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添加剂被妖魔化之后
2015-05-06罗燕
罗燕
“本产品不含任何食品添加剂”,在很多食品的外包装上,能看到这样的声明。近年来,随着“三聚氰胺奶粉”、“苏丹红”、“吊白块”等非法添加造成的食品安全事件爆发后,很多人“谈添加剂色变”,不少食品生产商也急切地与食品添加剂撇开关系。
提倡天然食品固然有理,但食品添加剂真的“罪不可赦”吗?人们在享受现代食品工业带来的便捷的同时,是否对食品添加剂形成了理性的认识?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14)将于今年5月24日起实施,用以代替现行的食品添加剂标准(GB2760—2011)。4月22日,在由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组织的一场“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的活动上,食品添加剂再次引发讨论。“没有食品添加剂就没有现代食品工业。”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工商大学校长孙宝国在活动中强调。
“零添加剂”真相
《民生周刊》记者在北京多家超市走访发现,标示“无添加剂”、“无防腐剂”等字样的包装食品非常多。不少调味品标明不含防腐剂、色素等,如米醋标示“本品不添加冰醋酸及任何防腐剂”。一些面条、面粉标示“100%不添加任何添加剂”。不少饮料称不添加糖、色素、防腐剂。
多家超市的导购告诉《民生周刊》记者,很多消费者都会看食品的配料表,标着“无添加剂”的食品往往更好卖。
“标示无添加剂其实是误导消费者。”在今麦郎日清食品有限公司制面品保总监米军锋看来,这种标示有点像说“此地无银三百两”。
他以面条为例,“其实干面条的含水量非常低,才2点多或3点多,而且是高盐品,在生产中会经过高温烘烤,所以在工艺上没有必要添加一些食品添加剂,添加了反而会增加成本。”
米军锋告诉《民生周刊》记者,今麦郎的面条也没有添加剂,但是并没有在包装上刻意标示,“没有这个必要。”
根据《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食品包装上必须标明配料,包括食品添加剂。而对于部分食品生产企业来说,强调“无添加剂”其实是在迎合消费者对天然食品的追求。在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范志红看来,这些声明只是一种商业宣传的手段。它利用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的不了解,让人们误解只有这个品牌不含某种添加剂,其他品牌就含有,往往有不正当竞争之嫌。
同时,范志红认为,过分地排斥添加剂,也需要付出其他方面的代价。比如,一些产品号称不加防腐剂,但是却做得特别咸,或者特别甜,这是为了用盐或糖来防腐。“超市里的果脯蜜饯、酱油咸菜,如果没有糖和盐这两种‘天然防腐剂’的帮助,就会很快被细菌和霉菌毁掉。”
而盐(氯化钠)就是一种人们已经用惯了的防腐化学物质,它的毒性水平比常用的“山梨酸钾”这种防腐剂要高,而日常用量却远比山梨酸钾大。吃盐过量会造成血压升高、皮肤浮肿、肾脏负担加重、经前不适加剧、胃癌风险上升等多种危害,但人们往往并不在乎,只是因为盐是一个自己已经习惯了的食品配料。其实,一种化學成分的危险性,只与它本身的毒性与你和它的接触剂量、接触频次有关系,与它是否被你熟悉没有任何关系。比如盐促进胃癌,比如酒精是医学界公认的促癌物质,而人们对它们的接触又特别频繁,所以实际危险要比人们不熟悉的食品防腐剂更大。
“食品添加剂不该加的时候乱加不行,该加的时候不加也不行。毕竟食品安全最要紧,微生物时时刻刻都准备和我们争夺食品中的营养物质,空气中的氧气也在随时准备让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氧化变质。”
消费者恐慌心理难消
“我不想吃那些我都念不出名字的东西。”35岁的张琳告诉《民生周刊》记者,每次看到配料表中一大串陌生的名字,她都有些担心。
三聚氰胺、苏丹红、吊白块这些违法添加物被很多人当成了食品添加剂,让人心生恐惧。“橡皮泥麦乐鸡”、“皮鞋酸奶”、“鞋底面包”等被爆出后都炒得沸沸扬扬,明胶、偶氮甲酰胺等食品添加剂已经成了消费者的眼中钉。
2014年,偶氮甲酰胺让面粉行业掀起一场风波,很多大企业躺着中枪。“在普通消费者的心目当中,对食品添加剂的恐惧心理还没有完全消除。”孙宝国说。
他认为,食品添加剂从发展的角度来看,从全球的范围来看,在现在的食品安全工业当中,它是不可或缺的,在一些传统的食品当中也是有的。但是,中国现在处于食品产业快速发展的阶段,关于食品添加剂的恐慌就暴露了出来。
对于食品添加剂,孙宝国曾多次强调:食品添加剂在法律法规标准允许范围内使用是安全可靠的,也是很有必要的。三聚氰胺、苏丹红、吊白块这些都是违法添加物,不是食品添加剂,不能让它们抹黑食品添加剂,食品添加剂也不应该继续替它们背黑锅。
“食品添加剂在我国已经被妖魔化了,一些人谈‘添’色变,主要原因是错把非法添加物当成了食品添加剂。”孙宝国说。
而对于消费者来说,担心的问题不只是非法添加物的危险,添加剂的过量使用也让很多人不放心吃“有添加”的食品。
食品添加剂的滥用在食品生产中普遍存在,尤其是在一些较小的食品企业、小作坊或者食品摊贩上,为了追求更好的口感,过量使用一些添加剂。比如一些面包生产商,为了让面包更有嚼劲,超量使用面粉增筋剂(偶氮甲酰胺)。
在采访中,《民生周刊》记者发现,一些添加剂生产商则向食品生产企业推荐复配的添加剂,作为“秘方”, 只说明功效,具体成分不予标示。
“食品添加剂,只要是批准使用的,在规定的使用范围之内,规定的最大使用量或者最大残留量这个范围内使用,它对食品是安全的。问题就在于我们有相当多的小企业,或者说小微企业,有的甚至都到不了企业,顶多是摊点,个别的从业人员因为个人素质的问题,受文化水平的限制,对食品添加剂的认识还不到位。甚至有的根本就不知道我国还有一个GB 2760(《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就会给食品安全带来隐患。”孙宝国表示。
添加剂产业待健康发展
人们对食品添加剂的恐惧,也影响了食品添加剂产业的发展。
孙宝国指出,中国的食品添加剂产业与食品产业发展对食品添加剂的要求,还不太适应。“我们的添加剂的品种数量还不够多,还要适当地增加。当然,有些品种也会被淘汰,尤其是最近几年国际上新增加了一些品种,國内把它纳入到GB 2760里面还需要时间。”
他强调,这个发展的过程当中,需要大家共同来创造一个相对比较宽松的舆论环境,使有关部门,包括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及卫计委有关制定食品添加剂标准的部门,能够在宽松的舆论环境当中,更科学更理性地根据食品产业发展的需要,根据食品添加剂产业发展的需要来进行风险评估,来审定我国需要增加的一些品种。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陈君石在今年的食品添加剂博览会上发现,中国的食品添加剂发展水平不能说比国际水平要高很多,但是一点也不差。尽管中国整个食品行业的产值最近几年增长幅度连年下滑,但食品添加剂例外,它的增长速度还在不断上升,每年的增长速度超过整个食品行业。
“中国的食品添加剂产业不仅是对中国,也是对世界整个食品产业,包括所有的消费者做了一个贡献。这个贡献就是大大地降低了食品添加剂的成本跟销售价格。”孙宝国说,“在食品添加剂这个领域,中国生产出来的一个产品要想在国际市场上站得住脚,它的成本至少要在现在售价的20%以下。”
据孙宝国了解,中国的食品添加剂有相当多的品种是供应国外的,并且有些是垄断国际市场的。但客观上,中国食品添加剂的企业还是参差不齐,既有国际上数一数二的龙头企业,也有很多小企业。即便是国际上数一数二的企业,因为食品添加剂只是一个原料,跟食品企业比,有的企业也算很小,这是食品添加剂这个行业本身的一种特殊现象。
我国对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实行双重管理,从事食品添加剂生产的企业必须获得生产许可证,生产食品添加剂的品种也要得到许可。
“我国对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的管理,应该说还是比较严格的。”孙宝国说。他认为,现在非常紧迫的一个问题是,要教育食品生产者怎么合理合法地使用食品添加剂,严厉打击滥用食品添加剂违法犯罪的行为,这对维护食品安全非常重要。
陈君石表示,“食品添加剂行业很有生命力,所以,不管食品添加剂多么被妖魔化,这个行业将继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