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莞香”传统的再造与困境
2015-05-08丁玲
丁玲
沉香,是沉香树在受到外部伤害,或遭遇本身病变等情况下分泌出的树脂和木纤维的混合物。这个看上去“其貌不扬”的“伤病后遗症”产物,却被誉为“香中阁老”和 “植物钻石”。苏东坡在他的《沉香山子子赋》中咏道:“既金坚而玉润,亦鹤骨而龙筋。”由于历史政治因素,沉香在近代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沉寂,而近十年由于日本香道文化的回流和市场经济的推动,国内又开始形成一个火热的沉香市场,其价格翻了几十倍,极品沉香一克万元也不足为奇。沉香正以一种新的身份和面貌,引发现代人的狂热,显示出物与物质文化在不同的社会和时空背景下的角色演变。
广东自古是沉香的产销大省,据传香港即是南粤香料的重要集散港,并因此得名。如今,广州的“华林国际C馆”是全国最大的沉香批发市场,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沉香商人来此进货。而毗邻广州的东莞,一直作为“世界工厂”和“中国性都”为人们熟知,历史上却是以“莞香”名扬四海。2009年,在东莞市政府的支持下,位于市中心地带的寮步镇开始启动“莞香”文化项目,试图重振“香市”之名,打造现代香都。东莞也期望借“莞香”之名将这座在人们心中如“文化沙漠”一般的移民城市改造成具有历史底蕴的“文化绿洲”。
笔者自2011年开始对“莞香”文化项目给予关注,尤其是重塑传统对城市发展的现实影响。基于实地考察和采访,本文以东莞为例,试图分析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文化建设及文化产业转型的可能性与局限性。
以“香”谋“市”
——以文化项目带动产业转型
产业转型是城市化进程的客观需要,也是时下许多中国城市面临的问题,东莞尤为典型。作为“世界工厂”,东莞在改革开放以后,一直依靠大量消耗资源换取经济增长。但是这种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在当前生产要素成本大幅上升,土地、资源、环境的承受能力接近极限的威胁下,已难以为继,产业转型迫在眉睫。与此同时,随着城市化向更加成熟化和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城市对文化建设有了更高的要求,东莞对“莞香”传统的重塑即是在文化产业转型和文化名城建设上的一次探索。
2007年,东莞提出经济社会双转型的发展方案,拉开了东莞产业转型升级的序幕,希望向世界证明东莞不仅能制造物质产品,还能生产精神文化产品。文化产品的出现需要多方面的积累,生搬硬套的文化创新经常打造出“文化怪胎”而贻笑大方,在传统文化中寻找可能的载体是比较稳妥的,于是对历史上闻名遐迩的“莞香”传统进行包装恰逢其时。
莞香是沉香品种之一,唐朝传入广东,宋朝普遍种植,因主要集中于东莞地区而得名。清初《广东新语》记载:“……当莞香盛时,岁售逾数万金……莞香之积阊门者,一夕而尽,故莞人多以香起家……” ,历史上“莞香”之盛,可见一斑。东莞寮步镇虽不以产香著称,却因依寒溪河而为商埠,在明代形成了莞香最大的集散地。那时外销的莞香多数先在寮步集中成市,再运到九龙的尖沙咀,通过专供运香的码头运往广州、苏杭和京师,甚至远销南洋和阿拉伯,故寮步又称“香市”。
东莞市政府特别强调要加强对莞香文化的整体挖掘和保护,使之形成具有东莞特色的文化产业。藉由市政府推动文化产业转型的契机,过去以电子信息产业和汽车销售产业为主要经济支柱的寮步,也开始以“香”谋“市”,寻找新的经济发展方向。一位市政府官员表示:“寮步是千年香市,将自己定位为‘现代香都’,我觉得不管是从历史,还是从寮步现在的经济发展实力来看,都已具备了这个条件”。这几年,地方政府不断推进“莞香”文化市场化和产业化操作,通过举办香博会,复原古代“香市”等举措,一方面塑造城市特色文化品牌,另一方面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欲将寮步打造成“中国沉香文化旅游小镇”。
值得注意的是,过去,对传统文化的开发多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模式,目的是以文化软实力带动经济发展。东莞模式有所不同,它的经济实力已经不需要靠文化项目来“雪中送炭”,却需要后者“锦上添花”。在文化产业转型的探索中,地方政府需要考虑经济前景和环境、社会、人文的协调可持续发展,而“莞香”文化项目正好可以满足多方面的需求:沉香树的种植可美化城市环境;影视城、沉香博物馆、香博会等文化事业有利于东莞的城市品位和城市形象的提升;而莞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广东省沉香协会等商业单位的积极参与则可引领沉香文化向市场化和产业化发展。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美化城市环境等诸多因素,被打包融入到地方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之中,基于此,东莞市领导认为,“莞香产业对拉动东莞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包装传统
——重金打造城市文化名片
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制造业中心之一,东莞的城市名片一直与文化绝缘。2010年,东莞正式启动“文化名城”战略,设立50亿“文化专项资金”,用以改造城市文化形象。次年出台了《东莞市建设文化名城规划纲要(2011—2020年)》,其中确立了以传承“莞香”文化为目标的发展计划。与此同时,寮步镇政府投入5个亿资金,正式启动“古代香市,现代香都”的莞香文化“八个一”工程,寮步可谓掷地千金以打造城市“香都”名片,“香市”传统也得到了不断地包装。
每年一度的“中国(东莞)国际沉香文化艺术博览会”是寮步打造文化名城的重头戏,香博会期间,除了各地沉香商家齐聚一堂,组织者还发起了多项沉香主题活动,比如“香王大赛”、“沉香文化产业发展研讨会”以及“全球精品沉香拍卖会”等,邀请了来自北京、台湾、香港等地的沉香名人、专家和企业家坐镇。“经济搭台,文化唱戏”,寮步镇政府以雄厚的经济实力,欲将寮步打造成南中国的沉香重镇。
位于“香市公园”对面的“影视城”,以富有明清风格的街巷、宗祠、码头、民居和商铺等表现出原生的岭南文化和乡土场景。古代香市市场则位于今天的“牙香街”之内,传说明清时期,寮步曾形成十三条专业街,其中一条便称“牙香街”,是当时莞香的集市所在地。据居民介绍,“牙香街”本来已经成了一片废旧的民居,前几年政府出资7000万,按照明清岭南建筑风格将其改造,并引进了40余间香铺进驻。这些文化设施的建设初步完成了寮步打造城市文化名片的计划。2014年,“寮步香市”与“莞香制作技巧”一同入选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文化建设与产业转型互为依托,文化旅游产业离不开文化设施的建设,产业转型带来的经济效益也是文化建设的动力。五年多来,随着东莞打造文化名城的进行,寮步也在利用当地传统文化资源,打造文化名镇。在寮步西郊,围绕着沉香文化品牌兴建的一系列公共建筑已经形成了一个面积庞大的开放式文化景区,一位司机高兴地向笔者介绍,“这里本来是一片荒山,才几年工夫就建成了这些景点。”寮步的城市文化面貌,从物质层面上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从精神层面上,当地居民是否能接受和融入呢?
文化能否唱好戏?
利用传统文化来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必须对传统文化发展成新型城市文化及其长远持续发展的可能性有所把握。东莞模式体现出来的是沿海一带的经济富庶城市,在产业转型和城市文化建设上的探索与尝试,其局限性也值得反思。
首先,在城市文化建设上,文化供给与文化需求不吻合。香市公园和一系列建筑群的地理位置位于城郊,无公交直达,直接影响了市民的参与度。虽然已举办了五届香博会,但其在当地居民中的知名度还不高。公共汽车司机不知道影视城在哪,交警不知道正在举办香博会,五星级酒店的大堂经理不知道有沉香博物馆。2013年的香博会在影视城举办,当时不少居民站在路边兜售政府发给本地居民的免费入场券,自己却不进去参观。普通人大多觉得“香博会”跟自己没什么关系,沉香又贵又没用,更不会去购买。一位出租车司机得知我来参加香博会打趣的说:“你还特地赶来看香博会啊,我是本地人都不去看,跟我没什么关系,做生意要紧。”香博会闭幕之后,这些花重金打造的“香市遗产”随即变得“门庭冷落”。一方面是政府和商人借着文化建设的势头打得火热,另一方面,普通民众却是一副局外人的围观心态,与实际生活相去甚远的文化建设,显得有些不接地气。
牙香街平时也人流稀少,入口一家咖啡店店员告诉笔者,“这里就是政府花钱建出来的景点,不过一年到头也没什么人”。可见规划者忽视了文化建设与民众的互动效果。整个香博会,是专家、商人、地方精英的展示舞台,政府机构、行业协会、知识分子的互动形成了复杂的多维关系,但在这个关系里,缺少了群众的身影。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历史上真正的“香市”,过去的牙香街,地摊摆满了沉香木,论斤称,老百姓用沉香树做房梁和门,用沉香煮水喝治病,用沉香粉疗伤,莞香真真切切的存在于岭南人的生活之中。如今经过文化包装的“莞香”,却被束之高阁,莞香文化被定位为一种高端消费文化,“高端”、“精品”、“名家”等字眼让普通人望而生却。“寮步香市”虽然赢得了荣誉,却没有赢得民心,当地方政府笼统地谈论“城市”,谈论文化建设时,却忽略这是谁的城市,为谁而建设。普通市民组成的社会主体在城市文化建设的论述中被隐藏了。因而我们必须思考,如何能把以政府为主导的文化建设转为以社群为主体的文化实践?
从文化搭台到文化唱戏,文化的身份转变体现了时代和社会的进步,但要把这台大戏唱出水平,且长盛不衰并非易事。打造“现代香都”的文化实践既顺应了中央政府提倡文化强国的发展精神,也符合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需要,但需要注意的是,城市文化不仅需要主导者和规划者,更需要参与者,在寮步的例子中,我们已经看到政府、行业协会和市场承担了自己的角色,但仅有这三者是不够的,作为一个完整的社会空间,城市文化需要得到群众的认同和参与,机械的依靠行政命令和市场规划,让民众被动地接受城市文化面貌的改变并非长久之计。东莞寮步的文化建设并不是空架子,从香市公园的规划,沉香博物馆的展览,到影视城的建筑,牙香街的恢复以及多种书籍的出版,当地政府和沉香协会花了很多精力和心思。舞台搭好了,东莞所面临的问题是如何能让这场戏吸引观众来观赏,如何改变这种填鸭式的文化建设而使其成为真正融入生活的文化?
其次,在产业转型上,沉香产业的发展前景令人担忧。一位行业协会的负责人告诉笔者,沉香这个行业还很不稳定,“华林国际C馆”每年都有几十家香铺关门大吉。而对一个要进行文化产业转型的城市来说,如何让文化品牌真正成为文化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是迫切要解决的问题。“通过让文化融入产业,以文化带动旅游,以旅游助推产业,打造沉香品牌集中展示和交易馆,树立沉香文化与产业完美融合的典范,提升行业竞争力与品牌价值”,这是广东省沉香协会的壮志豪言。但实际情况并不如此乐观。第一,沉香文化要传承,需要人才和技能认证,目前技能培训和正式认证方面还不够完善,这个产业能够提供的工作岗位也有限。第二,由于感官差异和对于香味评定的抽象,香品的好坏、真假判断有一定的任意性。莞香在历史上享有盛名,而今天莞香的价值被赋予了过多的历史文化和地方风味,这是宣传的需要,但从长远来看,若没有真正的好香,以莞香文化为核心的文化产业难以持续发展。时下,莞香在名气上和质量上都不敌越南沉香和海南沉香,莞香及其相关产品的内销市场太小,外销又不具竞争力,莞香产业如何能带动持续的经济发展还存在许多难点。第三,目前的香博会更像是一项公益活动,博物馆免费开放,影视城里的摊位也是免费租借给参展商,官方统计的参观旅游人数多达几十万,但这其中有多少人是自己掏腰包购票参观,还未可知,文化旅游产业目前尚未带来可持续的经济创收。
漫步在寮步香市影视城,古老的城楼、高挂的红灯笼、悠扬的古筝琴音、飘渺四散的香气,古代香市似乎得到重生。然而香博会闭幕后,展位撤去,影视城成为了一座空城,沉香产业的前景是否也会像这座古城一样,只是昙花一现的虚假繁荣?
2014年9月,广东省沉香协会与寮步镇政府正式签署了《中国东莞国际沉香文化艺术博览会十年战略合作协议》,意味着从2014年至2023年香博会将由寮步镇政府主办转为由广东省沉香协会主办,政府转为支持单位,进一步加深市场化运作和社会参与。这亦是令人担忧的转折,香博会的完全市场化运作可能会给莞香产业带来新的活力,但也暗含着经济风险和监管的缺乏,广东省沉香协会刚刚成立不久,能否为行业立下规范还有待观察。在这次香博会上,通过举办拍卖会,广东省沉香协会试图给沉香定价,成为行业风向标。但拍卖会上一件市场价10万元左右的沉香斋戒牌被拍卖到300万,不禁令人咋舌,也降低了行业协会的威信度。除此之外,沉香行业内假货充斥,各种炒作层出不穷,使得沉香价格年年攀高,反映了新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结构下,人们追求快,不追求稳的心态。这些都影响着沉香产业的发展命运。
在当代市场经济社会,作为城市生活的一部分,城市文化需要探索如何在原有的文化脉络中注入新的活力,从传统中汲取养分又结合现代语境,以政府的语言说出民众的兴趣,进而吸引后者的参与,对地方政府来说,将是一个持续的挑战。香之为物,它的社会生命和文化生命的延续,单靠经济搭台,是无法惠泽作为整体的城市空间的。地方政府、行业协会、商人、社群、专家等等,不同的主体拥有各自的资本,经济资本、商业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汇聚在东莞寮步的复杂的主体如何配合,才能为东莞的产业转型引领一条光明大道? 东莞又能否抓住机会,来一个华丽的转身,从文化沙漠转变为文化绿洲?
(作者单位: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