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中美穿越剧折射出的时间取向差异看中美文化差异

2015-05-09牛健强

青年文学家 2015年12期
关键词:文化差异

摘  要:时间作为非语言交际的一种重要形式,跟文化有千丝万缕的关联。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不尽相同,各民族对时间理解和看法也因此相异,即时间取向不同。中国崇尚过去,而美国注重未来,这种时间取向差异在中美影视剧中都有所体现。本文着重通过比较中美穿越剧折射出的时间取向差异来对比中美文化差异,并探讨造成中美时间取向差异的深层原因。

关键词:过去时间取向;将来时间取向;文化差异;深层原因

作者简介:牛健强(1988.4-),男,河南新乡人,郑州大学外语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12-0-02

一、引言

时间是一种我们人类与之同在的文化。时间的文化特性是与人类合一的。正如Hall所说:“如果有什么能改变生活本性的话,那就是时间是如何使用的。”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有着不同的时间取向。时间取向是各文化群体心理倾向的一个重要部分,它反映了文化深层的一些基本内涵[1]。对时间的态度和使用时间的方式可以作为考察一个文化群体价值观的重要参考指标。所以,在多元化文化环境下工作或交际时,如果人们对交际对象的时间取向不了解或不尊重,而只坚持自己文化带有的时间取向,就很有可能导致交际障碍甚至交际失败。Samovar A., Letal把文化分为三类:过去时间取向(past orientation)、现在时间取向(present orientation)和未来时间取向(future orientation)[2]。中国是一个典型的过去时间取向的国家,国民认为历史传统和自古以来的宗教信仰很重要,人们愿意相信历史留给人民的经验。相反,美国是一个以将来时间为取向的民族。他们更关注未来,因为“我们能够做到的永远比我们正在做得要好”。相信最好的永远是下一个创新,很少墨守成规[3]。

中美穿越剧作为一种文化娱乐形式,其在时间取向上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中美文化之间的差异。本文以中国穿越剧《步步惊心》和美国影片《阿凡达》为例比较中美时间取向差异,分析由时间差异造成的中美文化差异,并对造成中美时间取向的深层原因进行探究。

二、中美时间取向差异

1.中美穿越剧时间取向差异

穿越时间和空间类型的影视作品简称为穿越剧。因为中美两国思想和文化的不同,造成了其穿越剧的显著差别。有人讲:“中国的穿越剧多是往后穿,而美国的穿越剧则更多是往前穿。因为一个想不出未来,另一个想不出历史。”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的中国和美国在时间取向上的差异[4]。中国的穿越剧大多穿越回古代,即主人公返回到他不存在的时空,剧情多以大家熟知的历史事件为基础,有时进行戏剧化的改编,比如中国荧屏上为人们所熟知的穿越剧有《大话西游》、《穿越时空的爱恋》、《寻秦记》、《神话》、《宫锁心玉》以及《步步惊心》。《步步惊心》中都市女白领张晓不幸遭遇车祸,可灵魂穿越到了清朝,化身为满族少女马尔泰·若曦。剧情依托“九龙夺嫡”的历史事件,将女主角的个人情感夹杂在这些纷争之中。在中国,人们往往比较注重过去注重历史,这种过去时间价值取向在其影视娱乐文化中的具体体现就是中国穿越剧中主人公多回到古代,依托历史事件来展现主人公的爱恨情仇。然而美国穿越剧穿越的时间则与中国的完全相反,美国比较著名的穿越影片如《超人》系列、《黑客帝国》系列、《星球大战》系列、《超级战舰》、《2012》以及《阿凡达》,所有这些影片都是科幻片,主人公都穿越到未来,美式穿越剧中展现更多的是主观创造的未来世界[5]。比如美剧《阿凡达》穿越的场景就是2154年未来世界中的潘朵拉星球,在这个未来的星球上有高耸入云达900英尺(约274米)的参天巨树、飘浮在空中浩如烟海的群山、奇异梦幻五彩缤纷的热带雨林、以及各种荧光动植物,美国人运用想象将“未来”要发生的事提前让人们领略。美国人向往未来的这种未来时间取向在其穿越剧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通过对比中国穿越剧《步步惊心》和美国穿越剧《阿凡达》可以明显地感觉到中国人是过去时间取向的拥趸,而美国人则倾向于未来时间去向。

2.中美时间取向差异下的中美文化差异

时间与文化密切相关,因此透过中美穿越剧折射出的中美时间取向差异能看到一些中美文化之间的差异。

受农耕文化经验至上的影响,中国人在时间取向上采取向后看或过去取向,生活在一个传统导向的社会里。人们对过去怀有鲜明的崇敬,过去的经验和教训往往是今天事情成败的重要参考,而对未来没有像对过去那样感兴趣,因为它是不可知的,无法捉摸的。与此相连,人们崇拜祖先,尊师敬祖,做事喜欢引经据典,追本穷源,循规蹈矩,因为这些都与过去相关。因此人们常将教师称之为“老师”,喜欢说“姜还是老的辣”。这种凡事看过去的时间观也影响着汉族人民的性格。通常来讲,中国是个求静求稳定的社会,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统一与稳定是每个朝代的头等大事,是社会发展的保证;普通民众则崇尚“枪打出头鸟”、“祖宗之法不可变”“从一而终”、“知足常乐”、“厚古薄今”等思想观念[6]。

美国人则与中国人时间取向不同,他们倾向于着眼未来,未来取向也因此成为了他们重要的价值观念。美国强调追求人人平等包括发展的机会均等,努力铸就成功,大部分人都对美国梦深信不疑。与其他注重历史传统的民族形成鲜明对比。美国人认为他们可以对未来施以强有力的干预,或者至少可以通过现在的努力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他们崇尚创新,认为世界总是向前发展,旧事物终将被新事物取代[7]。因此,美国人几乎从不因为年龄和经验束手束脚,几乎不会盲目崇拜上祖先贤。在这种时间取向影响下的美国人多比较积极求变,锐意乐观,不喜欢墨守成规,甚至有些喜新厌旧。

3.中美时间取向差异之探源

中美时间取向差异的深层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历史原因。一个国家的历史对其时间取向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崇尚过去时间取向的国家多有着悠长的历史;而拥护未来时间取向的国家常只有短暂或暗淡的历史。中国是一个拥有着灿烂文化和悠远历史的国家。四大发明、丝绸之路等无不彰显着其曾经作为世界大国的荣耀,国人能够从回顾历史中得到民族自豪感,这或许是中国人喜欢回顾过去的原因之一。相比之下,美国只拥有二百多年没有的历史。美国国民坚信努力在当下,可以创造更美好的未来。相对于历史悠久国家,美国年轻且蓬勃发展[8]。此外美国还以文化熔炉著称。国家、信仰、语言、职业和文化背景各不相同的人民相聚于此,怀揣着一样的梦想来到美国:致力于为美好的未来打拼。

第二,民族性格原因。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人比美国人更加内向和保守。中国人喜欢依据前人的经验来做事情。他们认为经过时间洗礼的古老经验是值得信赖的经验,过去的东西就是财富。因而古老、年长、悠久意味着受到人们的尊敬,经验、资历在社会生活中显得非常重要,年纪大就是有智慧的标志。俗话说“嘴上无毛,办事不牢”。以史为鉴,回顾历史,从中取得经验的做法在中国很流行。相反,人们常说美国是年轻人的天堂, 是老年人的坟墓。在生命的历程中,丧失了作为时间标志的年龄优势则意味着处于劣势。而且美国人比中国人更加外向和开放。因为从英国来到美国的移民先驱正是具有革新精神的清教徒,在英国经历了黑暗的压迫残酷的统治后,他们来到美国寻求光明的未来,他们相信未来肯定更美好[9]。所以,他们努力工作来创造一个崭新的世界。这个“向前看”的传统被后代延续下来。

第三,宗教原因。贾玉新教授在讨论人的本性时指出“性本善必然导致过去时间价值取向,性本恶必然导致将来时间价值取向”。对于美国人来说,将来是现在行动的指导,中国人更愿意从过去得到启发。在中国儒、道两家思想主张回归自然、回归过去,孔子主张克己复礼,其时间观念带有较重的过去倾向。在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朝代,所有君王都十分重视历代先王定下的规矩、礼教,对先辈们的教训可谓是尊敬有加。而美国人普遍信仰基督教,《圣经》中最重要的两句话刚好与《三字经》相反:“人之初,性本恶。(In Adams Fall, we sinned all.)”每个人出生时都有原罪,“回到过去”就意味着“回到原罪”。所以每个人都试图洗清自己的过去(the original sin),带着希望走向未来。只有走向未来、远离过去才能摆脱有罪之身[10]。这种与生俱来的善或恶的哲学反映了中美文化中两种截然不同的时间取向。

三、结语

长期的社会实践导致了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的形成了迥异的时间取向。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处时,常常因为对异域文化情景的不适应而引起误会甚至冲突。因此了解交际对象的文化背景,并适时地对自己的思维定式和行为习惯进行调整就显得十分重要。一位美国学者在谈到不同时间取向对交际的影响时指出:“美国人是期限的概念者。但是,如果对一个阿拉伯人提出最后期限,那则无异与在公牛面前摇摆红旗。”由此可见时间取向对跨文化交际有着重要的影响。国家之间不同的历史文化渊源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其不同的时间取向。比如中国和美国有着不一样的时间取向,就是因为它们在民族性格、历史、宗教以及一些其他的因素方面有着差异。在中国文化中,人们的时间取向是过去,由此人们会潜意识里认为当前的社会与古时某个鼎盛时期相似,但是与其相比社会却是倒退了,总之人们对过去充满了敬仰和惶恐。而在美国的文化中,人们的时间取向与中国恰恰相反——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信心和向往。两国的这种差异体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而在穿越剧中这种差异体现得淋漓尽致。如果我们能够试图去体会和感悟这种差异,那么两国一定可以建立更好的沟通桥梁。

参考文献:

[1]贾玉新. 跨文化交际学[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2]Larry A. Samovar, R. E. Porter and L.A. Stefani.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3rd ed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11

[3]王燕. 中美文化交际中时间观的对比分析[D]. 保定:河北农业大学英语语言文学,2010

[4]陈磊,王琳. 从中美 影视作品中不同的时间取向看中美文化差异[J]. 考试周刊,2011(46):49-50

[5]侯静华. 跨文化交际中的时间观——东西方文化中时间观的差异[J].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6,22(4):58-60

[6]张劲松. 东西方时间观与跨文化交际[J]. 集美大学学报,2003,6(3):94-97

[7]陈飞. 中美穿越剧差异的分析与思考[J]. 电影评介,2012(12):26-28

[8]姚冬,封杰. 中美时间取向差异及探源[J]. 安徽文学, 2009(12):350-351

[9]马维娜. 中西方时间取向差异的文化根源[J]. 前沿,2011(6):26-28

[10]跨文化交际中不同时间取向的根源探究[J]. 新西部,2008(18)

猜你喜欢

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
国际商务谈判中文化差异带来的影响和解决方案
汉语与英语语言文化的差异在英语教学中的体现
从中日民间故事窥探中日文化差异
对外汉语听力教学初探
文化差异对初入国际市场的法国中小企业影响分析
从《楚汉骄雄》和《勇敢的心》看中西悲剧英雄形象异同
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
对外汉语教材出版的文化差异冲突与融通策略
论中西文化差异对会话含义原则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