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与结果
2015-05-06盛旭峰
盛旭峰
【作文题】
进入高三,有同学说:“今天的我,是为了明天有个更好的自己。”
泰戈尔说:“天空没有留下翅膀的痕迹,但我已经飞过。”
综合上述材料,结合你的所思所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注意: ①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② 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③ 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④ 不得抄袭、套作。
【模拟得分: 46分】
综观全文,作者想要表达的主旨是“不要刻意去创造别人眼中的痕迹,而应重视过程的体验”。文章直接以“痕迹”为标题,难以反映主旨,建议重拟标题,以体现作者重视的是“过程的体验”。
名句开篇,有一定可读性。后几句围绕如何“明志致远”展开论述,先说要“学会淡然”,后说不要“一味淡然”,语意矛盾。应开门见山,明确表达出“不要刻意去创造别人眼中的痕迹,而应重视过程的体验”的观点。
屈原的例子太常见了,缺乏新意,可以删去。
陆澄和陶渊明的例子用得不错:一是陆澄的例子本身比较新颖,很少有同学引用;二是表述较为简练,用自己的语言进行了组织;三是陆澄和陶渊明的例子形成鲜明对比,较好地表明了“不要刻意去创造痕迹,而应享受过程”的主旨。
痕 迹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可知“明志”前必先学会淡然,静如秋水;“致远”也需有波澜不惊、无尘而明朗的心。然而为什么呢?明志而致远岂非依靠于他人才能成就事业。如果一味淡然,又怎么能体会到其中志趣,获得满足?当然不是。
屈原人生大好的境界,皆在于不去刻意创造别人眼中的痕迹,而笃志修身,钻研自己天地中的学问。若获得他人赞赏,则视为惊喜。
南北朝一学者陆澄,为了读书而“读书”。他能将《易经》背得滚瓜烂熟,却不能明白其中一点意思。他也想要像文人墨客般出口成章,示于天下,但眼界过低,不能通过读书使自己优秀。“好读书,不求甚解”的陶渊明却“每有会意,则欣然忘食”,读书让他真正有了提升,也使他独特。他并不在意得失,却获得了流芳百世的资格。
泰戈尔说:“天空没有留下翅膀的痕迹,但我已经飞过。”不介意是否留下痕迹,因为付出的努力不一定要别人看到,知道飞过的滋味,获得了自我的提高也许才是真的财富。
大学者钱钟书先生,一次帮助一个名为吴庚舜的青年修改关于《长恨歌》的论文,钱先生热心帮助,把文章每个段落都细细作了修改。文章刊登后,青年十分过意不过,一定要钱钟书署上名。几次推辞不下,钱先生署上笔名“郑辛禹”。原来,百家姓中“郑”在“吴”后,天干中“辛”在“庚”后,古代圣贤“禹”在“舜”后,三个“后”,尽显大学者不计名利、热心助人的风范。
“今天的我,是为了明天有个更好的自己。”奋斗中的汗水也许会蜕变为最终的泪水,或甜或咸,无论结果的成败,我们都必须为其负责。既然选择了前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左思的《三都赋》是千古名篇,但左思却是个也许让人见了一眼就不快的丑八怪,甚至他父亲也斥其愚蠢。他创作《三都赋》时遭受了众人耻笑,才子陆机扬言左思的书只能被他拿来盖酒坛子。我们看不见左思的艰辛,看不见他飞过的或许有些笨拙的身影,但他的人格,最终属于他的“洛阳纸贵”的故事却留了下来。的确,我们知道他曾飞翔过。
为了更好的自己,而不是他人眼中的痕迹。正如人们会用心记住每一个美丽的东西一样,不计艰辛,甚至不计成败,像修身一样对待。凡事,终会有美好的东西留在我们心间。
在前三段的铺垫下,作者对第二则材料进行了解读,引申出“付出的努力不一定要别人看到”的观点,有一定的哲理性。
从全文来看,文章的主旨是“不要刻意追求痕迹,而应重视过程的体验”,钱钟书的例子表现的是他不计名利、热心助人的风范,与主旨无关,例证不当,应该删去。
本段对第一则材料的解读十分混乱,不知道作者想表达的是“要奋斗”还是“看淡成败”?观点不明,结构上也未能承上启下。应结合文章主题作解读。
紧扣主题举了左思的例子,从一开始不被人理解到最后名扬天下,左思付出了艰辛的努力,贴切地表达了“重视过程的体验”的观点。
结尾首句“为了更好的自己,而不是他人眼中的痕迹”本已点题,后几句却又不知所云,表述不清,议论散漫,未能升华主题。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可知“明志”前必先学会淡然,静如秋水;“致远”也需有波澜不惊、无尘而明朗的心。然而为什么呢?明志而致远岂非依靠于他人才能成就事业。如果一味淡然,又怎么能体会到其中志趣,获得满足?当然不是。
屈原人生大好的境界,皆在于不去刻意创造别人眼中的痕迹,而笃志修身,钻研自己天地中的学问。若获得他人赞赏,则视为惊喜。
南北朝一学者陆澄,为了读书而“读书”。他能将《易经》背得滚瓜烂熟,却不能明白其中一点意思。他也想要像文人墨客般出口成章,示于天下,但眼界过低,不能通过读书使自己优秀。“好读书,不求甚解”的陶渊明却“每有会意,则欣然忘食”,读书让他真正有了提升,也使他独特。他并不在意得失,却获得了流芳百世的资格。
泰戈尔说:“天空没有留下翅膀的痕迹,但我已经飞过。”不介意是否留下痕迹,因为付出的努力不一定要别人看到,知道飞过的滋味,获得了自我的提高也许才是真的财富。
大学者钱钟书先生,一次帮助一个名为吴庚舜的青年修改关于《长恨歌》的论文,钱先生热心帮助,把文章每个段落都细细作了修改。文章刊登后,青年十分过意不过,一定要钱钟书署上名。几次推辞不下,钱先生署上笔名“郑辛禹”。原来,百家姓中“郑”在“吴”后,天干中“辛”在“庚”后,古代圣贤“禹”在“舜”后,三个“后”,尽显大学者不计名利、热心助人的风范。
“今天的我,是为了明天有个更好的自己。”奋斗中的汗水也许会蜕变为最终的泪水,或甜或咸,无论结果的成败,我们都必须为其负责。既然选择了前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左思的《三都赋》是千古名篇,但左思却是个也许让人见了一眼就不快的丑八怪,甚至他父亲也斥其愚蠢。他创作《三都赋》时遭受了众人耻笑,才子陆机扬言左思的书只能被他拿来盖酒坛子。我们看不见左思的艰辛,看不见他飞过的或许有些笨拙的身影,但他的人格,最终属于他的“洛阳纸贵”的故事却留了下来。的确,我们知道他曾飞翔过。
为了更好的自己,而不是他人眼中的痕迹。正如人们会用心记住每一个美丽的东西一样,不计艰辛,甚至不计成败,像修身一样对待。凡事,终会有美好的东西留在我们心间。
得分点:
(1) 审题立意基本准确。
这个作文题审题有一定难度。第一则材料重点讲“过程是为了结果”,第二则材料重点讲“享受过程,而不强求结果”,出题人希望同学们能够综合分析材料,理解“过程与结果”的辩证关系并作出阐述。但多数同学只根据其中一则材料来立意作文,比如根据第一则材料写“经历与价值”;根据第二则材料写“雁过无痕,行者自知”“成长的痕迹充满意义”等。这篇文章的立意是“不要刻意去创造别人眼中的痕迹,而应重视过程的体验”,是基本准确的。
(2) 举例丰富,有一定特色。
作者运用自己的语言,列举了屈原、陆澄、陶渊明、钱钟书和左思五个例子来论证观点,比较充实。列举的例子涉及古代、现代,正反对照,角度也很丰富。
(3) 语言上有一些文采。
作者在语言表述上下了一些功夫,比如倒数第二段中“我们看不见左思的艰辛,看不见他飞过的或许有些笨拙的身影”,形象生动,还有点押韵。
失分原因:
(1) 主旨表达不明。
文章立意虽基本准确,但行文散漫,不论是开头、中间还是结尾,都未能很好地点明“不要刻意去创造别人眼中的痕迹,而应重视过程的体验”的主旨。开头在抛出“明志致远”要“淡然”的观点后又予以否定,十分混乱;结尾在重申“为了更好的自己,而不是他人眼中的痕迹”后又表达了其他不知所云的观点。综观全文,作者对主旨的表达很含糊,影响得分。
(2) 有些例子例证不当。
文章列举的五个例子中,屈原和钱钟书的例子与主旨无关,堆砌无用的例子反而导致论证不贴切。
(3) 逻辑混乱。
文中有些语句缺乏内在逻辑性。比如,文章开头先说要“学会淡然”,又说 不能“一味淡然”,前后矛盾;结尾“正如人们会用心记住每一个美丽的东西一样,不计艰辛,甚至不计成败,像修身一样对待。凡事,终会有美好的东西留在我们心间”更是不知所云,很难读懂。
(4) 结构机械。
一例一析的结构安排,不够灵活,导致文章看起来没有什么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