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个全覆盖 幸福全覆盖
2015-05-07高旭天
2014年初,我区启动实施了“十个全覆盖”民生工程。一年过后,记者来到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深切感受到了“十个全覆盖”给这里的农牧民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村里变美 家也变新
初到大新地村,这里的景象令人眼前一亮:新铺就的水泥街道,红顶白墙的院落,开阔的健身广场,干净的厕所、畜棚……库伦图镇大新地村是四子王旗“十个全覆盖”示范村之一,按照“村容村貌整洁美观,院落整齐有序、功能齐全”的要求,旗里对示范村实施了高标准的村容整治,并为示范村优先建成水、电、广播电视、硬化路面、标准卫生室、文化室、便民超市等配套设施。
对农牧民来说,“十个全覆盖”带来的各种实惠中,最重大、最切身的,莫过于安居。
村民贺大爷老两口以前住的是间小土坯房,逢雨就漏,房顶还塌过。2014年,贺大爷得到政府补贴,新盖了40多平方米的砖瓦房。这一年,大新地村有406户村民像贺大爷一样搬进了新居。
“不漏了,下雨不怕了。”贺大娘坐在炕桌旁一脸满足地说道,“热乎乎生着炉子,挺好,享福了!”
在同为示范村的东八号乡东八号村,52岁的村民李兰纪的新家,称得上示范村里的“示范房”:100多平方米的精装修房,装潢、家具几乎与城里人家无异。
记者问:“您老住着这么好的房子,可以算是村里的富裕户了吧?”李兰纪憨厚地一笑:“我富倒是不富,是政策好,这时候盖房实惠!”
除了提供各种项目补贴,旗里还通过自治区的金融扶贫工程,为项目村农牧民提供了贴息贷款,2014年共发放2.14亿元。
“当时正赶上种地,大家手头都缺钱,有这些贷款挺解急的。”村民李忠说。
政府投一些,群众筹一些,银行贷一些,高标准的补贴和多渠道的筹资,使项目村的人居环境从村到家、从里到外都焕然一新。“十个全覆盖”就是“幸福全覆盖”,说到底,是要让农牧民群众的日子越来越舒坦。
干部辛苦 群众支持
——“没有农业转型,就难以实现产业转型;没有农民和农村转型,就难以实现社会结构转型。结合‘三农’工作实际,我们将不断赋予‘十个全覆盖’新的内涵,使之成为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幸福品牌。”在“十个全覆盖”工程推进实施中,全区上下形成共识。
“十个全覆盖”各项工程的实施,都离不开群众的支持与配合。四子王旗政府为项目村每户村民发放了一张“明白卡”,卡片上重建房屋、盖羊棚、建凉房、修院墙等各个项目,政府补贴资金和群众自筹额度明细清楚, 一目了然。为了使工程落到实处,旗里实行了领导干部包片制度——旗主要领导包乡镇,旗直部门包嘎查村,而114名从各苏木乡镇选派的干部,则组成多个工作组,直接入村入户,为群众答疑释惑、排忧解难。
“村里每户的情况不一样,各有各的难处。只要多辛苦,细心了解和解决他们的难处,大家就能配合我们的工作。”担任过工作组组长的库伦图镇党委副书记段卓君深有感触,“有的人想留着钱供孩子上学或者给老人看病,不愿出钱盖房,为让他们没有顾虑,我们就帮助够条件享受政策的村民办低保、医保,或者申请助学金,让他们放心盖房。”
干部的工作做得到不到位,老百姓最有发言权。村民们说:“我们这个段书记,这阵子可是忙坏了,没有他,这个村子的‘全覆盖’搞不到这样好!”
在工程实施的日子里,乡镇干部们切实从老百姓的角度出发,为他们算明白经济账、长远帐,帮他们解决工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十个全覆盖”成为践行群众路线的大练兵,让干部和群众的心贴得更近了。
乡风文明 日子富裕
家家住房舒适了,村里干净整洁了,村民对精神文明的要求也提高了,文明新风建设随之兴起。“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干净人家”“好媳妇”“敬老孝星”“身边好人”等评选活动,在各个嘎查村开展起来。“十个全覆盖”是“暖心工程”,也是“文明工程”。
农村牧区人居环境的不断改善,归根到底,要以农牧民持续的增产增收为基础。四子王旗把“十个全覆盖”与扶贫攻坚相结合,着力打造马铃薯、肉羊两大特色产业。在提供危房改造补贴的同时,旗政府也为农牧民新建马铃薯储藏窖、肉羊舍饲棚圈等提供相应的补贴。同时,旗里为项目村配套建设膜下滴灌12000余亩、养殖小区2处,通过搞好综合配套发挥工程最大效益。
“十个全覆盖”这一民生工程,不但使农村牧区的面貌焕然一新,更为农村牧区未来的发展积蓄了更加坚实的后劲。大新地村由于地下水充足,收成稳定,村里尚有部分青壮年留下务农,他们更愿意立足村里实现自己的致富梦想。我们相信,随着全区农村牧区面貌的日新月异,随着扶贫攻坚的持续深入,各地回乡创业的农牧民会越来越多,他们在家乡的路也会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