)研究领域庞杂,缺乏有针对性的、突出的研究课题,研究的角度与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不免有相似之处、重合之处。③(4)自教育社会心理学诞生以来,教育心理学家、社会心理学家以及社会学家和教育学家都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入到该领域。但研究者根据各自研究的目的,从不同的角度对教育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进行定向,带有很强的主观随意性。这不仅不利于其学科本身的发展,反而使教育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更加含糊。

因此,解决以上问题,明确教育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应是首要探讨的课题。学科性质决定着学科体系的建构,决定着研究者改用什么样的方法研究什么样的问题,从而造出是什么东西的问题。总结国内多数学者的观点,认为教育社会心理学是一门介于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教育社会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它是应用社会心理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研究教育系统、教育过程中个体和集体由于人际交往而发生的心理活动和心理现象,并探索它发生发展的规律的学科。④这一观点对教育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进行了定向,被后来的研究者普遍接受并引用。但是不禁引发新的思考:首先,既然已有了明确的学科定向,为何在教育社会心理学发展的过程中,还会出现诸多混乱的局面,研究中存在的不确定与争论,是促进了还是阻碍了学科本身的进步。其次,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由于教育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定向不完善造成的,还是研究者根据各自的研究需要,对其学科性质定向的主观随意性造成的呢?

鉴于我国的教育社会心理学仍处于创建阶段,本文认为有必要进一步探讨教育社会心理学学科性质的归属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些共识。在此之前,明确一门新兴学科形成的要旨是什么尤为重要。

2 学科性质划分的标准

判断一门学科是否具备形成独立学科的必要条件其标准很多,一些研究者已进行了比较系统深入的研究。在社会科学学科性质的划分中,研究者提出了一些特征:(1)内容的专门性;(2)对象的成熟性;(3)研究方法的科学性;(4)从理论形态上去把握认识。⑤从以上研究结果,可以发现:人们是一门学科的认识,其最根本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对象与方法两个方面。除此,则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理论体系。当然,关于学科还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第一,在应用中形成的学科并不妨碍其形成真正的学科,只要它有对象有方法,也可自成体系。第二,方法有“专利”,但并非专用。没有独特的方法也并不妨碍一门学科成为真正的学科。第三,实践指标也是评判一门学科形成的重要标准。归纳起来,评判一门新学科是否具备成熟条件,主要从两个方面看:一是学科理论方面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二是实践方面的,是否有代表的人物、著作、学术组织和学术期刊。

针对于后者,国内学者在研究教育社会心理学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已经梳理出了相当清晰的脉络,不存在过多的争议。因而,另一重要的学科特征量——对象与方法,便成了研究者讨论的焦点,这也是本文对教育社会心理学学科性质进行探讨的起点和落脚点。

3 教育社会心理学学科性质的探讨

3.1 学科性质诸论

教育社会心理学起初主要是运用社会心理学的理论观点研究和解释某些教育现象,例如课堂中的人际关系和人际互动等问题。随着其学科体系的不断发展,研究的问题逐渐广泛并产生了分歧。而这一分歧主要是由于研究者对教育社会心理学学科性质的看法不同所导致。主要表象为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教育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是社会心理学和教育学两个领域的结合,并且它具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理论体系和研究内容。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教育社会心理学仅仅是社会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它并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国内著名学者张志学的观点认为,教育社会心理学是运用基本的社会心理学观点和研究方法,来考察学校系统中,集体或个体由于人与人间的相互作用而发生的心理现象,进而探讨它发生、发展規律的科学。

3.2 学科性质的分析

总的来看,无论如何界定教育社会心理学这门学科的性质,研究者学者都一直强调社会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这并不妨碍教育社会心理学发展成一门独立的学科。教育社会心理学一经脱离社会心理学的,便会在研究对象与方法上寻求自己独特的方向。但同时研究者还是要反思:教育社会心理学发展至今真的寻找到了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独特的研究对象和专门化的研究方法了吗?

首先,教育社会心理学的实践基础是教育改革的需要和其自身发展的局限。社会的需要对教育问题提出新的改革要求,迫切需要新的教育理论来指导,局限于教育心理学学科的理论基础和研究传统,仅仅依靠教育心理学已经不能承担起教育改革的重任。这促使了研究者对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的反思,从而促发了教育社会心理学的萌芽。如果说教育社会心理学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上有区别于教育心理学的独特之处的话,那便是教育社会心理学开始变换角度看待教育问题,开始关注学校教育环境中所隐含的微型的社会关系。它试图从社会社会学的视角去描述、分析、解释和解决学校教育中的问题,深化对学校教育问题的理解。⑥

其次,社会心理学的发展为教育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基础与方法指导。教育社会心理学并不是机械地套用应用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问题,而是经过吸收将其融入到整个教育体系中。把研究课题落实到教育系统内特有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现象之中,从而其形成紧密的联系。在过程中便形成了教育社会心理学独特的理论和方法体系。所谓独特的理论体系指的是以社会心理学中成熟的理论观点为基础,将其转化的学校情境中进行研究。⑦因此,教育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体系应该建立在这种转化的关系上,并且由于研究情境和研究对象的变化形成了有别于社会心理学的新的理论体系。同时教育社会心理学所形成的独特的方法体系,这种方法体系的独特之处就体现在它必须借助于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融合各种方法于一体。所谓方法有专利,并非专用,所以这并不影响教育社会心理学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最后,教育社会心理学与教育社会学也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教育社会学研究的是特殊教育现象,教育社会心理学在研究社会文化环境对个体教育的影响和个体社会化进程方面,与教育社会学存在联系,但又因其强调从微观的视角考察社会文化和群体心理影响而与教育社会学相区别。⑧

4 结论

综上所述,教育社会心理学与相邻的学科在研究内容、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理论架构方面,既从上有交叉又相互区别,它已经具备了发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条件。但如果将其学科性质简单地归属于一门交叉的边缘学科,与其说是合理科学的,不如说是受限于当前的研究水平所致。因为,作为教育社会心理学母体学科的教育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他们的学科性质归属也并非明确。例如,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中一直就存在两种观点,即心理学家眼中的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家的教育心理学,其学科性质的模糊性显而易见。所以对教育社会心理学学科性质的定向,依然是一个困难和漫长的过程,而这也正说明了教育社会心理学的学科体系还未正真形成,对于一些基本问题的分歧还有待解决。这无疑也验证了学科发展的轨迹:在混乱中争论,在争论中发展,在发展中达到共识。

注释

① 覃晓燕.浅析教育社会心理学的逻辑起点[J].教育理论与研究,2003(3):41-45.

② 时蓉华.教育社会心理学[M].世界图书出版社,1993.

③ 张志学.谈教育社会心理学[J].教育研究,1991(4):11-16.

④ 章志光.建立我国教育社会心理学当议[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85(2):52-56.

⑤ 张世富.教育社会心理学的发展与应用[J].西北师大学报(社科版),1998(5):29-34.

⑥ 覃晓燕.教育社会心理学学科体系的构建[D].山西大学,2001.

⑦ 徐家华.教育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9(5):31-35.

⑧ 王锭成.教育社会心理学[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