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融》

2015-05-10董书兵

艺术评论 2015年3期
关键词:竹子雕塑德国

董书兵

董书兵: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雕塑系副主任

去德国创作雕塑作品,为何选用竹子?其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渊源。大约五、六年前,乔纳斯 · 沃夫德累克先生到访中国,期间,曾对某些建筑工地以竹子绑扎脚手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时就设想能否用竹子做为材料进行雕塑作品的创作。当我接到德国马尔卡斯滕美术家协会的创作邀请之后,首先想到的是能否与乔纳斯 · 沃夫德累克先生的愿望相结合。德国德中艺术设计交流协会第一秘书长郭健对此十分认同,后经充分沟通,不仅确定了以竹子为材料进行雕塑作品的创作,而且确定了在德国以中国的竹子和文化为主体,来表达中德之间文化艺术的交流,所以,作品的主题确定为《融》。

竹子主要生长在亚洲、美洲和非洲,欧洲特别是德国种植竹子的少之又少。竹子是一种充满智慧的植物,特别令东方的知识分子、文人雅士着迷,竹子不仅代表了一种美学精神,更有着源远流长的文化内涵。从中国到德国,从亚洲到欧洲,独选竹子为题材进行雕塑创作,具有跨时空转化的空间想象。翩翩修竹与人类的日常生活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相伴相依。人类与竹子建立密切的关系,伴随着竹子的进化而绵延久远。无论是对于竹子本身特性的了解,还是对它功能性的开发上,无不显示出竹子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与此同时,在生活、精神和文化所需之上建立起来的竹文化,立足本土,超然物外,积淀深厚。对竹子的每一次改造与利用,都是一次文化与文明的进步。自远古时代,中国人已掌握了种植竹子的技能。竹在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创造和传承中国古代文明发挥了非常独特的作用,对陶冶我国人民的思想情操和民族气节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中国竹文化丰富而独特,中国人日常生产生活中衣、食、住、行、用以及历史、风俗和宗教等均与竹子息息相关,因此《融》的创作不仅来自于竹子——大自然给予的馈赠,更源自古老竹文化的熏染。我希望藉此创作,展现自己对《融》和竹子的多重理解。

在哲学思想层面上,“融”是一种处世的态度和准则,而竹则是有节、有刚、有柔的气节和品格,主题与材料看似矛盾实则对立统一。在现实层面上,“融”是人类活动的手段和目的,而竹的生命本体结构被赋予材料和器具的意义和功能,无论是体还是用,都互通互动。在精神启示方面,“融”展示的是和谐与共存,竹体现的是审美和传承,既有个体又存共性。纵观竹文化在中国建筑、文学、绘画、工艺、园林、音乐、宗教以及民俗中的发展可知,《融》的雕塑设计和竹的内涵,有着千丝万缕、纵横交错的意象关联和重构价值。

竹与建筑的结合是人类改善居住环境的智慧凝结,然而,竹材质的运用与哥特式教堂的结构元素相结合,势必形成极大的视觉发差和文化反差。但以《融》为题的作品意义正在于此,既有责任意识的觉醒也有话语权的争取。作品以中国文字的“文”为主体,以科隆大教堂的哥特式建筑为结构,以竹子为材质,构建了一个开放式的令人无限遐想的空间。竹为材质,《融》为展现,是被物化的装置结构对人与环境的思考和担当;《融》为目的,竹为手段,被文化了的竹子在形式上显示出中华文明的鲜明特性。无论是竹还是《融》,都被赋予了象征理想人格、审美情感和大同理想的精神内涵,使得中华民族的内在情感超然物外,为更广泛的价值观念所认同。

猜你喜欢

竹子雕塑德国
巨型雕塑
我的破烂雕塑
你所不知道的竹子
竹子为什么长不粗
我们在德国怎么扔垃圾
竹子的中间,为什么是空的
写实雕塑
在德国喝啤酒
“梦梦”“娇庆”德国行
竹子长得有多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