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怂一代

2015-05-07曾园

南都周刊 2015年8期
关键词:年轻人

曾园

概念图片。鸣谢:袁泽强    摄影_卢慧明

怂,那个软弱无能的“song”,已经被互联网干掉了。现在,怂,被新世界解构,赋予了另一个意义:上为从下为心,从心,也就是“follow your heart”。

这个新意义,更符合其“怂,惊也”的本性。当年轻人“跟从自己内心”、“随心所欲”的时候,恰恰是上了年纪的人觉得年轻人开始“怂”的时候。不参加高考、大学退学、毕业后不寻找高薪工作、间隔年旅游……总之一切挑战上一代价值观,抛弃传统成长路径。在现行社会中特立独行的行为被看作都是“怂”。更为自由的“怂一代”可视作社会进步的表现,它建立在社会多元化、家庭的开放性等基础之上。

无论是毅然离开画廊自我寻找市场生存策略的年轻画家胡诚,还是辍学、辞工周游列国的杨帆、张海律,抑或把木工当作一种生活方式的陈志远,他们的“怂”,不是与人对立,不是说“你要我干啥我偏不干,你不让我干我偏干”,而是“我想做些什么”。

一切要从顽皮的贾斯丁·比伯说起。这个1994年出生的世界级名人有一天展示了他的新文身,这是一个汉字:“怂”。据他解释,这个字的意思就是“follow your heart.”这句响亮的“follow your heart”据说是乔布斯经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

中国人笑了。

很多人觉得“怂”这个字配不上那么高雅的英文短语,更多的时候它应该出现在骂人的方言里。互联网的传播,让它成为全国通用的贬义词。不过,浙江师范大学张磊副教授说,“‘怂’本义是惊惧,这在东汉时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就有解释:‘怂,惊也。’此外,还有鼓动、劝说的意思。”“怂的含义以及用法也就到此为止了,与形容人慵懒愚蠢、软弱无能的song没有关系。”

那个软弱无能的song(上尸下从)以前其实是常用字,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这个字在互联网世界里被无声地和谐掉了。于是“怂”字被叫出来加班加点,承担自己并不胜任的意义。

然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来认领这个字。

当年轻人“跟从自己内心”、“随心所欲”的时候,恰恰是上了年纪的人觉得年轻人开始“怂”的时候。不参加高考、大学退学、毕业后不寻找高薪工作、间隔年旅游……总之一切不符合上一代价值观的事情,在他们看来都是“怂”。上一代人“看不惯”下一代是很正常的事情,但“看不惯”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才最重要:看不惯“喇叭裤”,剪掉。三十年后,有人仍看不惯学生有些标新立异的衣服,所以,请务必穿上有中国特色的校服……

年轻人选择了沉默,没人知道他们在想什么。(如果治不好“看不惯”这种病,就放弃好了)从“火星文”到“细思恐极”等浓缩成语,他们设置了与“外人”交流的门槛。如果“外人”试图学习这些词汇,他们会加速词语更迭。有很多人数年如一日使用“要火的节奏啊”这类构词法冒充新人并入侵他们的领地,他们便火速发明出生命只有一天的词,比如说:DUANG!这个词的保鲜期真的只有一天,来源地是B站。这样频繁发明,能量来自哪里?年轻人最不缺的就是活力。

一天的赏味期限真的不短了,新社交软件里“阅后即焚”这个功能受到欢迎不是偶然的。一个月之后,仍用这个词的人会觉察到年轻人脸上含义不明的笑。

以前是贵族在语言里划清势力范围,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里说:“社会名流的语言采取的是三年一换的轮种制。”今天,年轻人的领地每天更换。

这里有一个悖论:年轻人的想法外人不知道,但所有人追捧的新词都是年轻人发明出来的。在老词、半老的词、新词的使用人群阶梯分布上,年龄早已经被清楚划分出来了。外人觉得年轻人“怂”,其实是年轻人早已经有了自己的空间。

东方人终究含蓄,年轻人的反击在美国更明显。

耶鲁大学300年校庆时请来了昔日被开除的学生、“甲骨文”公司总裁艾里森,他在典礼上挖空心思为厌学辩护:“世界第一富比尔·盖茨,中途从哈佛退学;世界第二富保尔·艾伦,根本就没上过大学;世界第四富,就是我艾里森,被耶鲁大学开除;世界第八富戴尔,只读过一年大学;微软总裁斯蒂夫·鲍尔默在财富榜上大概排在十名开外,他与比尔·盖茨是同学,为什么成就差一些呢?因为他是读了一年研究生后才恋恋不舍地退学的……”

有理有据,令人信服—年轻人曾将这八个字浓缩为“李菊福”(“理据服”的谐音)。

“怂人”就是这个样子:不再是努力、奋斗、勇气,而是某种桀骜不驯、不合常理的戏剧性。

90后创业者余佳文火了。他说,公司明年要拿1亿元利润分给员工。90后的高调,让人印象深刻。

90后少年Niko,控诉优酷抄袭,一篇《少年不可欺》写得有理有据。90后的理智冷静,让人印象深刻。

90后少年杨帆,13岁辍学,周游列国寻找与自己同一天出生的人,90后的不按常规,让人印象深刻。

“怂”不只是90后的特例,还有85后们。

85后青年画家胡诚,拒绝画廊多出作品盈利的生产方式,以自己的方式创造艺术。

85后青年旅行者张海律,深度走访60国,在路上就是在上班,抓紧时间啃世界。

……

他们不一定是成功者,却是最听从自己内心的人。

想清晰定义85后、90后这个群体,是危险的。学者杨早说,“对于80后来说,代际定位是有效的,因为他们的父辈都相对统一,而80后是第一代反抗体制的。但从90后、00后、10后,代际定位都变得基本无效了。”

批评家王晓渔认为,“90后比较多元,很难命名。以前的人高度相似。现在年轻人的差异性非常大,有时候一代人反而像两代人。这些20多岁的年轻人还看不到结果,但他们身上存在的活力是没有问题的。”

与80后比,他们反而不批评社会了。他们为何沉默?为何不愿意和年纪大的人交谈?最急迫地想了解年轻人想法的马化腾困惑了:某些产品明明“很好”,但年轻人就是不用。“即使你什么错都没有,但就错在你太老了,一定得换了。你用常理很难和他解释,不是人越多越好吗?但年轻人就是要个性。这种思想,和常理的商业想法不一样,这可能就是以后年轻人的思维。”

广东美术馆馆长罗一平想了解下一代人的想法以便为几年后到来的画风做准备。三年前他率领队伍与广东的年轻艺术家进行接触。“这其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罗一平说,“年轻人觉得离我们很远,觉得广东美术馆高高在上跟他没关系。我们也觉得离他们很远。”

举办展览的前几天,矛盾仍然存在。有年轻的艺术家在墙上刷一些标语,其中还有粗口,尽管“广东美术馆是一朵开在保守的土壤里的前卫的花”,馆方还是决定派人涂掉这些标语。艺术家用摄像机记录整个过程,馆方也没有停止。

“我们尊重艺术家自身的创作,只是告诉他们进入一个政府的美术馆展览要遵循哪些东西,同时也告诉他们要学会和政府美术馆合作。”罗馆长说。

也许,“了解年轻人的想法”本身是有问题的?因为根本不存在一个固定的“年轻人想法”,只有无数个“年轻人想法”的集合。

采访中,最悲观的是台湾一个受学生欢迎的教授。他是美国名校博士,熟练掌握多种外语,私下里却说:“讲金庸已经不能吸引他们了。”他现在的办法是讲日本漫画,好在他日本文化娴熟,能用日本动漫引出日本文化,再用理论进行解释。但如果接下来学生们有什么更新的兴趣,他担心自己跟不上了。

年轻人曾经相信过老师推荐的《安娜·卡列尼娜》,但后来的高尔基就……为何不再给上一代更多机会?现在资源实在太丰富了。有些年轻人发现,与上一代人打交道的最有效方式就是唯唯诺诺,划开自己的手机。

他们并不与人对立,“如果说他们随心所欲,他们不是说‘你要我干啥我偏不干,你不让我干我偏干’,而是‘我想做些什么’。”杨早说。

“怂人”并非天外来客,他们的特立独行、我行我素受惠于他们的父母。王晓渔认为,“他们的自主性比较强。他们的随性所欲其实是因为他们父母这一代不太像以前的父母有太多指令性的东西。这些六零后的父母,在八十年代接受过思想启蒙。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维度。”

如果没有合适的条件,他们同样也是保守的。杨早认为,“上一代首先要给他们宽容、开放的形象,尽量呈现多元的意见。有些褊狭、封闭观点的由来,是在家庭和父母身上。”

一位来自加州伯克利的人类学家朋友在中国考察,让她最吃惊的是:“创新思维教育,这是全世界都没有的尝试,太奇怪了!”经过长时间沟通,我才了解到,中国以外的教育工作者,多半认为创新思维是不可以教的。这也就是说,有一种想法认为,按照计划经济也可以调控灵感的生产。所以,年轻人的“随心所欲”能被看作是一种可以利用的资源。这种资源能够带来创业上的成功。

也就是说,目前的和平只是暂时的。

王晓渔觉得年轻人的成就目前还看不清楚,这是因为我们给的空间还太小,而不是他们努力不够。整个社会空间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分层化,“阶层在慢慢固化。”

另一方面,年轻人对自己的“随心所欲”也未必有足够信心。杨早举例说,一位大四的女生,学广告专业的。她的毕业作品一开始想写旗袍什么的,还向他请教论文写法。但明显这些东西是老师给她的,不是她自己心里涌出来的。最开始交流的时候,杨早发现她有些观念并不新,“她觉得同性恋是反自然的。”

后来她自己想了一个点子,想采访30位曾流产的女性,拍她们的不露脸的裸照,办一个展览。“她拿文案来问我,我觉得这个想法很好。但是帮她改了一下文案,因为那里面提到‘说出自己的伤痛’,我说你这个不全面,对有些女性来说,这是一种自觉或理性的选择,不一定都充满伤痛。”

她后来征集到了21位志愿者,正在进行全国性的采访与拍摄。展览能不能办尚不得知,不过这件事本身很有意义。那些不同的叙述也在改变她的想法,因为有很多的差异促使她思考。

王晓渔说:“每一代人在二十到二十五岁的时候,最好出现一个没有秩序性的、没有等级制的空间。这样的话,他的能力相对而言能够完全展现出来。”七零后遇到一个新的空间,八零后碰上互联网诞生,但目前的年轻人是否有这样的空间可以投入,王晓渔觉得有些难以想象。

林丹在自传《直到世界尽头》中写过,初出茅庐的他做错了事,不知如何应对。他能想到的最诚恳的方法,就是像樱木花道那样,用整整一天时间擦洗球馆。这种道歉,一定让团队在崭新球馆里感受到一种交流的新方式。

罗一平馆长最后授权让那些与年轻人沟通良好的策展人牵头联系年轻人,按照他们的理解,按不同的主题进行分类,最终展览如期举行。

林丹给出了空间,罗一平给出了空间,新的世界也许就是这样创造出来的。

猜你喜欢

年轻人
年轻人的“保温杯”
冬日去禅寺祈求姻缘的年轻人
为什么年轻人一团建就想离职?
当代年轻人不能领会之痛
山里来了个年轻人
当代年轻人有多惜命
当代年轻人的焦虑日常
这届年轻人,克花
你猜不到一个做饭的年轻人在想什么
年轻人如何理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