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初、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衔接初探

2015-05-08吴浩鸿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5年7期
关键词:教学衔接信息技术农村

吴浩鸿

摘要:该文通过对农村初、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衔接现状的分析,从教材、教学、学习和实践的角度对其进行初步探索及改进,为实现初中到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衔接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农村;信息技术;教学衔接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07-0196-03

Abstract: The paper tried to analyse the present situation about interlinks junior middle school and senior middle schools IT course, and elementary research and solve it from an teaching material,teaching,studying and practice.

Key words:Rural;IT;Interlink

1 背景

随着课改的不断推进和深入,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日益受到重视,笔者作为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一线教师,于去年到一所农村中学支教,深感“知己知彼、资源互补、互融共长”是初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衔接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了对初高中教材的衔接问题有一个基本的认识,首先对比一下初高中教材的基本知识内容结构。

从表1中我们不难看出,初中共分为10个知识模块(包括综合实践活动模块),而高中部分则分为5个知识模块(1个必修与4个选修,不包括实践活动模块,相关内容分在放在各个小知识模块中),初高中的主要模块内容具有明显的重复性,初中教材里的所有模块内容都会在高中教材里出现,这也正是以零起点作为编写依据所造成的初高中教材的衔接问题。

2 农村初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的现状分析

1)目前存在的是区域发展不平衡,城镇与农村发展不平衡,主要是设备与资源还有学校教学管理体制规范程度的发展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城镇早在十年前就配了电脑室与多媒体教室,而农村学校近年有了农远工程才配了一间多媒体教室和一间小规模的电脑室,部分初中学生家里没有电脑,接触电脑只有上机课。当步入高中阶段学习很吃力。

2)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有不同,有的教师以教材为主线,按部就班进行教学,导致学习水平的下降。初中部分,重在培养学生的文本阅读能力,操作技能与实际应用能力。每课以“任务”为引导,以“活动主题”为主线,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借助信息工具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体验信息技术的功能和应用。高中部分,信息技术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与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格观和责任感。教师苦于教学资源的溃泛,教师备好一节课,要采取各种方法获取得教学资源,而不能从正常的渠道获得资源,只能照本宣科以传统教学来讲授知识,课堂枯燥无味。还有的教师喜欢“一刀切”,按整齐划一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忽略了同一年龄阶段不同学生认知的差异性,导致一部分学生“喂不饱”,另一部分学生“消化不良”。目前信息技术学科迫切需要教学资源。

3)学生知识水平的起点不同,由于种种原因,学生第一次接受信息技术教育的年龄不同,所以,他们的水平也不相同,所以在每一个学习阶段,都会产生零起点和非零起点的学生,这样就给正常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影响。而我国现行的初、高信息技术教材考虑到学科自身特点、地域差异和城乡条件,采取了零起点、螺旋式上升的知识体系,由此带来的现象是初中、高中信息技术教材中知识重叠的现象十分突出,如果日常教学中处理不当,很容易造成重复教学,甚至导致部分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3 对农村初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的衔接过程进行调查研究

1)从新课程下初高中信息技术在教材、教学,思维方式的“高台阶”的产生原因入手分析高一学生信息技术学习困难的客观因素。通过一学年的初高中教学,发现初高中信息技术都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突出学生自主学习,而初中教材侧重学生实践操作,教学以练带学,学会自主学习;高中教侧侧重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教学以学带练,学会自主学生和实践创新能力。高中教学进入一个“高台阶”。比例,上初中七年级的WORD制作电子板报,通过两个班不同教学,效果有些差别。一班以教材为主,通过WORD文档排版讲析和图文并茂分析并评价,要求学生制作一张电子板报,活动过程大部分学生大量时间忙于收集素材,忽略对版面设计、整体设计,基本以涂鸭式完成任务。另一班以校本教材“梅花”为主,也通过WORD文档排版讲析和图文并茂分析与评介,要求学生制作一张电子报板,活动过程大部分学生就能以制作板报过程来合理分配的制作,做出作品新颖贴切主题,个别作品在县比赛中获奖。高一年级文本信息加工表达,也能过两个班不同教学,效果明显差别。同一制作板报任务,一个班教师不指导,让学生自由去完成。存在大量作品为漫画书式。另一班要求通过对课本的自学,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团结合作,活动过程中学生分工得当有美工,排版,编辑,校对等工作,以报刊作品展现,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并有部分作品被校文学部采纳。同一个教材活动,通过合理的教学,利用身边的教学资源,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动手能力,提高对信息技术的学习热情,巩固教师在学生中地位。

2)用问卷调查了解初高中学生信息技术学习的情况和问题,比较高中信息技术学优生和普通学生在学习习惯、方法、策略上的差异,并以此为依据,用信息加工理论研究初高中阶段学生学习特点。通过问卷调查和学生交友访谈过程中,对不同程度学生进行了解,并把分成几个能力等级。根据初中学生喜动特点,让学生自由结合成互助小组并由老师指定一个小组长,把大量活动放到课余时间,让学生在活动学到知识。而大部分高中学生喜静,把几个能力等级合理分配形成不同的学习小组,学生在学习小组缩小差距,因高中学习紧,主要把课堂搞活跃放松,以优等生带动后进生,一起合作分工完成任务,对他们要进行不同程度的评价,鼓励后进生更上一层。消除学生厌学情绪。并时不时将他们作品进行班级评价。以学生求知态度去学习,让不同程度学生都有收获。

3)通过开展同课异构课堂,对学生以教育心理学为指导,去调查分析学生个性心理特征、自我效能感、动机等,了解诊断高一信息技术学习困难的主观、非智力因素。通过开展各校之间的同课异构课堂,发现一级达标校学生自学能力很强,教师只要做好引导者,教学任务都能圆满完成,而二级达标校学生在自主能力上有存在差异,程度好的学生在学习过程基本理会学习内容,程度差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跟进度吃力现象,在三级达标校学生基本不做自学,依赖很强,教师讲到哪就学到哪,自主学习能力很差。于是根据不同学校生源,教学就不能千篇一律,对生源差学生以活动为主带动他学习更佳,因这些学生动手能力很强。对于中等学生以“优带差”形式进行辅导,放慢教学进度,完成教学任务。对于好的学生以“小老师”形式进行评课,对知识进一步提升。教师以小班主任的责任感去跟学生交流,让学生减少与老师同学差距同筹并进。

4 初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有效衔接相应的对策

4.1探讨教材,从“教教材”到“用教材”

建议初高中的教材编写者在编写教材时应注意衔接性,减少“差距”,减少重复性;在教材无法改变的情况下,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研究如何减少“差距”、分解教学难点,积极灵活地运用教材。根据信息技术特点,充分挖掘身边的教材和开发校本乡土教材,让学生有的放矢,学以致用,使学生感受学习成就感,培养学生从“学知识”到“用知识”,从而培养自主学习。可利用课堂内外,布置新颖任务,让学生充分时间去查找答案,求答案的求知过程,努力开发第二课堂。

4.2探讨学生,从“感性认知”到“理性认知”

通过问卷调查、个别学生访谈、簇志学研究等方法,了解学生个性心理特征、自我效能感、学习动机、归因方式在高中信息技术学习困难中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探索应对的方法、措施、策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根据学生的年龄的特点,培养积极的学科情感和学习兴趣。以便在初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构建一座桥梁,帮助学生在整个中学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实现自然过渡和顺利的衔接,达到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和综合素质的目的。针对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要因人而异,对后进生,要找其闪光点,与之交友,创设条件让其发挥,从中在生活学习不断引导,使其对学科厌恶感转为兴趣。对优等生,布置新任务,创设条件,团结协作,对任务阶段性完成给予鼓励和引导,让其喜欢学转为喜欢用。

4.3探讨教学,从“任务驱动法”到“三自教学”

在新课程的指导下,进行初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衔实践活动,让高中老师去尝试初中教学、初中老师去尝试高一信息技术教学,并相互交流经验,取长补短,共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有初高中的完全中学,可以考虑从初二到高一教学大循环。在初中教学中常用的“任务驱动法”,挖掘与教学环节中学生喜欢任务,让其发挥,以小组形式,团结协作完成任务,并对其活动过程给予评价。到高中教学中可采用“任务驱动法”和“三自教学”相结合,要布置大任务,根据教学安排小任务,小组合作,可以“小老师”带同学一起学习的课堂,培养学生自学、自律、自强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李艺.信息技术课程:设计与建设[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张剑平.信息技术教育:概观与展望[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技术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4]王吉庆.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5]李艺,李冬梅.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继承与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6] 张义兵.信息技术教师素养:结构与形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7] 黄甫全,王嘉毅.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8] 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9]苗逢春.信息技术教育评价:理念与实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0]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教学衔接信息技术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课程标准下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的分析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