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风险成本理论研究回顾与思考

2015-05-11牛守元邢通余沈燕萍

会计之友 2015年9期

牛守元 邢通余 沈燕萍

【摘 要】 我国学者关于风险成本的学术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对现有研究成果、进展的回顾和分析有助于推动风险成本理论与实践的进步。研究截取2006—2013年这一时间段,从主题、领域两个角度对相关文献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尽管与风险成本有关的风险成本管理会计研究出现暂时停滞现象,但是随着风险的演绎、研究领域的拓展和研究内容的深入,风险成本的内涵将不断丰富,风险成本的管理将更加具体、可行。未来关于风险成本的研究将在研究领域和计量模型方面有所突破,有关风险成本在管理程序、制度等方面的规范性研究也将成为研究的方向之一。

【关键词】 风险成本; 风险成本管理; 风险成本控制

中图分类号:F27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5)09-0023-04

2006年国务院国资委颁布《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标志着我国风险管理论和实践从国家层面进入新的历史阶段。随后出台的《3C框架:中国式全面风险管理标准》(2007)及《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2008),推进了以内部控制为基础的全面风险管理理论与实践发展。风险成本作为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理论的重要方面,其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并得出了富有价值的结论。回顾并分析研究成果,不仅利于研究成果应用于实务工作,也利于理论深入开展。本文的研究贡献在于:第一,系统总结了2006年以来国内学者关于风险成本的研究成果,展示其研究进程;第二,提炼了风险成本的热点问题,并分析其因情景化而展现的趋势,为理论研究、制度制定和实际应用提供系统的参考。

一、风险成本理论研究

(一)确定样本和界定时间段

2007年前,风险成本概念在国内缺乏系统性理论研究,仅散见于“提高经济犯罪的风险成本”等定性描述,或者风险投资的风险成本(李亚琴,2007)。风险成本是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出台的《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以政府部门关注为节点,标志着风险理论进入新的历史阶段。考虑到研究的可操作性和样本的代表性以及权威性,本文以2006—2013年为研究窗口,从中国知网获取信息,选取与风险成本相关的文献作为研究对象,对该阶段到目前为止的研究成果进行述评。

(二)研究趋势

研究以“风险成本”为“篇名”检索项在中国知网检索,结果见表1。2006—2013年风险成本的研究文献较少,其中,2007—2009年期刊显示数量相对较多,说明2006年的《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2007年的《3C框架:中国式全面风险管理标准》和2008年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导向作用显著,对风险成本理论研究有较大影响,但此后相关研究就出现了大幅降低。

(三)研究内容分类统计

研究内容的变化揭示了研究关注点的转移和未来的发展方向。研究分别从研究主题和研究领域对48篇期刊论文进行分类统计,结果见表2和表3。由表2统计数据看,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尤其是“风险成本管理会计”,近5年没有相关文献,但关于“基本理论”和“风险成本控制”内容的研究成果较集中。由表3可见,关于风险成本研究的行业依次是“其他”、“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金融业”、“建筑业”等。“其他”占了全部文章的54.17%,说明大部分研究并未针对某一行业进行,而是一些基础性的理论研究。针对具体行业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金融业”和“建筑业”,其他行业相关内容的研究则相对欠缺。

(四)2006年以来风险成本理论学术研究的进展

精读48篇期刊文献后,发现近年来风险成本理论研究领域的学术脉络逐渐趋于清晰,并在以下方面取得进展。

一是风险成本的概念有所延伸。随着风险成本理论研究领域的延伸以及社会需求的多样化,由美国哈林顿和尼豪斯所提出的风险成本概念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我国理论研究的需要,因此风险成本概念的拓展成为一个必然趋势。

二是风险成本的管理更加注重系统性、动态性。伴随着社会迅速发展,人们往往难以及时、全面获得所需的信息,不确定性随之增加,加强风险的管理成为必然。在这一背景下,窦亚芹(2006)强调应该以“成本”为内核管理风险,以增加风险管理的有效性,最终达到增加企业价值的目标。包建华、杨金廷(2007)认为风险成本的管理具有动态性和系统协调性,其过程呈现周期性。刘芳芳、尉京红(2011)认为风险成本的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所以决策者应该利用价值链分析的方法,采取动态性的思维建立一套关于本企业风险成本的管理机制。

三是风险成本的研究领域有所拓展。伴随着经济发展周期的缩短和信息的泛滥,企业面临的风险不断增加,与之相对应的风险成本将成为影响企业绩效的重要方面。基于风险成本的不确定性和普遍性,关于风险成本的理论研究将会延伸至各个领域。由表3可知,尽管近年的研究文献总体数量在减少,但涉及的行业却在不断拓宽,可以预见这个趋势还将持续下去。

四是风险成本管理会计的研究停滞。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的相互渗透和融合产生了现代成本管理会计,风险成本管理会计是该领域的一个研究难点(刘娟、尚玉洁,2007)。这似乎与主题有所错位,但是从会计角度和管理会计角度对于风险成本的研究,却显示出风险成本理论更加实用性的端倪。由表2可知,和风险成本管理会计有关的研究文献仅出现在2007和2008年,这几篇文章均提及了风险成本管理会计对原有成本管理会计的突破,体现风险成本管理会计的研究价值,但在风险成本的确认、计量、报告及标准确定方面的研究却始终未突破,导致风险成本管理会计的研究停滞,但风险成本不会因此而退出现实。

综上所述,尽管这一阶段的研究成果并不多,但关于风险成本理论的学术研究也产生了有意义的研究成果。下文将分专题对各主要进展加以回顾和评述。

二、风险成本的基本理论

(一)风险成本的概念

我国大部分学者(胡万里,2010;朱礼霞,2011;曾红德,2013)直接引用了美国哈林顿和尼豪斯关于风险成本的界定,即由于风险存在而导致公司价值的减少,具体包括风险的期望损失成本、损失控制成本、损失融资成本、内部风险抑制成本、残值不确定性成本。相对于风险损失成本而言,风险管理成本具有相对确定性,所以部分学者(段志平,2006;梁平,2009;何坪华,2013)对风险成本的研究仅涉及风险管理成本。

鉴于研究的需要,一些学者对风险成本的含义进行了拓展,包建华、杨金廷(2007)在研究工程项目的风险成本时,还考虑了社会成本。钱雪飞(2008)在研究农民工城乡迁移的个人风险成本时,将风险成本定义为各种不稳定性因素、不安全因素和低保障性因素。可计量性是成本的一个重要特点,风险成本也应具有该特点。对于社会成本尚可通过消除社会影响所付出的费用来计量,而将风险成本定义为各种因素,则不能满足可计量性这一重要特性,有缺乏逻辑严谨的嫌疑。

(二)风险成本的特点

风险成本源于风险的存在,因此风险成本除了具有前述所提及的特点外,也具有风险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即客观性、偶然性、普遍性、可测性和可变性(宋建波,2012)。另一方面,风险成本又应该具有其独特的特点,风险成本中的风险抑制成本具有确定性(郑心榆、郑建宇,2007)。此外,风险成本的信息是决策的重要依据,因此风险成本还具有决策性、目的性、分散与转移性、损失与收益性的特点(刘芳芳、尉京红,2011)。

三、风险成本的分析

风险成本的管理工作主要包括对风险成本的识别、风险成本的评估、风险成本的控制等环节和过程。其中风险成本的识别、风险成本的评估合起来成为风险成本的分析。对因风险而造成成本的风险事故进行分析是对风险成本进行管理的第一步。

(一)风险成本的识别

风险成本识别是通过一定方式,系统全面地识别出影响特定项目全寿命周期成本目标实现的风险事件并加以归类的过程(包建华、杨金廷,2007),该定义也可拓展到其他领域。目前,风险成本识别常用的方法有尝试、经验和判断,请教专家和资深从业人员或采用集体讨论等。

由于使用这些方法的前提条件是必须拥有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以及积淀了丰富经验的人力资源,而这恰恰是短缺的资源,所以对这方面进行具体理论研究的专家学者和实践者稀缺,反映理论研究成果的文献更加少见,这大概也是研究停滞不前,或者是导致研究瓶颈的重要原因之一。有了专业人员,还需要专业人员凭借风险因素发生的频率以及以往的成本数据作出专业判断。因此,按地区和行业等建立一个风险成本数据库将成为一个必然,一方面可以作为企业进行风险成本决策和管理的依据,另一方面可以作为研究者进行风险成本管理理论探索的指导。

(二)风险成本的评估

风险成本的评估是对风险成本的定量分析,是对风险成本发生的概率、损失程度和其他因素的综合考虑(包建华、杨金廷,2007)。何晓光、许友传(2009)在研究贷款定价中提出了信用风险成本率的概念以及具体的计算公式;仝鹏等(2012)则以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食道癌手术临床路径为例,运用事故树分析、失效模式,结合风险因素发生得分表和历史成本数据,以关键风险因素风险等级得分为权重对临床路径风险成本进行量化;胡万里(2010)提出了信用卡制造物流过程中风险损失成本的计算公式,并采用因果法从总成本剥离出风险抑制成本。

对风险成本进行量化后,还需对风险成本进行核算才可作为风险成本管理的依据,所以风险成本的核算是风险评估的重要内容之一。曹慧等(2012)认为风险成本的核算方式是风险抑制成本、风险损失成本、风险损失融资成本可直接计入当期成本,而期望损失成本和残余不确定性成本在转化为显示成本前,可作为或有成本处理。

风险成本的评估是对风险成本进行管理的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风险成本的管理效果。目前虽提出了一些计算公式,但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建立适合于各个研究对象的、更加科学的风险成本计量模型是该对象对风险成本进行管理的现实需求,将成为风险成本理论研究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四、风险成本的控制

风险成本的控制是在风险成本分析的基础上,对企业运行中可能存在的风险成本进行系统、动态、连续的管理过程。目前常见的策略有风险的预防、转移、回避、接受以及后备措施等。徐振排(2012)针对政府管理活动中的风险成本,建议推行公共产品项目负责人负责制,并把风险成本引入到政绩考核中,建立企业家政府管理指标体系。曾德红(2013)针对信贷风险成本,提出信贷应当与经济周期保持适当距离并追求风险成本调整后收益的最大化。郑心榆(2007)针对税收筹划中的风险成本,建议增强税收筹划意识、关注政策和政策的时效性。包建华、杨金廷(2007)建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进行风险成本监视。

目前,一些学者虽然对风险成本的控制提出了建议,但却缺乏相关的实证研究,并未揭示这些控制措施及其组合的实际效果。此外,这些措施往往针对某些方面,缺乏系统性。

五、结论及展望

如前所述,2006年以来,虽然我国学者关于风险成本的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从数量上看,相关研究的文献较少;从内容上看,涉及领域狭窄、研究方法较为单一、定量研究和实证研究成果较少、相关规范体系没有跟上理论研究的步伐。因此,未来至少在以下方面值得关注和研究。

(一)关于风险成本研究领域的拓展

目前,我国关于风险成本研究的领域还比较窄,主要集中于“金融业”、“建筑业”以及“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而且核心文献少有涉及,研究质量不高。一些高风险行业(如交通运输业、矿业)的风险成本研究势在必行,因此,风险成本研究领域的拓展将是面临的课题之一。

(二)关于风险成本计量模型的研究

风险成本的计量是风险成本的分析和评估以及风险成本管理会计研究避不开的一个课题,而且也是企业进行成本—效益决策的重要依据。风险成本计量的解决途径就是要找到一个适合于本企业的风险成本计量模型。目前虽然有一些计量模型(模糊分析法、CIM模型、数理统计等),但都存在一些不足,所以关于风险成本计量模型的选择和创新也将是未来的研究方向之一。

(三)关于风险成本相关规范的研究

鉴于风险成本的不确定性,在实际运用中又呈现地域性和行业性,其估计往往需要借助大量的相关资料,尤其在前推法和旁推法的应用中,所以,应在不同的区域、行业以及企业,建立有关风险成本的数据仓库,规范相关数据收集和整理的程序和要求,并建立相应的规范体系。

【主要参考文献】

[1] 包建华,杨金廷.试论建设项目的风险成本管理[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2007(3):13-14.

[2] 曹慧,夏晓燕,杨建新.浅析或有成本、环境成本、风险成本的共性和区别[J].会计师,2012(11):12-13.

[3] 宋建波.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144-149.

[4] 钱雪飞.农民工城乡迁移个人风险成本的构成、影响及控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4):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