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维格列汀与那格列奈单药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比较

2015-05-08黄妙玲黄莹邹佳霖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36期
关键词:维格列汀胰岛

黄妙玲 黄莹 邹佳霖

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维格列汀与那格列奈单药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比较

黄妙玲 黄莹 邹佳霖

目的 研究并探讨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维格列汀与那格列奈单药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80例2型糖尿病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40例。观察组使用维格列汀单药治疗,对照组使用那格列奈单药治疗。两组均进行为期12周的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以及低血糖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值均明显下降(P<0.05);两组下降幅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患者的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指数(HOMA-β)明显更高, 低血糖事件发生率明显更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那格列奈相比, 维格列汀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具有更加显著的优势, 其能够有效改善胰岛β细胞的分泌功能, 还能有效降低低血糖事件的发生率, 可被推广应用于临床。

初诊2型糖尿病;维格列汀;那格列奈;胰岛β细胞;低血糖事件

目前, 国内外较少有报道对比研究维格列汀和那格列奈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本次研究特选取本院2013年5月~2014年2月初诊的80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对其分别使用维格列汀、那格列奈进行治疗, 通过对治疗的疗效进行对比, 以探讨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维格列汀与那格列奈单药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 为初诊2型糖尿病的用药选择提供参考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5月~2014年2月初诊的

80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被确诊为2型糖尿病, 未服用过降糖药物, 排除妊娠期及哺乳期患者、1型糖尿病患者以及特殊类型糖尿病患者、急性感染患者、肝肾功能严重不全患者。所有患者均同意在研究过程中保持治疗前的饮食及运动习惯, 对研究方法有所了解, 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40例。对照组中男21例, 女19例, 年龄51~79岁, 平均年龄(65.7±12.3)岁, 病程1~11年, 平均病程(5.8±2.2)年;观察组中男20例,女20例, 年龄52~78岁, 平均年龄(66.1±11.6)岁, 病程1~10年, 平均病程(5.7±2.3)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以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使用那格列奈进行治疗.120 mg/次.3次/d。观察组患者使用维格列汀进行治疗, 50 mg/次.2次/d。

1.3 观察指标 两组均进行为期12周的治疗。在治疗前后对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进行监测, 并对低血糖事件发生情况进行观察。

采用点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对患者的胰岛素水平进行检测, 计算HOMA-β指数。HOMA-β=(胰岛素水平×空腹血糖值)/22.5×100%。正常人的HOMA-β值为100%。HOMA-β指数越高, 说明胰岛β细胞的分泌功能越好[1]。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情况对比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值均明显下降(P<0.05), 两组下降幅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情况对比( x±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情况对比( x±s)

注:与治疗前相比,a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bP>0.05

组别例数时间空腹血糖(mmol/L)餐后2 h血糖(mmol/L)对照组40治疗前11.21±2.1918.10±3.07治疗后 7.01±1.45a.1.12±1.41a观察组40治疗前11.12±2.1218.17±3.52治疗后 6.98±1.31ab.11.07±1.23ab

2.2 两组患者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改善情况对比 与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患者的HOMA-β指数明显更高(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改善情况对比(±s, %)

表2 两组患者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改善情况对比(±s, %)

注:与对照组相比,aP<0.05

组别例数HOMA-β对照组4069.17±5.02观察组40 87.30±5.43a

2.3 两组患者低血糖事件发生情况对比 对照组8例患者发生低血糖事件, 低血糖事件发生率为20%;观察组只有1例患者发生低血糖事件, 低血糖事件发生率为2.5%。与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患者的低血糖事件发生率明显更低(P<0.05)。

3 讨论

2型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类疾病, 主要是由于机体对胰岛素的抵抗力增高、胰岛功能出现障碍而引发的血糖代谢紊乱[2]。患者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 容易引发严重的心血管疾病, 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在临床上, 治疗糖尿病的主要方法为血糖控制, 即服用降糖药物。传统的降糖药包括二甲双胍、格列奈类药物(如那格列奈)等, 能够在短时间内对血糖进行有效的控制。然而这些药物都无法延缓糖尿病患者β细胞功能衰减的进程, 对血糖的长效控制效果不佳。对患者进行强化降糖治疗, 能够对血糖进行有效的控制, 但在血糖控制的过程中, 患者发生低血糖事件的风险较高, 容易引发严重心血管疾病, 进而引发死亡[3]。因此,寻求一种兼具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糖尿病治疗药物,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胰岛β细胞功能衰减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病理特征,胰岛β细胞功能出现衰减, 会导致患者机体中胰岛素的分泌减少。那格列奈是一种胰岛素促泌剂, 能够与胰岛β细胞的三磷酸腺苷(ATP)受体进行结合, 关闭钾离子通道, 阻断钾离子内流, 使细胞去极化, 同时开放钙离子通道, 使钙离子内流, 从而有效刺激胰岛分泌胰岛素。那格列奈在血液中能够进行快速的结合和分解, 起效较快, 半衰期短, 在用餐后的作用效果尤为显著。

维格列汀是一种新型的口服降糖药, 能够对二肽基肽酶进行高度选择性、可逆性的抑制, 提高内源性C肽的含量,有效调节胰岛β细胞的分泌, 从而有效控制血糖;同时, 维格列汀能够在低血糖的状态下对胰高血糖素的分泌进行抑制, 从而有效缓解低血糖, 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国外有研究表明, 维格列汀能够对胰岛β细胞的增殖起到促进作用, 有效抑制胰岛β细胞的凋亡。本次研究中, 维格列汀组患者的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改善情况更佳(P<0.05), 证实了该研究。

综上所述, 与那格列奈相比, 维格列汀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具有更加显著的优势, 其能够有效改善胰岛β细胞的分泌功能, 还能有效降低低血糖事件的发生率, 可被推广应用于临床。

[1] 王坚, 陈晔.维格列汀在2型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1.27(10):873-876.

10.14163/j.cnki.11-5547/r.2015.36.102

2015-07-28]

518100 深圳市龙岗中心医院

武红梅

猜你喜欢

维格列汀胰岛
临床胰岛制备研究进展
西格列汀对应用大剂量胰岛素效果欠佳的2型糖尿病的疗效分析
寻找戴明王子
西格列汀联合格列美脲治疗2型糖尿病的效果分析
肥胖2型糖尿病采用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的临床价值探析
维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肥胖型2型糖尿病160例疗效探讨
1型糖尿病小鼠胰岛微血管内皮细胞超微结构受损
给他人一个解释的机会
非编码RNA在胰岛发育和胰岛功能中的作用
胰岛移植的分子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