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涅槃与重生:伏里土陶的前世今生及传承对策研究

2015-05-10李文奎

艺术评论 2015年2期
关键词:土陶文化遗产

李文奎

李文奎:山东枣庄学院传媒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中华民族在五千年发展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的物质文明和非物质文明,这些文明在历史的长河中有的悄然消失,有的至今尚存。在尚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或经历史的洗涤,或经战争的破坏,或被人为忽视,都在不同程度上面目全非。如何有效地修复和保护它们,使其在科学研究、艺术鉴赏和经济开发等诸多方面发挥更大的价值,是国家和地方政府面临的一项迫切的任务,也是中华文明得以传承和发展的关键所在。地处山东南部的枣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异常丰富,有柳琴戏、鲁班传说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伏里土陶、女娲神话等19项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奚仲造车传说等122项枣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丰富而独具本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山东省重要的精神和物质财富,如何将其发掘、保护和传承是一项迫切而重要的难题。本文将以具有悠久历史的伏里土陶为例探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对策。

一、伏里土陶的前世今生

(一)伏里土陶的前世:历史渊源

谈及伏里土陶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5600年前的大汶口文化中晚期。据龟山伏羲庙记载,伏里是伏羲的故里。伏里因伏羲故里而得名,这里曾是夏代前的古国和西周中期偏早的古倪国国都所在地,后期小邾国国都也迁至这里,是著名史学先贤左丘明的故乡。这里发现了新时期时代遗址、周代遗址、汉墓群、唐宋明清墓葬等。这些遗址里“出土了诸如陶猪、陶羊、陶仓、陶楼、陶井及陶灶等”[1]大量陶器,这些陶器如一个个活化石充分说明了伏里土陶的历史悠久。

据记载,伏里土陶工匠活动始于清代中晚期。女匠人家争嫂和她的两位小叔子甘家抢和甘家夺是那时的代表性工匠。家争嫂所模作的八角松枝盆别具特色,远销微山、湖西、丰(县)沛(县)肖(县)等地,其它工匠模制的祭祀器香炉、土堞也远近闻名。最能代表伏里土陶建筑用陶最高水平的作品是甘家松烧制的瓦座脊兽。当时的生意十分兴隆,引来了外乡人前来学习。在外来人中有影响的陶匠为数不少,刘玉贵就是其中一位。他从事的土陶艺术影响深远,制作的土陶作品流行一时,远销美国。

伏里土陶的鼎盛时期为清末民初。这一时期出现了生活用品类、祭祀玩耍类和建筑类等品种繁多的土陶。到了民国初年,工匠甘家松恢复和创新了建筑屋顶上脊兽的制作工艺。这一鼎盛时期一直持续到建国前期,最为繁荣期大窑屋作坊多达24口,陶窑7座。这一制作规模在鲁南地区制陶业中首屈一指。

“文革”时期伏里土陶遭到了摧残。传世的土陶作品、模具被毁坏殆尽。文革结束后伏里土陶的重生得益于一位名叫甘致有的重要人物。甘致有是山东枣庄西集镇文化站站长,从1978年开始对伏里土陶进行抢救、发掘、整理、研究和创新。他以当地特产的黑泥、红粘土为原料,通过淘洗、制器、烧制等流程生产出了诸多品种的伏里土陶。到1982年甘致共制作39种,600余件土陶。这些作品参加了中国美术馆举办的1982年山东民间工艺美术品展览会。会上与会专家学者把伏里土陶的特点概括为“具有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型制,浓郁的汉代风韵,南北朝特点,明清吸收其它姊妹艺术长处的印痕”[2],并将其定性为山东土陶中独系发展起来的稀有艺术品种。为此,伏里土陶“流入了日本、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多个国家和地区”[3]。

(二)伏里土陶的今生:现状

今天的伏里土陶产品分祭祀、赏玩、生活用品三大类上百个品种,目前流行的有三十多个品种。伏里土陶制品按类型主要分为三类:祭祀类——主要有菩萨像、大辟邪、香炉、香案、香牌、香筒、土堞等;赏玩类——主要有孩儿枕、陶鬶、陶狮、陶虎、陶羊、蟾蜍、泥哨等;生活用品主要包括汉纹罐、八角松枝盆、阖盆、灯台、酒鬼、钱闷子等。祭祀用品中的土堞最具特色,其在祭祀时用以盛放水果,多以变形的菊花配以玄纹线条饰在器物内底;赏玩类的泥哨有纪念黄帝的牛头哨,有源于汉代的三足乌鸟哨等,是一种颇受儿童喜欢的玩具;而作为古代妇女梳妆用的八角松枝盆,是专门用水泡榆树皮、松枝等,据说蘸其梳头,有令发质乌黑油亮之功效。

伏里土陶从造型上看,主要可分成两种形式。

1、仿古型

仿古型伏里土陶,又分为仿古陶瓷器及仿古青铜器。仿古陶瓷器中的典型器物为仿四川出土的汉代坐式说书俑(图1),说书者赤足裸上身,左腋夹鼓,右手握鼓棒前伸。方面大耳,满额皱纹,宽口大鼻,眉飞色舞。生动的说唱形象是汉代陶俑中十分出色的作品,伏里土陶以这一典型陶俑作为原型的作品(图2),颇得人们喜欢。

活泼可心的孩童历来是各种艺人百用不厌的创作题材。宋代定窑、景德镇窑的孩儿枕(图3)烧造得最为精美。伏里土陶的孩儿枕(图4)即是对宋瓷的一种模仿。枕是一个铺伏在榻上的男孩,男孩的头斜枕于交叉的手臂上,脸向右侧,表情稚朴天真,大眼睛、宽脑门,肥大的双耳、饱满的耳垂和小巧挺直的鼻子构成了中国理想的“富贵”形象。卧榻四周雕饰精致华美的花纹,伏里土陶的孩儿有的发饰略作改变,或做当地孩童的三片毛发饰,亦天真可爱。另伏里土陶的陶鬶亦源于龙山文化陶器的造型,流的两面多配“涉猎炊煮图”及“林河汲水图”。

图1 汉代坐式 说书俑

图2 伏里土陶 说书俑

图3 北宋定窑 孩儿枕

图4 伏里土陶 孩儿枕

仿古青铜器采用上底漆和鎏金做法改变了传统土陶或红或灰或黑的颜色,使之焕发出类似青铜的光彩。如伏里土陶仿制的扁盉,应是参照西周晚期鸟盖扁刘三盉的美妙工艺制作,但在盉身更从史前岩画及汉画像石中汲取元素,使器物装饰更加丰满,古意更加浓郁。

2、创新型

创新型土陶的典型器物有大站狮和大蟾蜍。甘致有借鉴民间狮子舞、狮子皮形象,烧造出了今天我们所见到的伏里土陶大站狮。这种陶狮两耳直竖,大口张开,尾巴呈“S”型,通体线条纹饰,肩部更加“漩涡纹”,整体雄健威武,是至今仍是伏里土陶中的畅销产品。蟾蜍是伏里土陶玩赏类产品中品种最多、产量最大的一种。一般中等大小的蟾蜍背部乳钉纹中央为浅浮雕玉兔捣药和“驱毒”、“辟邪”字样;大蟾蜍背部乳钉纹中央多饰“汉人托祭”,嘴下方刻四句驱毒避邪的咒语。

另外,为迎合市场趣味,伏里土陶中还造有造型夸张的制品,如鲁迅像,击鼓娃娃等。这些制品用拉长、加粗等方式呈现出一种趣味十足的陶器作品,亦是民间工艺品为迎合市场趣味而作的改观。

二、伏里土陶传承的困境

“伏里土陶在中央电视台、《中国文化报》、《中国造型艺术辞典》、《中国民间美术全集》、《中国美术史陶瓷卷》以及国外的《国际日报》、美国出版的《黄河流域神话艺术》等典籍和专署中都有收录、介绍,甚至被报道过”[4]。但因生存土壤的缺失,后继乏人,工艺设施落后,资金短缺等问题制约,发展处境尴尬。

(一)生存土壤的缺失

时代发展加速了人们的生活节奏,富足的现代文明冲击了原生态文化,导致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土壤的缺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章建刚曾就这种现象发表如下评论:“这是必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地的人也有追求现代生活的权利,要求他们降低生活水平以保护传统技艺,不现实也不公平。”[5]这一评论中研究员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其生存的土壤,把一个原生态文化置于现代显得非常不合时宜。这种原生态生存土壤的缺失,显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困境,增加了其保护的难度。有着悠久历史的伏里土陶正是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典型代表,同样面临着生存土壤缺失的困境。伏里村委的一席话就是典型的例证:“伏里土陶本来都埋在土里了,又被甘致有扒拉了出来,现在村里的人都不认这个了”。

(二)后继乏人

清朝末年伏里土陶一度兴盛,涌现出了刘三、张太昌、甘家生、家争嫂、于志江、甘志恩等著名工匠。当时的家争嫂是远近闻名的制陶女艺人,在陶艺的传承上她对前来讨教的人热情传授,毫不保留。随着时代的变迁,伏里土陶几经变迁,继承人越来越少;而如今,只有唯一的传人甘致有。

(三)工艺设备落后

伏里土陶的制作工艺虽经甘致有的改进但依然落后,基本上和其它的制陶工艺一样须经过备土、踩泥、做坯、晾晒、装窑到烧制等工序。这些工序之中最为关键的是陶窑,而目前伏里仅有两个破旧的陶窑在勉强维持伏里土陶的传承。

(四)资金短缺

在伏里土陶的传承过程中尤为突出的是资金问题。为了传承伏里土陶甘致有先后卖掉自家的两处宅基,二十余年如一日,尽管枣庄市曾专门拨款十万元用于伏里土陶的研究,但甘致有还是因资金短缺而研究受阻。

三、伏里土陶传承对策

作为“土”与“俗”结晶的伏里土陶虽然倍受学术界的关注,但这依然很难从根本上解决伏里土陶面临的困境,要解决这些困境必须从其生存的环境、继承人、制作工艺和资金等方面解决。

(一)培土育壤

伏里土陶是人民群众的沃土之中生长出的一朵奇葩,因而它必须靠人民群众来滋养。然而,尽管有中央到地方各级文化部门的高度重视,但还没能形成全社会的联动。笔者以为要培育保护其沃土必须从年轻一代抓起,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通过宣传伏里土陶保护的重要意义,唤醒人们对伏里土陶的沉睡意识,提高人民群众保护伏里土陶的意识。只有人民群众觉醒了,才能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伏里土陶的良好氛围。只有这样才能培育出伏里土陶传承发展的沃土肥壤。

(二)校园传承

针对伏里土陶艺术传承少人、无人愿学的现状,枣庄市可以通过土陶进校园或者将土陶编入校本课程,探索伏里土陶校园传承保护模式。枣庄市或者山亭区也可以印制伏里土陶的宣传册,通过校园传承将伏里土陶介绍给学生,培养一个兴趣小组。笔者认为从小组中选拔培养传承人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1、改进工艺设备 拓展土陶类型

伏里土陶尴尬的局面与其工艺设备的落后息息相关,要解决伏里土陶的继承和发展问题,就必须注重制陶工艺流程的革新和工艺设备的更新。目前伏里村落后的陶窑,很难烧制出符合现代人审美要求的陶器。要烧制符合现代人审美要求的陶器首先研究现代人的需求,然后依据现代人的要求改进工艺流程,拓展产品的种类,比如烧制陶章和制作陶塑像等。

2、多渠道融资 规模经营

目前,枣庄市伏里土陶的生产仅限于甘致有的手工作坊制作,用途也仅限于学术研究和政府界。甘致有百分之七八十的时间用来写东西,百分之二十的时间做陶,这种小作坊式的生产,不利于伏里土陶的传承和保护。只有把伏里土陶当成一个事业来做,采取政府资助、企业赞助、群众入股等方式,才能把土陶做大,才能使其有更大的影响力。

伏里土陶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朵奇葩,具有重要的考古、学术和观赏价值。但它的现状令我们担忧,面临着生存土壤的缺失、继承人的缺乏、制作工艺的落后和资金匮乏等困境。我们只有培育其传承的沃土,选好传承人,改进制作工艺和投入更多的资金,才能有效解决传承和发展面临的难题,使伏里土陶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挥其恒久的艺术魅力。

注释:

[1][2][3][4]枣庄非遗项目:伏里土陶-非遗-鲁南在线(枣庄新闻网)网址:http://www.ln632.com/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81833。

[5]曹健、曾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难.瞭望.2008(2).

1、朱纪.历史悠远的“伏里土陶”[J].中华手工.2004(3).

2、何芳,石劲松著.甘致有和他的伏里土陶[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3、王泽猛.论民间工艺美术品的生存与发展途径——以伏里土陶和苏绣为例[J].艺术教育,2008(10).

4、周丽婷.伏里土陶的历史与现状[J].文艺生活.2011(12).

5、何芳.伏羲·伏里·伏里土陶[J].枣庄学院学报.2013(1).

6、刘成龙.关于伏里土陶融入当地美术教育的探索[J].美术教育研究.2013(18).

猜你喜欢

土陶文化遗产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湘西土陶创新发展探究
与文化遗产相遇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土陶产品设计与创新
——评《农村艺术性民间工艺》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辽西土陶发展策略研究
中国林业重要文化遗产评定标准初探
Tough Nut to Crack
新疆土陶分类与装饰方法分析
文化遗产是“价值富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