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爱默生《论自然》对《圣经》的解读
2015-05-09方学桐
方学桐
摘 要:爱默生的《论自然》改变了人们以往对《圣经》刻板教条式的理解,并且对人与神的关系提出了全新的认识,彻底否定了加尔文教和唯一神教的一些宗教理论—上帝是遥不可及,神秘莫测威严的神,并声称人是上帝的一部分,人是神圣的,这些观点为美国当时的宗教信仰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关键词:《圣经》;《论自然》;爱默生;“超灵”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26-86-02
一、人的神性
《圣经》中这样记载,上帝说:“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象,按着我们的样式造人,使他们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地上的牲畜、和全地及地上所有爬的一切昆虫。”于是上帝就照着自己的形象造人并赐福给他们,而在爱默生的《论自然》中,每个普通人都有神性,“上帝的神灵遍布我全身,我是上帝的一部分” ,“每一颗心灵都存在于一颗共同的心灵中”, 他所指的“共同的心灵”就是上帝的超灵,他认为“超灵”降临在每个人身上,充满每个人的心灵,上帝与每个人同在,所以人是神圣的。爱默生的“人的神性”观点是对《圣经》中人性与神性的结合更加密切、更加完美的进一步阐释。《新约》中记载:耶稣基督以上帝独生子的身份降临人世替人类赎罪,但他又由凡间处女玛利亚感灵怀孕而生,由此可见一方面耶稣是从永生中来, 是集父、子、灵三位一体的神,在产生人类和万物之前就存在,“还没有亚伯拉罕就有了我”,另一方面耶稣又是有血有肉的人,而且“按肉体上说,是大卫后裔所生”。从耶稣诞生到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再到被天父召回天国,都可以看出他是人性和神性的统一。耶稣是完完全全的神,又是實实在在的人,他的升天是神性的体现,更是人性的升华。爱默生在《论自然》中反复强调人的精神完善的重要性,他认为人应该不断地完善自己的品德提升自我才能使自己的精神得以与“超灵”相结合,最终使人得以圣化。如同耶稣的救赎旅程一样,人由上帝创造并生活在自然中―上帝的精神中,在经过生活的历练,不断冲破生活的禁锢后,精神得到了升华,从而与“超灵”融为一体。他建议人应该倾听自己内心的崇高声音,因为他相信人是借助灵魂的直觉洞察力与自然的感应来接受神圣启示的,正如他所说:“庙宇之门日日夜夜向每一个人敞开着,真理的神谕从未终止,与此同时,一个严苛的卫兵却始终在守着它,他就是直觉。”他勉励人们应遵循心灵的道德法则,这样人才能走进上帝,才能“成为自己的上帝”。
二、上帝与人类同在
《圣经》上记载,从上帝创造人以后,他一直与人类同在并不断地指引着他们,那些虔诚的先知和圣人,无论在梦里,在劳作中,在旷野,在旅途中,都可以听到上帝的声音。后来上帝又派他的独生子耶稣基督降临以救赎人类,而耶稣在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之前的最后晚餐中,把他的“圣体”和“圣血”留给了人类,以此来证明他永远与人类同在。在耶稣升天后,上帝又派遣圣灵降临人世,而圣父,圣子和圣灵又是三位一体的神,所以上帝永远与人类同在。在爱默生的《论自然》中,自然是上帝的象征,自然不是纯粹的物质,而是充满着上帝的存在,自然界里的每一朵花、每一片叶子、每一缕光芒都蕴含着上帝的“超灵”,他认为,“超灵”实乃万物之灵,它维系万物,万物都含有它的成份并通过它紧密相连,所以人们应该融入自然、感知自然、崇尚自然并接受大自然的启迪,在自然里感受神的力量和上帝的存在,因此当一个人完全沉浸于自然世界,与自然成为一体时,自然对人能产生圣洁的道德影响。“站在空旷的土地上,我的头脑沐浴在清爽的空气里,思想被提升到那无限的空间,所有的卑鄙和自私都消失了。” 自然具有安慰,治愈和神化作用,可以帮助人远离邪恶,重新找回自己的本性,因为在自然界的背后,浸透着一种精神,而这种精神就是上帝的化身,所以他对自然怀有一种宗教虔诚的崇敬和仰慕,因此他提倡人们接触自然,回归自然,以获得人的最高的精神体验。“在森林中,我们又返回到理智和信仰。”“在那儿,我感到什么灾难也不会降临于我,没有什么羞耻,没有什么灾难是自然无法治愈的。”对爱默生来说,宇宙间存在着一种无所不容、无所不在、扬善抑恶的力量,“超灵”,它是万事万物的来源与组成部分,它无处不在、无所不能。
三、进入自然中“上帝的天国”所需的品德
《圣经》中马太福音有一段是这样记载的:“那时,有人带小孩子来见耶稣,要耶稣给他们按手祷告,门徒就责备那些人。耶稣说:让小孩子到我这里来,不要禁止他们,因为在天国的,正是这样的人。”爱默生在《论自然》中一再强调人只有具备单纯的品德,像小孩子一样,才能感知自然,与“超灵”相统一。由于小孩天真单纯的性格,他才能从自然中得到喜悦,而成年人的思想变得过于复杂,失去了纯真,无法真正感受到大自然中的美,大自然中精神力量的存在,无法与自然中的“超灵”相融合,因此无法获得自然的神启。“确切地说,很少有成年人看到过自然。大多说人甚至看不到太阳。至多他们只是十分肤浅地看了一下,太阳只照亮成年人的眼睛,却照进了孩子的眼睛和心灵。”“热爱自然的人是这样一种人:他的内心和外在仍在真正地相互调节,即使到了成年还有一颗童心。”爱默生认为上帝的天国就存在于自然中,但只有变得像小孩一般单纯,才能进入到自然中“上帝的天国”。他对《圣经》中耶稣与门徒的对话有了全新的阐释,他认为天国并非遥不可及、神秘莫测,任何人,只要他拥有纯真,完善的品德,就可以打开自然中天国的大门,因为纯真的品德就像开启上帝天国的钥匙。
在爱默生看来,人如果进入自然中的天国,就会得到自然的洗礼,找到自己的神性,与“超灵”融为一体,世间一切的苦难和艰难都无法压垮他,他彻底摆脱了世俗的羁绊,罪恶也会远离他。“一个人在森林里,无论他处在生命的那个阶段,他永远是个孩子,森林永远使人年轻。”他不断地强调品德完善的重要性,他相信:人的德性是能够得以培养和提升的。人人需要有德性,没有德性,就不会有定性;没有德性,就不会有对神圣价值的牵挂,就不会有平和的心态,就不会有形而上的追求,就不会有真正的信仰;只有拥有完善纯真的德性,人才能进入自然中上帝的天国,生命之灵才能不朽。
在《论自然》中,爱默生认为“超灵”降临在每个人身上,人是上帝的一部分,所以人是神圣的,他的思想是对《圣经》中人是神性和人性的统一,以及“上帝无所不在,处处都在”的更加密切、完美的进一步诠释,他对《圣经》中耶稣的话“人只有变成小孩才能进入天国”阐释是:人只有具备小孩单纯的品德,才能感知自然,才能得到自然的洗礼,与“超灵”相统一,最终进入自然中“上帝的天国”,找到自己的神性。他的这些观点是对加尔文教和唯一神教的一些宗教理论──上帝是遥不可及,神秘莫测威严的神──的彻底否定,而且爱默生的《论自然》对《圣经》的这种全新的解读,拉近了人与神的距离,增强了人们对上帝的信仰,为美国当时的宗教信仰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常耀信,《美国文学简史》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56-64。
[2]韩启群:“有形之象”征兆“无形之虚”—论爱默生的宗教观和象征,《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年第19卷第3期。
[3]刘宽红,“美国宗教世俗化运动探源:上帝在我心中—论爱默生神学思想对美国宗教世俗化运动的影响”,《国外文学》2008年第3期。
[4]隋刚,“爱默生的宗教意识和文学灵感”,《世界宗教文化》,2008。
[5]隋刚主编,《爱默生精选文本:精神性与创造性》,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7。
[6]孙学宜,译《爱默生演讲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7]赵慧珍,刘晓晖:“从基督的二性看爱默生的超验主义”,《世界宗教研究》,2000年第3期。
[8]《圣经》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中国基督教协会,上海,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