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衰败小村稻草人比村民多
2015-05-08
本报特约记者 卢昊
在日本,占国土面积大部分的传统村镇正因人口老龄化和农业生产功能的丧失而日益封闭、衰败。在日本四国的“稻草人村”,村民人数尚不如田间地头的稻草人多。如何让“稻草人村”这样处于灭绝边缘的村镇存活下来,不仅是日本等“城市化后期”国家的重要课题,也是老龄化、城市化快速发展中的新兴国家需要思考的问题。
像被遗弃的鬼城
日本的“稻草人村”位于四国岛德岛县的东祖谷山区,村镇的名字叫名倾村,这里最为繁荣时曾有上千居民,但随着人口老龄化以及年轻人陆续搬迁到大城市,现在仅有30多个村民,而且全部是60岁以上老人。在寂静的村庄里难以见到一人,却处处可见稻草人。它们有的立在田埂间,有的坐在空荡荡的房屋里,有的倚在无人的农产品摊位前,有的站在学校和操场上,还有的站在公路边或公交站牌边,它们“有男有女”,还有的抱着“婴儿”,有的在耕作,有的在叫卖,有的在观望,有的在小憩,就像正在生活着的居民一样,但却像雕塑一样无声。
“稻草人村”的稻草人由该村66岁的绫野月见老人一手编造,她已经是这个村庄里最年轻的居民之一,13年前从大阪搬回故乡,来照顾85岁高龄的父亲。绫野老人制作稻草人的初衷,本是为防止田地里的种子被鸟类偷吃,后来这成为她在闲暇时间的爱好。截至目前,她已经制作超过350个稻草人,野外经受风吹日晒的稻草人“寿命”一般为3年,现在还剩余大约150个,是村里实际居民数的5倍左右。现在村里每去世或搬走一位村民,她就制作一个稻草人,让它们作为村镇逐渐没落的见证。“稻草人村”犹如世外桃源,有外国媒体前来采访称它是“宁静之村”,而有的则称它过于安静,稻草人让人毛骨悚然,“像一座被遗弃的鬼城”。
“稻草人村”处于山区深处,种地基本没有收成,一些老居民凭借传统的木工手艺维持生计。2014年7月NHK的摄制组专程前往“稻草人村”采访时,1个半小时里仅见到1位村民,仅有3辆轻型卡车从路边经过。这里唯一的小学已经于2011年底关闭,从这里到大医院开车最少要一个半小时,这意味着村里犯急重病的老人们根本来不及被送往医院。各种情况显示“稻草人村”已经基本丧失了生存能力。不过因为稻草人,近一两年该村获得了媒体曝光与知名度,成为德岛县的一个旅游景点。美国《赫芬顿邮报》记者采访这里后称:“如果不是有猎奇色彩的稻草人,这个村庄恐怕已经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了。”
千余个村庄消失
根据日本社会学家的估算,在日本,类似“稻草人村”的村庄还有很多,仅20年时间已经有千余个村庄消失。而一些较大的村镇,也因过度老龄化而人口锐减,例如日本中部群马县山区的南牧村,被称为“日本老龄化第一村”,60岁以上人口比重超过57%,其中女性老龄人口超过60%。作为一个面积较大的行政村,该村118平方公里的范围内仅居住2200人,总人口少于其最繁盛时候的1/6。南牧村以天然洁净,人迹少至的自然山水闻名,交通完全依靠山路,一旦积雪则难以通行,环境封闭。
而在东北地区的福岛县,金山村与大沼村几乎是南牧村的翻版,其老龄化比率约55%,也是地广人稀,交通不便,人口不断萎缩。
关于大量村镇走向衰败的现象,日本社会学家大野晃于20世纪90年代初最先提出“极限自治体”概念,指65岁人口比重超过50%的村、町和市等行政单位。而55岁人口比重超过50%的行政单位则被称为“准极限自治体”。随着老龄化与农业的荒废,这些村镇最终将走向生与死的“极限”,从“极限自治体”走向“超极限自治体”乃至“消亡自治体”。根据日本总务省2013年的调查,日本有超过1万个村镇正处于“极限自治体”状态,其中有2000多个随时可能消亡。2014年的“增田报告”指出,截止到2040年日本近半数的自治体将有“消亡可能性”,这些村镇大多数分布在山区、离岛、北方冰雪地区等偏僻地带。而另一方面,城市里也出现了若干“极限市区”。如北海道夕张市2006年时老龄化比例上升到41%,成为日本城市中老龄化比例最高的。以美军基地著名的神奈川横须贺市因老龄化和产业搬迁,在2013年成为日本人口减少最多的行政单位。
挽救“极限村落”
像“稻草人村”这样的“极限村落”日益增加,既是老龄化的结果,也和日本政府政策有直接关系。以前,公共投资与政策优惠过度关注大城市,而人口3万以下、被排除在投资、施政重点以外的地方自治体则占据日本总面积的70%。1999年,日本政府启动“平成大合并”,村镇的行政部门、医疗和福利机构被大量移至大城市或“地方据点都市”,一些地方铁路线被撤废,这导致大量农村地区“空洞化”与“边缘化”,地区资金无法回流到村镇。
如何在老龄化背景下挽救“极限村落”已成为日本社会焦点话题之一。2011年,作家黑野伸一所著的小说《极限群落株式会社》出版,小说讲述了仅剩数十人的小镇濒临消亡,居民们自救的故事,引发社会关注。一些日本评论家指出:“这些村落不能仅仅成为历史的博物馆,它们应当作为城市化政策负面效果的样本,供人们吸取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