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8株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分析
2015-05-10潘淑侯钧
潘淑,侯钧
(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检验科,四川 绵阳621022)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为不发酵糖类的革兰阴性杆菌,可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土壤、空气、水中,人体皮肤、肠道、呼吸道均有存在,为条件致病菌,于1882年首次从患者化脓伤口中分离发现[1]。2007年,中国细菌耐药性监测网报道[2],在统计其所属医院细菌耐药情况时发现,在临床分离的革兰阴性致病菌中,铜绿假单胞菌的分离率已仅次于大肠埃希菌而居第2位,目前已成为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之一。近年来,由于广谱抗生素在临床的广泛使用,铜绿假单胞菌的检出率逐年提升,其耐药性的出现已成为临床治疗的难点,本文回顾性分析了我院临床分离的438株铜绿假单胞菌对抗生素的耐药状况,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收集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从临床分离的438株铜绿假单胞菌(同一患者相同部位分离出的铜绿假单胞菌不做重复计数),标本来源主要包括痰液、咽拭子、尿液、分泌物、血液标本等。
1.2 仪器和试剂 法国梅里埃公司生产VITEKII--Compact60全自动细菌鉴定仪;英国OXOID生产药敏纸片;Thermo Scientific Series CO2培养箱;Thermo Scientific Heratherm微生物培养箱等。
1.3 检测方法 严格按照 《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3版[3]进行标本的采集、分离培养,使用VITEK 2 Compact进行菌种鉴定,采用纸片K-B法进行药敏试验,药敏结果判断依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 2014版判断标准[4]。质控菌株使用采购自卫生部临检中心的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
2 结果
2.1 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分布 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患者以呼吸内科(97株)、老年病房(92株)、重症医学科(90株)、神经外科(40株)为主,其检出菌株数分别占铜绿假单胞菌总检出数量的22.15%、21.00%、20.55%、9.13%,其他科室如康复医学科、儿科、胸外科、内分泌科等均有检出铜绿假单胞菌,但其所占比率均在4%以下。
铜绿假单胞菌的标本来源以痰标本 (324株)、咽拭子标本(49株)和尿标本(24株)为主,分别占总检出铜绿假单胞菌数量的73.97%、11.19%、5.48%,其他类型标本如分泌物、血标本、脓液等也有检出铜绿假单胞菌,但所占比例相对较低,均在4%以下。
2.2 铜绿假单胞菌的药敏结果 本次研究共检出了438株铜绿假单胞菌,其药敏结果见表1。
表1 438株铜绿假单胞菌对14种抗菌药物的药敏结果(%)
3 讨论
铜绿假单胞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是一种常见的条件致病菌 。我院2014年至2015年住院患者共检出铜绿假单胞菌438株,占病原菌检出率的13.38%,标本来源以痰标本为主,占73.97%,提示下呼吸道感染为我院住院患者铜绿假单胞菌的主要感染方式,与相关报道吻合[5]。铜绿假单胞菌为条件致病菌,其易感性主要与患者机体免疫力相关[6]。本次结果发现,我院铜绿假单胞菌感染以长期住院的老年患者为主,患者的机体免疫力相对低下。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临床科室多分布于呼吸内科、老年病房和重症医学科(ICU病房),与相关文献报道相符[5-7]。
铜绿假单胞菌具有多重耐药特性,其耐药机制[8-10]主要与铜绿假单胞菌能分泌大量破坏细胞组织的胞外产物,细菌产生抗菌生物活性酶,细菌胞外生物膜的形成以及主动转运系统阻止抗生素达到靶点发挥作用等因素相关。近年来,随着广谱抗生素在临床的广泛使用,铜绿假单胞菌耐药菌株的检出率逐渐升高。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特性具有区域差别性,不同地区、不同医院甚至不同科室的细菌耐药分布可有所区别[11,12]。本文对我院住院患者分离的438株铜绿假单胞菌对14种抗菌药物耐药结果进行了分析,发现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率相对较低的5种抗生素分别为阿米卡星(2.9%)、庆大霉素 (20.4%)、头孢吡肟 (20.8%)、美洛培南(22.6%)、头孢哌酮/舒巴坦(22.9%),与沈阳地区报道[13]的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阿米卡星、复方新诺明、环丙沙星耐药性相对较低不完全相符,提示区域差异性的存在。氨基糖苷类的阿米卡星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敏感性最好,其敏感率为94.6%,细菌耐药率相对较高的主要有替卡西林/克拉维酸(51.7%)和头孢哌酮(41.4%),其原因可能与铜绿假单胞菌产生物活性酶等因素相关[8]。亚胺培南、美洛培南是抗感染治疗中常用的抗生素,但由于近年来亚胺培南在临床上的长期使用,越来越多的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逐渐被检出[14,15]。本文检出的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率高达26.7%,明显高于相关文献报道[16,17],提示临床上应注意亚胺培南的合理使用。
综上所述,铜绿假单胞菌感染以及其耐药菌的出现已成为临床上较为严重的问题,给临床抗感染治疗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了解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有助于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1]曹敬荣,沈定霞.铜绿假单胞菌多药主动外排系统研究进展[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06,6(2):135-139.
[2]周田美,余道军,董晓勤,等.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分析及耐药基因检测[J].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2009,2(3):154-158.
[3]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Performance standards for 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testing;twentieth informmional supplement[S].CLSI,2010,M100-S20.
[4]王平珍,刘秋龙,周庆华,等.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与合理用药的研究[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4,32(3):260-263.
[5]曹彬,王辉,朱玉珏,等.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院内感染危险因素及预后因素分析[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4,27(1):31-35.
[6]李政,蒋冬香,王玉春,等.重症监护病房患者下呼吸道感染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2,19(10):1534-1536.
[7]彭定辉,周铁丽,朱丽青,等.铜绿假单胞菌临床感染及耐药特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1):111-113.
[8]Zavascki AP,Carvalhaes CG,Piefio RC,et a1.Multidrug-resistant Pseudomo-naeruginosa and Acinetobacter baumannii:resistance mechanisms and implications for therapy[J].Expert Rev Anti Infect Ther,2010,8(1):71-93.
[9]孙青菊,梁冰.铜绿假单胞菌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及传播机制的研究进展[J].微生物与感染,2013,8(2):110-114.
[10]刘华,卫俊杰,陈瑞春,等.运用PCR-RFLP技术研究耐喹诺酮类铜绿假单胞茵 gyrA基因的突变[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0,28(6):550-574.
[11]谷秀梅,杨敏,刘文恩.产碳青霉烯酶菌株实验室检测研究进展[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24(1):68-70.
[12]Qu TT,Zhang JL,Wang J,et a1.Evaluation of phenotypic tests for detection of metallo-beta-lactamase-producing Pseudomonas aeruginosa strains in China[J].J Clin-Microbiol,2009,47(4):1136-1142.
[13]莫善颖,李梦薇,韦柳华,等.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22):5553-5555.
[14]付建荣.铜绿假单胞菌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相关基因研究[J].中国抗生素杂志,2006,31(7):429-431.
[15]Huang YS,Long Y,Fang L.Multidrug resistant Pseudomonas aeruginosa bacteria metal detection of 9-1aetamase and related genes[J]Chin j Clin Physic,2010,4(9):120-122.
[16]张神博,倪语星,孙景勇,等.2010年中国CHINET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监测[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12,12(3):161-166.
[17]Aloush V,Navon-Venezia S,Seigman-Igra Y,et al.Muhidrug-resistant Pseudomonas aeruginosa:risk factors and clinical impact[J].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2006,50(1):4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