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郑板桥书法理论与技术特征
2015-05-09朱丹丹
朱丹丹
摘 要:书法追求“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放豪之外”的境界,而作为“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其书法往往任情恣性,纵笔所如,给人深刻的印象,该论文引用相关的书法理论知识探讨研究郑板桥在书法技术方面别具一格的创作特征,给后人在书法创作中的创新方面有借鉴作用。
关键词:郑板桥;书法理论;特征
[中图分类号]:J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26-155-01
郑板桥多才多艺,被誉为诗、书、画三绝,为“扬州八怪”之一。他的书法一直有独特的个性,在书法创作中有一种自己独特的审美追求,他把真、行、隶、篆熔为一炉,同时还加入绘画技法,成为一道看似奇特而又浑然天成的书法趣味。
乾嘉时期,书法界流行“馆阁体”,那种“圆、光、齐、亮”的标准书,是窒息艺术灵性的,当时的书风,行、草书多效仿董其昌、赵孟頫,其风格秀丽、布局匀称,有条不紊。但这种字体虽功力扎实,作为书法艺术,它已走向“八股文”化,失去了蓬勃的生气,过分拘谨、死板、缺乏生气,失去了艺术趣味,甚至到了僵化的程度。然而,当时社会的知识分子,要想中举做官,就得学习书写“官阁体”。
当时一些有志之士想打破这种僵局,逐渐着意于标新立异。而板桥就是其中的一个,以板桥独特的人生经历和审美个性,他是极不满意时下书风的,他曾在一幅画中题写道:“掀天揭天之文,震电惊雷之字,呵神骂鬼之谈,无古无今之画,原不在寻常眼孔中也。”
一、书法必须继承传统而出新意
郑板桥跟其他大多数文人一样,学书最初只是步入仕途的需要,但他对书法史却有着自己的品评标准。由于仕途求取官位的需要,郑板桥不得不学习“馆阁体”,但他确实不喜欢董、赵之字,所以,专攻欧阳询之书,以逼似古人而知名。而这些经历恰好为他以后的转益多师,学习黄庭坚、怀素等人打下坚实的书法创新基础。
郑板桥赞成辩证地看待古人和古代作品,主张既要继承优秀传统,又要自出新意,獨树一帜。“凡作文者,当作主子文章,不可作奴才文章也。”他在临《兰亭序》题跋语中说自己的书法,是以“中郎之体,运太傅之笔,为右军之书,而实出己意。”学古人依葫芦画瓢,才子便归于“恶道”是他所不取的,
优秀的书法有一个总的评价标准,也同样能有不同的艺术风格,而创新不是抛弃传统,应该是打破传统的固定模式,使其开放和流动化。因而,郑板桥在艺术上辩证地看待古人,并进行选择性的继承,他对传统书法的学习,博众家之长,既学贴又学碑,和金农等人首创学碑风气。
二、从楹联书法赏板桥“六分半书”
郑板桥的诗文书画均“不在寻常眼孔中”。他追求的是艺术上的新意,不与常人为伍,他曾在《五十八岁自叙》中说:“善书法,自号六分半书。”他在隶书中融入真、行、草等成分,因此隶法(八分)只剩下了六分半了。他的书法看上去似隶非隶、似楷非楷、似魏碑又不是魏碑,而又结合了隶楷的笔意,成功地把它们结合在一起,形成面貌全新的“板桥书体”。
如板桥最有名的楹联“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联,书写用的是行草体,写出的楹联不论结构形式,都错落有致;在用笔用墨上,也都浓淡相兼,都显现出“三秋树”和“二月花”标新立异的意境。这副联十四个字,可以说是神态各异。
郑板桥的楹联书法是其整个书法的精华。这种“六分半书”的特点,在郑板桥楹联书法中表现的更加明显,它既有其独特的个性和特征,又自出己意,于阴柔之美中贯有阳刚之气,行笔大胆泼辣,墨色淋漓,豪婉并存,自成格局,确乎有“古、媚、雄、秀”的至高境界,有如音乐一般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可以收到活泼自由的效果。
三、注重“书画一体”的书法融合
郑板桥的书法恰好处理了与绘画的密切关系,他将书法和绘画巧妙结合在一起,成为具有卓越成就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把画法移入书法,将书法用笔融于绘画之中,主张继承传统十分学七要抛三,不泥古法,所谓未画之先,不立一格,既画之后,不留一格。
板桥书法在结构上更是极尽变化,他“用夸张手法,使长窄者更长窄,宽者更宽松,斜者更斜,散者更散,聚者更聚,舒展者更舒展”。在布局上看是诸体皆备,杂乱无章,实则很是井然,作者注意避让呼应,参差错落,而又以“六分半书”以贯之,因此人戏称其为“乱石铺阶”,即“板桥体”。
郑板桥从用笔绘画,发展到用墨和布局来绘画。在书法中注重浓淡、疏密、笔画长短、肥瘦的变化,可看出他的书法在绘画中的重要性。他笔下的竹最具魅力,看上去细瘦,但瘦而不弱,坚韧挺拔,极富弹性。这充分体现了个性在艺术创作的具体性、独特性和自由发展中的意识表现。
四、书法展示出立身行事的思想
书法作品能体现其人在书法方面的精神,也能体现每一时代在书法方面的精神。郑板桥在山东范县特别是在潍县为官期间,是他一生中感到得志的时期,在政治上他作了官,为老百姓办了一些好事,这就是他说的“达则泽加于民”。在思想上,他更接近生活,接触民众,对社会的认识加深了,使他的思想丰富成熟起来,处世的哲学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思想以及由这些思想所激发出来的感情都融会在了他的笔端。
这支笔成了他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是他与恶势力斗争的武器,也是他生活中清闲娱乐的乐器,他的一切在笔下都有所宣泄和张扬。所以他的作品,既有蒸蒸日上的激情,又有广阔的视野和胸怀,更有泼辣精到的笔墨,可以说其多数传世之作是在这段时间中创作出来的。
扬州八怪代表了那个时代的书法艺术风貌,而郑板桥艺术作品虽是地域性的民间艺术,但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即使在今天,对郑板桥艺术思想研究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因此,板桥这种拥有自己独特的心灵感受和审美体验,达到标新立异的视觉艺术思维能力,值得艺术家们创作借鉴。
参考文献:
[1]钟明善,《中国书法简史》,河北美术出版社1983年版第115页
[2]《书法报》,1987年12月12日
[3]任克兵,《郑板桥书法与绘画的关系探究》,2010年12月30
[4]万依,《郑板桥书法之怪》,中国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