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风光不与四时同”之“四时”释义

2015-05-11黄水平郭美玲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5年5期
关键词:黄帝风光特性

黄水平+郭美玲

杨万里的《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是入选初中语文教材的著名古诗,全诗如下:“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该诗描绘了六月西湖的美丽风光,诗意通俗易懂。但其中“风光不与四时同”却让人颇感困惑。“四时”,即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六月属于夏季,那为什么作者还说六月的西湖风光不与四季相同呢?有些教材直接将“四时”释义为“四季”,还有些教材则干脆对“四时”省而不注,授课教师也多对此避而不解,当然,也很少有学生会对此产生疑问并尝试解决。

关于“风光不与四时同”之“四时”的真实释义,一直存在于教材编者、教师和学生朦胧糊涂的感觉中,却长久没有人对此进行深入探究,并设法去解决这个看似矛盾的问题。

在今人看来,这是一个很难去准确解答的问题。其实,对于古人,却又很容易理解,这主要源于五行起源之五季说的观点。据《史记·历书》记载:“黄帝考定星历,以立五行。”《管子·五行》说:“昔黄帝作立五行以正天时。”均认为五行是黄帝为了制定历法而创立。五行的本义是天地阴阳之气的运行,即五个季节的变化。《管子·五行》载五行历遗义,将一年365日分为五段,以木、火、土、金、水分别统配,并重构五气流行图,按五行相生依次流转。班固《白虎通德论》指出:“行有五,时有四何?四时为时,五行为节。”也认为五行就是五个时节。何晏《论语集解》引马融曰:“《周书·月令》有更火之文。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楢之火,冬取槐檀之火。一年之中,钻火各异木,故曰改火也。”透过文段信息可知:在周代,一年有五个季节,即:春、夏、季夏、秋、冬。

原来,古人信奉阴阳五行,认为世间万物皆符合五行运行规律,故将四季、五声、五方和五行互配,而四季在互配中,少一个季节,故须分出季夏,以凑足“五季”,以得和谐。而传统中医也以“四时”配五行而为“五季”,即春属木,夏属火,长夏属土,秋属金,冬属水。“春季草木萌发,蛰虫复醒,生机盎然,有似木之特性,故归属于木;夏季赤日炎炎,地气升腾,生态繁盛,有似火之特性,故归属于火;农历六月古人称为长夏(按:即夏至之后、处暑之前的一段时间),此时温度高、湿度大,是许多植物结果的关键时期,有似土性生化,故长夏归属于土;秋风一起,万物萧疏,生机潜降,有似金之特性,故归属于金;冬季严寒,蛰虫深藏,有似水之特性,故归属于水。”结合中国文化,四季、五声、五方与五行之配合关系如下:

五行:木 火 土 金 水

四季:春 夏 季夏 秋 冬

五声:角 徵 宫 商 羽

五方:东 南 中 西 北

据上: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一年共有“五时”,六月属于长夏(即季夏)。可知,杨万里《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之“风光不与四时同”当释义为:六月的西湖风光,不同于春、夏、秋、冬这四个季节的西湖风光。这就写出了六月西湖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林树芳.试谈方位、季节与五行归类的关系[J].广西中医药,1982(2):13-16.

[2]王成.中兽医五行归类土行脉象季节新论[J].中兽医医药杂志,2002(1):19-21.

[3]刘洪仁.中国古代文化精要[M].成都:巴蜀书社,2003.

(作者单位:广东科技学院)

猜你喜欢

黄帝风光特性
“清华简”又爆“猛料”蚩尤竟是黄帝之子
茶树吸收营养物质的特性
风光新580
如果历史是一群喵
Quick Charge 4:什么是新的?
各国首都风光
黄帝是个养生大师
咏伊犁风光词两首
不要小看任何人
中国十八大名酒的度数和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