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具书不是工具书

2015-05-06

中学生天地·高中学习版 2015年4期
关键词:百科全书工具书词典

“在面对书籍的时候,我们往往更愿意去探究那些声名显赫、个性突出的作者的经历和心灵,而忽略像词典和百科全书的编纂者那样的无名英雄。”

字典、词典、百科全书,这一类的东西,我们通常叫作工具书,也就是说,它们是帮助我们克服阅读障碍的工具,如果没有遇到障碍,我们就想不起它们,就可以完全不理睬它们。它们只是辅助性的工具,用不着的时候就不用,难道这有什么不对吗?难道工具也会有感情,觉得使用者都很实用主义,觉得自己常常遭受冷落?

其实工具书并不仅仅是工具,它们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书,一点也不张扬地包含着丰富的能量。你如果把它们看得很低、很简单,它们所散发出来的能量也就很少,你能够从中得到的也就很少。如果你把一部词典仅仅当作一本发音指南和释义手册,你当然也就不能认识到词典里含有在语言的生长、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富有启发性的历史知识;如果你使用百科全书就是为了查证一些简单的事实,无疑大大降低了它的效用。

这种特殊类型的书,可查,也可读。一般人会觉得读词典、读百科全书是不可思议的事,那多半是因为没有体会到其中的乐趣和益处。曾经见过一篇题为《百科全书之恋》的文章,那个作者就乐此不疲地翻阅工具书。文章说,百科全书或百科全书式的辞书最大的特色是包罗万象,具体而微地将诸多知识系统浓缩在一起,让你“一翻解万难,俯仰终宇宙”。它们是附有千万把钥匙的宝库,让你从一个个钥匙孔窥见天下,随时可以得其门而入,寻宝而回。“我觉得人太容易被日常的琐事所厌烦,被已知的经验所囿限,正需要百科全书这类的钥匙,时时为我们开启求知之欲、快乐之门。”

如果没有特殊的需要或个人的特别爱好,这种类型的书不必从头读到尾,单是你感兴趣的部分,就够丰富的了。假设你对音乐感兴趣,翻看的是大英百科全书,那么贝多芬就有六十多页,莫扎特七十多页,巴赫父子一百多页,读一个条目跟读一本小册子差不多。

不过毕竟喜欢“读”词典和百科全书的人是少数,大多数人还是“用”它们。但怎么用,由于认识不同,也就存在很大差别。你在用的时候是不是就只把它们当作工具呢?如果只当作工具,会因此而忽略、错失什么吗?忽略、错失的,是不是基本的、重要的东西?

词典和百科全书追求反映基本的事实和知识,追求真实、准确、客观、公正,所以显得面目漠然,看不出喜怒哀乐,看不到鲜明的个性和特征。很多人据此认为这样的书是单调乏味的“死”书,是没有和人的“活”气相连的书。实际情形却是,这些特殊类型的书的编纂者,以牺牲和藏匿自己个性和特征的方式隐身于书中,为的是使书更好地为你所用。

有一位翻译家慢慢领悟到了这一点。他说:“在我看来,词典是名副其实的活词典。当我翻查词典,我并不是在翻查一本工具书,而是就一个疑难或初步想法向一位专家请教。译者的疑难或初步想法经过与各位专家的讨论,得到专家明确或较可靠的回答之后,便获得一种客观性,译者再在这个客观性的基础上,权衡、掂量,最后作出决定。”

这位翻译家看到了词典当中有人,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发现。因为这个发现使得词典的使用者和词典之间建立起了亲切的关系,像人和人之间一样的亲切关系。

“当专家回答不明确和不可靠甚至有错误的时候,译者便加入讨论,并邀请另一个或多个专家小组(借助另外的词典),伸张意见,反复磋商,作出修改:这也是译者不照搬词典的时候。即使译者不照搬,事实上也已吸取了专家们很多有益的初步意见和想法。”

和词典、百科全书建立起亲切的关系,在一个很重要的意义上是理解那些隐身其中的编纂者,他们保持沉默,他们的原则和美德是奉献而不声张,他们是被选中的文明的维护者、文化的承传人。

“如果我有什么值得张扬的自以为是,那就是,我对各种词典尤其是英汉词典的编纂者,常怀感恩之情。偶然翻至版权页、前言,尤其是编纂者名单,我总会不自觉地看下去,读下去。有时我想,当我的目光徘徊在这些名字中间的时候,尤其是当我的目光被一个个在编纂过程中病逝的、用长方形框框框住的、像墓碑一样的名字所吸引的时候,我心中响起什么样的声音?它包含着什么样的讯息?我想,是感恩。”

(节选自张新颖《读书这么好的事》,有删改)

【练一练】

(1) 关于工具书的作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工具书可以帮助我们扫除阅读过程中的所有障碍,查证读者所需要的事实。

B. 工具书内容丰富,既可以满足查阅的需要,也可以使人体会到阅读的乐趣。

C. 工具书可以提升人的人生境界,拓宽视野,开启求知之欲、快乐之门。

D. 工具书中洋溢着浓郁的人文情怀,读者可以体会到编纂者奉献而不声张的美德。

(2)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工具书不是工具书”,并不是说工具书不再是工具,而是说除了工具属性,它还包含其他更为丰富的内容。

B. 一般来说,工具书没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以真实、准确、客观、公正作为自己的追求,但有时不同的编纂者对同一问题也会有不同的观点。

C. 翻译家在查阅工具书时,心中有“我”,不盲目相信工具书,同时向专家、权威请教。

D. 工具书的编纂者隐身其中,奉献而不声张,他们是文明的维护者、文化的传承人。对他们,我们应心存感恩。

(3) 作者认为,工具书是一本“活”书。请根据文章内容,简述作者的理由。

【参考答案】

(1) A (“扫除阅读过程中的所有障碍”这一说法是无中生有)

(2) C (原文将参照其他工具书——“借助另外的词典”比喻成“向专家、权威请教”,而不是真的去向专家、权威请教)

(3) ①编纂者以牺牲和藏匿自己个性和特征的方式隐身于书中,他们有奉献,有担当;②不同的工具书对同一问题有时会意见相左,表达编纂者的个人观点。

猜你喜欢

百科全书工具书词典
米沃什词典
诗词工具书二种
诗词工具书二种
评《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
词典例证翻译标准探索
百科全书
好风凭借力伴我泛书海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使用工具书的指导
特殊的“百科全书”
百科全书
网络时代工具书阅览室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