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藤漱平与松枝茂夫对《红楼梦》译介传播的贡献
2015-05-09张翔娜
项目名称:“全球化红学”中的日本红学,广东工业大学校内项目编号:13ZS0127。
摘 要:伊藤漱平和松枝茂夫都是日本著名的汉学家。两位学者对日本的《红楼梦》译介与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本文拟对伊藤漱平及松枝茂夫对《红楼梦》在日本的传播及其研究对日本红学的影响进行考察和对比。指出伊藤漱平的贡献重在把握中国红学的动向、介绍日本红学研究成果,而松枝茂夫的贡献主要在《红楼梦》的翻译上。
关键词:伊藤漱平;松枝茂夫;译介传播;日本红学
作者简介:张翔娜 (1980-),女,广东南澳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日本语言文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12--02
《红楼梦》在日本的传播与流行已经经历了二百多年。在日本,不乏对《红楼梦》狂热与追捧的学者文人,也出现了一批以研究《红楼梦》为主的文学家、翻译家。其中伊藤漱平与松枝茂夫最具代表性,是“日本红学”的泰斗。
松枝茂夫是日本著名的中国文学研究家、翻译家,在日本汉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他翻译的百二十回《红楼梦》的出版问世使日本有了真正意义的《红楼梦》全译本,在日本红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所译《红楼梦》的出版问世,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太平洋战争期间,该译本曾被认为是“软派小说”而禁止出版。战后,因经济等原因,松枝也曾一度中断了《红楼梦》的翻译工作。直至1951年4月《红楼梦》120回翻译历经十一年才最终出版完成。
伊藤漱平是日本著名的文学家、汉学家。青年时代凭借着扎实的汉语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不仅通读了《红楼梦》,在大阪大学执教期间,主编的丛书《中国八大小说》对《红楼梦》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版本流传和作者生平进行详细介绍并加入了客观评价。1963年,他翻译了中国红学史上第一篇中西文学比较研究论文《红楼梦评论》。20世纪50年代,伊藤漱平在松枝茂夫的举荐下开始了百二十回《红楼梦》的翻译工作。他的译本分上中下三册,分别作为《中国古典文学全集》的24、25、26卷,由平凡社在1958-1960年先后出版。
松枝茂夫和伊藤漱平两位汉学家的《红楼梦》日译本被誉为日本译界《红楼梦》“双壁”。具有很高的翻译文学价值。他们对《红楼梦》在日本译介与传播贡献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翻译底本的选择
在底本的使用上,松枝茂夫前80回使用“有正戚序本”。这个版本学术界有着不同的称呼,具体而言属于“戚本”或“戚序本”中的一种,学术界也称“戚蓼生序本”。《日本红学史稿》作者孙玉明认为该底本正确的称法应是“有正戚序本”,后40回的底本是“程乙本”。
伊藤漱平选用了俞平伯的八十回校本及其附录中的程甲本为蓝本。伊藤漱平是一位严谨的翻译家,他把握了中日红学研究动态,通过对曹雪芹、高鹗、版本源流、脂批等问题的考证,不断完善译文。1967-1970年,伊藤氏对该译本进行了全面的改译。1996-1997年,他又进行了第二次改译。
二,翻译手法和语言风格的差异
松枝茂夫的《红楼梦》译本,语言风格较为古雅。作品中的诗歌一概保留原文,只在原文旁边辅以小字,进行翻译,保留了《红楼梦》诗歌的原来面目。这样做既向不谙中文的普通读者传达了全诗的字面含义,又使汉语水平较高的读者从原始的中文里感受诗歌的意境。这是典型的以源语言为本位的异化法。
伊藤漱平的《红楼梦》译本主要运用了归化法,注重目的语言的主体性,为了方便日本读者理解,在很多地方进行意译,使行文更贴近日本人的文化和生活,更易于日本读者阅读理解。特别是在诗歌的翻译方面,伊藤漱平将《红楼梦》中的诗歌尽量按照原意,译为能够为日语读者提供直观感受的日文诗,这是从目的语出发的归化法。这与大卫霍克斯的英译本一样,偏重归化法。这种译法的好处是便于本国读者理解和接受,从而推动作品在本国的传播。伊藤漱平在翻译中,非常注意诗的形式美,尽量使它们读起来仍然像“诗”。这就拉近了日本读者与作品的距离,使他们更容易理解和喜爱这部作品,还善于运用日本的口语、习语,在译本中充分传达出原文的感情色彩,便于读者准确把握作品的精髓。
三,译介成果
在“日本红学”领域,松枝茂夫在《红楼梦》的研究方面,并没有投入多少精力,成果也不算十分突出。高中时期,松枝茂夫就被《红楼梦》深深吸引,因对中国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大学曾写了《红楼梦与曹雪芹》为题的毕业论文。1950年11月,松枝茂夫在完成了《红楼梦》翻译工作后,在岩波书店出刊的《图书》第13号上发表了《译完红楼梦》一文。1977年5月,《文学》第45卷5号上发表了标题为《红楼梦的魅力》,是松枝茂夫与著名作家杉浦明平的“对谈记录”。1977年9月,又在同杂志上发表了《岩波文库与<红楼梦>和我》。这三篇文章谈及了松枝茂夫翻译《红楼梦》的过程,对《红楼梦》做了多方位的讲述,是译者的心得和研究成果。
伊藤漱平关于《红楼梦》研究论文一共五十几篇。他的研究体现了日本红学与中国红学的交流性。论文内容涵盖作者研究、版本研究、脂批研究、小说内容研究、文学比较研究、传播研究、日本红学研究和中国红学研究动向等。伊藤漱平最关注的问题是《红楼梦》的文献考证和中日的红学动态。他对《红楼梦》的考证研究、对中国红学新成果的关注、以及对日本红学动态的把握,都为译介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大力推动了《红楼梦》在日本的传播。
四,对中日文化的理解
大多数汉学家不仅有着扎实的汉语和文学功底。松枝茂夫大学毕业后在中国生活了近两年,沉心阅读大量中文文献,弥补了汉语能力和中国文化知识的不足。他对《浮生六记》有着深厚的感情,还分担了《浮生六记》第一卷的翻译工作。之后又开始了《红楼梦》的翻译工作。松枝茂夫对于《红楼梦》的许多观点明显受到“新红学派”中诸如胡适、俞平伯、周汝昌等人的影响。与大多数学者一样,松枝茂夫也将《红楼梦》与《源氏物语》进行对比。1954年6月,他在《东方文艺会报》第11期上发表了《红楼梦与源氏物语》。
伊藤漱平对中国古典文学有着深厚的感情。不仅有扎实的汉语功底,更阅读了大量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对古代文艺的思维方式与表现形式有所了解。他受邀参加了四次国际《红楼梦》学术研讨会,与众多中国红学家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除了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对中日文化异同的理解也非常重视。《红楼梦》译本完成后,伊藤漱平曾在日本发起了《红楼梦》读书会。他的译介面向的不仅是日本汉学者,更是大量中国文学爱好者和读者。他参加过《世界大百科事典》、《中国古典文学全集》等诸多著作中国文学部分的编写与编译,曾举数年之力考证李渔小说的创作流传问题,在翻译与研究领域均卓有成就。
参考文献:
[1]孙玉明.《日本红学史稿》[M]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
[2]徐静波.松枝茂夫的中国文学缘[J].中国比较文学,2001,(4):45
[3]尹秋鸽.伊藤漱平红楼梦译介的红学启示[J]文艺评论,2014,486:133
[4]孙玉明.松枝茂夫的红学成果[J]学术交流,2006,(9):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