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与新媒体传播相结合

2015-05-11肖婷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5年5期
关键词:媒介微信政治

肖婷

一、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信息素质

(一)扭转并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包括了党政领导、团委干部、政治辅导员、思想政治课教师等,其中不少人对新媒体持保守态度。但是面对如今新媒体的大势,我们不得不以一种辩证的态度去接纳它,虽然如今每位工作者都拥有手机、电脑等设备,但仅能够进行简单操作且运用新媒体技术的手段比较单一,对于新兴出现的微信、微博等尚未熟练应用。这与大学生更加乐于使用新的媒体技术进行沟通和交流形成巨大的矛盾。所以,在新媒体环境下一定要突破传统的观念,提高自身认识,更新观念,意识到在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的基础之上,将受学生欢迎的新媒体传播技术引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常态化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二)考核新媒体技术的掌握及应用

传统的政治思想工作考核主要是从辅导员下班级、寝室与学生的谈话次数,政治教师的备课、讲课情况等方面来进行考察的。而在如今的新媒体环境下,笔者认为还应加入对学生信息系统平台的使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微博的撰写、微信或QQ的使用等的量化考核,并开设学生网上评教、同行评教等辅助考评,以全面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素质。

二、强化当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是指人对不同媒体信息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等,当代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民主意识、参与意识等虽日益增强,但由于社会经验不足,面对新媒体环境下形形色色的海量信息很难做出科学判断。

(一)开设相关课程培养媒介素养

由于我国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关注起步较晚,高校中开设相关的媒介素养课程的情况也为数不多,有的高校即使开设了相关课程,甚至设立了专业学院,但在全国的普及率仍然不高。面对新形势,高校应充分利用相关传播专业的师资力量开设有关媒体素养的课程,并时常邀请一线的传媒工作者到校讲座,并鼓励大学生广泛参与校园广播、校园论坛、校园群等的实际运作,使他们在实践中充分了解媒介。从而使得大学生提高分辨各类信息的能力,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更好的使用新媒体技术强化个人素质。

(二)培养一批“意见领头人”

不难发现,在校园论坛、QQ群,微博等传播领域,总有一批见解独到、能够主持讨论正确引导讨论方向的活跃分子,这就是所谓的“意见领头人”。所以培养一批头脑清晰、价值观正确的大学生领袖至关重要,这不仅能引导着学生发言朝正确的舆论方向发展,还能加速完善对新媒体的管理。

三、结合新媒体开创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一)依托新媒体优势,活化“两课”课堂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其开设旨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传统的“两课”生硬刻板、枯燥乏味,而新媒体能够在传统课本的基础上,利用有趣的漫画或者震撼的影片等声、光、电等效果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形象,从而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使知识深入人心。当然,在利用新媒体技术搭设的新的教育平台的同时,也应注意把握主流媒体和主流网站的方向引领,及时删除那些素质低下、观点偏激、有暴力或者黄暴倾向的信息,在保证了引领作用的同时也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二)搭设课外网络平台,使教育融入生活

新媒体技术环境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民”参与,高效政治教育工作者可利用BBS论坛、微博等手段抛出社会热点,并结合国家政策进行解读,与学生在微信、QQ群、贴吧内进行讨论,引发他们对社会主流思想观念的兴趣。其次,现今高校学生中近乎100%的手机拥有率使得教师可将各类时事新闻及通知资料利用图片、音乐、视频等多种形式结合及时发布给学生,与学生们在第一时间进行交流讨论。这样可使学生更多地了解教师,拉近彼此间的距离。此外,教师还可利用微博、微信朋友圈等关注学生动态和思想变化,在节假日为学生送上祝福,使学生时时感到关怀,从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还可在课后组建网络兴趣小组,利用网络平台转发一些新闻事件和有意义的社会评论,拓宽大学生的观察面,提高大学生的洞察力,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思想道德教育落到实处。

(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猜你喜欢

媒介微信政治
虚拟社会化与批判缺失:代际媒介观演进与媒介素养研究
办公室政治
第1课夏商周政治制度教案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论媒介批评的层面
讲政治要防止几个误区
微信
微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