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
2015-05-07司咏梅程利霞王和顺
司咏梅 程利霞 王和顺
能源、化工、冶金等资源型产业作为内蒙古的支柱产业,对全区经济增长贡献突出,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其主导地位仍不可替代。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资源型产业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新的问题和瓶颈,资源型产业的转型升级已刻不容缓,需要牢牢把握新常态所蕴含的新机遇,以做“大、长、虚、聚、融、加”为主攻方向,大力推进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平稳增长。
一、做“大”产业规模
尽管目前煤化工、电解铝、多晶硅等资源型行业产能过剩严重,对产业规模扩张形成了压力,但规模直接决定了产业在全国的分工地位,只有在全国市场占到一定份额,才能拥有话语权,在做大的基础上将产业做强。扩大产业规模主要有两条路径:一是通过打造低成本优势扩大规模。放大霍林河煤电铝一体化经营模式,积极争取国家在我区开展电力体制改革试验示范,使我区的低电价优势能够在有色、钢铁等高耗能行业中得到充分发挥,通过低成本扩大规模提升产业竞争力。二是通过差异化竞争扩大规模,结合内蒙古优势和国家产业调整方向,创造内蒙古在打造全国低成本原材料生产基地、推进节能减排等方面的独有优势,积极争取国家优先在内蒙古布局大型资源型产业项目,在产业政策方面给予内蒙古更多的支持,通过差异化竞争扩大产业规模。
二、做“长”产业链条
延长产业链条是实现资源转化增值的根本途径。内蒙古资源转化增值效益低,其突出表现是产业层次低、链条短、精深加工不足,需要通过纵向延伸、横向配套和耦合拓展做长产业链条,形成产业集群,具体来说,要坚持三个基本方向:一是要向下游延伸。以产品终端化、产业高端化为目标,以精深加工为主攻方向,加大投入力度,做长产业链条。二是向新材料方向延伸,抓紧制定和实施内蒙古制造2025战略,突出产品“新型化”,推进资源型产品向高端新材料方向升级,冶金行业重点发展高性能铝合金、高品质特殊钢等先进结构材料,立足基础化工原材料优势,积极发展精细化工和化工新材料。三是向资源综合利用方向延伸。坚持绿色循环的发展理念,以生产方式的“新型化”为突破口,将资源吃干榨尽,向资源综合利用要效益。
三、做“虚”产业形态
虚拟经济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是企业融资、产权重组、资源和要素整合的有效途径,虚拟经济发展滞后是我区资源转化增值效率低的重要因素之一,推进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需要不断做虚产业形态,发挥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放大作用,通过“虚实”结合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其中一个重要的方向是大力推进资源型产业资本化。一是推进企业上市融资。加大对资源型企业的上市培育力度,引导企业开展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信用担保、金融租赁等金融创新业务,为资源开发提供多渠道资金支持。二是加快建立资源型产品交易平台。在认真总结成立包头稀土交易所运行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建立煤炭、PVC、电解铝等大宗商品现货交易平台,形成内蒙古价格指数,增强话语权。三是建立健全产权交易体系,推动关于资源型企业的股权交易以及资源勘探与开采权交易的平台建设,加快资源资本化进程。四是积极引导各类资本发起、参与、组建与资源开发相关的投融资平台,打造“功能齐全、分工明确、主业突出、运营规范”的投融资平台体系。
四、集中集“聚”优化布局
我区资源型产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布局散乱与低水平同质化竞争并存,产业集聚和协同效应较差,亟待创新体制机制,着力建设一批资源型产业集聚区,优化空间布局,实现集中集聚发展,共同提升产业竞争力。目前,可以从三个层面推进:第一,构建跨省区的产业集聚区。发挥我区毗邻八省的区位优势,加强与相邻省区协作,合作共建集聚区,如“乌、大、张”地区,“锡、赤、通、朝、锦”地区,通过集聚区共建为资源型产业合作发展搭建平台。第二,加强相邻盟市之间资源型产业整合,共建产业集聚区。要树立合作共赢和协同发展的理念,推进跨盟市资源整合、功能互补、人才互动、经验交流,鼓励相邻区域的开发区在协调中整合,例如,加快 “小三角”地区各开发区整合,打造氯碱化工集聚区;推进包头青山装备制造产业园区、鄂尔多斯装备制造园区协作发展,打造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区;加强包头钢铁深加工园区与乌拉特前旗黑柳沟工业园区上下游配套能力,打造钢铁工业集聚区,等等。第三,大力推进相同盟市不同旗县之间的集聚区共建。创新旗县区GDP核算和税收分成制度,进一步打破行政区划,消除企业兼并重组和集聚区共建的制度障碍,理顺利益分配关系,引导发展基础好、规模大、区域带动能力强的国家级和自治区级开发区整合周边园区(包括相邻物流园区),或以“飞地园区”形式进行跨区域整合。
五、推进“融”合发展
加快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产业与城镇融合,是实现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一是两化融合。大力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要重点围绕落实《中国制造2025》,组织实施智能制造等重大工程,以推广普及智能工厂为切入点,在钢铁、煤化工、有色、建材等行业推广普及智能工厂或数字化车间,推动核心软硬件、网络设备、智能装备等核心技术与产品的深度应用和产业化发展,打造开放有序、富有竞争力的智能制造生态系统,力争在关键环节取得实质性突破,具有优势的行业在两化融合方面走进全国前列。
二是两业融合。加快推进前端加工制造业与后端生产性服务业融合互动发展,实现经济结构由产品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由制造化向服务化、数字化、现代化的生产体系转型。要顺应产业发展演进的规律,一方面,推动“主辅分离”,提高制造业对高端服务的需求,引导生产制造企业通过管理创新和业务流程再造、剥离服务部门,以产业链整合配套服务企业,推进服务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另一方面,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搭建商贸、物流、会展、金融、信息服务、研发设计等服务平台,提高服务业与制造业相互协同、配套服务水平,形成产业共生、资源共享的互动发展格局。
三是产城融合。按照“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产业功能和城镇功能融为一体”的总体思路,建立“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一体”发展模式,推进产业发展与新型城镇化相互融合,通过产业发展,打造 “规划合理、功能完善、融合紧密、宜居宜业、集约发展”的产业新城和特色小城镇,通过新型城镇化,为产业发展提供支撑。
六、做好“加”法
一是“加”技术。适应当前国内外科技创新交叉集成、跨界融合、集群突破的新趋势,加快构建面向制造业重大共性需求的产业创新体系。组织实施资源型产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充分利用现有科技资源,采取政府与社会合作、政产学研用产业创新战略联盟等新机制,形成一批创新中心,以联合攻关的方式突破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的工程化、产业化瓶颈。同时,要积极打造富有活力的创业创新生态系统,完善人才、资本、开发区、税收等政策环境,培育低门槛、广覆盖、有活力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生态系统。积极发展市场化与专业化结合、线上与线下互动、孵化与投资衔接的各类创客空间,积极发展众创、众包、众筹等综合服务平台,营造创业创新环境。
二是“加”互联网。在资源型产业领域加快实施“互联网+”先进制造行动计划,培育基于互联网的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首先要加速培育工业互联网新产品,开展面向资源型产业的工业云、工业大数据、物联网创新应用试点,培育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定制、众包设计、云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推动形成基于消费需求动态感知的研发、制造、服务新方式。其次,要进一步加强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体系建设,研究制订工业互联网整体网络架构方案,超前部署面向智能制造单元、智能工厂的低延时、高可靠、广覆盖的工业互联网。搭建连接多地、多方参与、安全可靠的工业互联网试验网络,为工业互联网领域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应用创新提供验证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