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衬托与烘托的异同

2015-05-06陈瑜

中学生天地·高中学习版 2015年4期
关键词:罗敷天台山衬托

陈瑜

【什么是衬托】

衬托是我国古典诗词中一种常见的艺术手法,即为了突出和强化主要事物,通过描写其他一些次要事物来进行陪衬或对照,从而达到主体特色突出、形象鲜明的效果。

衬托一般分为两大类:正衬和反衬。正衬是用相类似的事物作为陪衬以突出主要事物,反衬则是用与主要事物相反或相对的事物作为陪衬以突出主要事物。

比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两句: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很明显运用了正衬手法。欲写天姥山之高峻,先写天台山“一万八千丈”,但这般高峻的天台山,在天姥山面前只能“对此欲倒东南倾”,足见天姥山已经超越了众多高峰,高耸入云了。

再如2013年高考语文山东卷考查的《山寺夜起》(清·江湜):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反衬手法。诗的首联、颔联描写了羁旅途中山寺前所见的夜景,夜景朦胧缥缈、淡雅清丽,颈联一“惜”字,表达了诗人对山中夜景的喜爱。只是当时作者遭遇离乱,漂泊他乡,心情孤独愁苦,眼前美好的事物反而引发了他孤身一人的愁绪。“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以乐景衬哀情的重重一笔,给诗人孤苦凄凉的身世增添了一份沉郁苍凉之感。

【什么是烘托】

烘托本是国画技法中的一个术语,指的是用水墨或淡彩在物象的外廓层层着墨,使物象明显突出的一种方法,即通常所说的“烘云托月”。诗画相通,人们通常把那种着意从侧面描写,营造氛围,以求突出所写之物的方法,称为烘托。

比如唐代诗僧皎然的《寻陆鸿渐不遇》一诗: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烘托手法来描写陆鸿渐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全诗对陆鸿渐是个怎样的人未著一字,而是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描写,以及邻居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从侧面表现出他的高洁不俗、潇洒疏放。

【衬托与烘托的异同】

衬托与烘托最大的共同点,是二者都是通过对次要事物的描写,来突出主要事物及其特色。

比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通过写天台山的高峻衬托出天姥山更加高耸入云;《寻陆鸿渐不遇》中,通过对居所环境的描述和邻居对其行踪的叙述来突出陆鸿渐的闲适高雅、超尘脱俗。二者都通过对次要事物的描写,把主要事物的特点表现出来了。

正是由于衬托和烘托具有的这个共同点,导致大家常常无法很好地分辨这两种手法。其实它们之间有一个最明显的区别,那就是衬托既描写主要事物,也描写起到衬托作用的次要事物;而烘托却着意避开对主要事物的正面描写,只描写次要事物,从侧面勾勒、渲染来突出主要事物。

比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也直接描写了天姥山之高:“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同时又用天台山的高来正面衬托天姥山的高。

再比如汉乐府民歌《陌上桑》中写罗敷的片段:“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欲写罗敷美貌,却不直接描写,而是通过写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见到罗敷时的神态动作,从侧面生动地烘托了罗敷之美。

【练一练】

《姜斋诗话》中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请结合下面这首词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望江南(其二)

李 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参考答案】

词中写道:一切悲恨由梦起。梦中重现昔日南唐春季游上苑的乐景,国主国母、王子皇孙、王公大臣、妃嫔宫女乘着豪华气派的辇车,骏马骑行连成一条龙形。花好月圆,正值春风拂面,何等惬意自在。词人不正面写当前处境,而是以繁华生活的梦境来反衬。梦境越是繁华热闹,越能反衬出梦醒后悲哀的浓重;对旧时繁华越是眷念,就越能反衬亡国后的凄凉。帝王之梦是乐景,亡国之状却为哀境,以乐景写哀情,倍增词人国破家亡抱恨终生的悲愤之情,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猜你喜欢

罗敷天台山衬托
略谈罗敷之美——《陌上桑》罗敷形象浅析
天台山晨读(组诗)
天台山诗页(组诗)
天台山
衬托与烘托在诗词中的运用
雨中寻访天台山
写作的艺术表现手法:衬托
陌上桑
桑劫
老妪都解未必解——浅谈《观刈麦》中的几组对比、衬托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