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不可欺,你怎么看
2015-05-11佚名
佚名
【适用话题】网络力量 弱势群体 维权 反思 道德示范
“少年不可欺”事件在短短几十个小时内,使得公众对盗版文化极度愤慨,对创意理念、原创维权强烈支持,这一事件不得不让我们去深入思考。
思考一:19岁的少年,如何能变弱势为焦点?都说90后是张扬的一代,而互联网的强大更是把90后的张扬发挥到了极致。一个观点的表达,可以很快通过各种无障碍平台的传播变成意见领袖似的扩散。尤其是当事件双方为弱势群体和强势巨头时,符合情节,符合大众心理,事件便能很快演变成热点,并逐渐升级为焦点。有人说,“少年不可欺”背后更應兼听则明,究竟谁在消费谁,是真维权还是真营销,还得思量。个人觉得,不管事件背后还有何更深层次的原因,我们从无知地追捧,到触摸事件,再到还原事件的路上,已经有了迈进。
思考二:愤怒是因为抄袭,还是习惯性抄袭背后的耍流氓?19岁少年、原创、被设计、抄袭,当这些词语联系在一起时,我们的愤怒源自何处?巨头对弱势群体的欺凌?或许还有“巨头”习惯性抄袭背后的习惯性耍流氓。难道不是吗?还记得双十一的翅膀卫衣吗?淘宝小二们翅膀卫衣的集体亮相,竟然是对天猫旗舰店原创品牌吉承卫衣的“公开”山寨。对此,有网友一针见血地评论说,震撼我们的不是他们去抄,而是他们骨子里根本不觉得这是丢人的事,这就是习惯性的耍流氓。
思考三:除了口诛笔伐,是否需要更多反思?少年被人欺在网络上发布走红后,网友纷纷一边倒地支持,一边倒地对巨头进行口诛笔伐和冷嘲热讽。从这一维度来说,少年已经成功。但是,这个成功的支点,真的能用来撬起地球吗?我们作为事件旁观者,狠批优酷,嘲讽陌陌,但是,殊不知,在作为其他事件的参与者时,我们每个个体又比优酷和陌陌好多少呢?鲁迅先生提倡“拿来主义”,但更强调去其糟粕,取其精华。除了一时的口舌之快,我们需要反思、需要改进的,还任重道远吧。
【素材分析】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当我们口口声声想要替“少年”打抱不平的时候,或许我们自己也曾是那个“欺负少年的人”。任何事,在我们批判他人时,也该静下心来反思一下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