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应该知道的事
2015-05-06叶子
叶子
好吧,我承认,这一段时间我是故意不理你、冷落你。你跟同学说过,在家里你不怕爸爸臭训、不怕妈妈唠叨,就怕大人们不说话。
那天也不知是怎么起的头,你梗着脖子说:妈妈只关心我的学习成绩,爸爸从小就没管过我,我能长成今天这样,就不错了!你爸爸嘴笨,懵了半天才讷讷争辩说:我、我哪有不管你啊,哪有?你看见气氛陡然沉重起来,意识到话说重了。那天晚饭,你多吃了一碗,做作业空隙的时候,又跑来我屋里绕了几圈,搭讪说,妈,你好几天不写作文了呐。
看你委曲求全的别扭样子,我觉得有必要就这事跟你啰唆几句。可是真说起来才发现,时间长,事情又拉杂,回忆起来的不及万分之一。
你出生那年,爸爸还很年轻,看见你像只大猫一样又软又小,他像中了大奖一样又喜又忧。你整夜哭闹,要听见大人心跳才肯睡。爸爸只好斜靠着被子,让你贴在他胸前,睡在他肚子上。你先天声道闭合不全,睡熟了会打起小酣。爸爸迷糊一小会儿,就会惊醒一次,试试你鼻息,听见你的鼾声,才能安心睡觉。百天时你出水痘,怕你挠着脸,落下麻子,爸爸就喝咖啡、浓茶熬夜守着你。百天过后,你长成了胖娃娃,爸爸的眼睛也熬得又大又亮,瞌睡得能像马一样站着睡着。
你六岁上学,爸爸心疼你小,就每天背你去学校。爸爸的办公室离你教室不远,你特别黏爸爸,背上痒痒了,作业本找不到了,铅笔盒打不开了,上厕所解不开裤子了,都跑去办公室找爸爸,就为了腻在他腿上玩一会儿。你摔了水杯,爸爸说:我早想把这杯子摔了;你拆了录音机,爸爸说:我儿子真厉害啊。那时候爸爸最爱做的事,就是看你跟小伙伴撒欢,你上体育课,他满运动场追着看,看得心满意足,笑得满脸皱纹。
你上中学后,离家远了,爸爸成了你的腿,风雨无阻地开车接送你,一送就是三年。你踢球伤了腿,怕耽误学习,就瘸着腿上学。爸爸拎着你的大书包,总是抢在你前头下楼,说万一你摔倒了,他可以在下面垫着你。你收到小女孩的情书,爸爸忙活着翻看你同学合影,一个个分析你女同学长相,看究竟是哪个小姑娘看上了你;你做作业累了,爸爸帮你把风,好让你躲开我的监视,玩一会儿游戏。至于偷偷塞钱给你买光碟,帮你撒谎逃作业这类事,更是家常便饭。爸爸甚至立下宏愿,要挣钱攒够给你买房的钱,可是房价像卫星一飞冲天,这心愿只好一再缩水,天晓得他一个穷教师到哪里去弄这笔钱。
开春后你又长高了,你的小卧室里,可着柜子和墙做的一米八的小床短了,你睡觉的时候要打开柜门,把脚伸到柜子里去。搬到大卧室后,你说在那里做作业不爽,又把书桌搬去客厅。开电视你嫌吵,开电脑你说分散你注意力,你上高中三年,家里关了电视和电脑。爸爸想看新闻,你让他用手机看,要不让他去外面,跟民工一起到广场上看大屏幕。你嫌爸爸打呼噜,他就等你睡着了再睡;你不许爸爸在家里抽烟,他就去过道抽,等烟味散干净了,才进屋里来。
爸爸是普通老师,朝九晚五赚取的菲薄薪水,要按时缴纳按揭,保证汽车不缺燃油,生活不会陷入困顿,由于担忧失去而产生的焦虑,使他不得不活在生活的陷阱里,不断妥协和退让,放弃和牺牲,竭尽所能、心甘情愿地服务于将来你出人头地的伟大事业中。
你就读的第八中学,是区、市高干子女云集的地方,你凭自己的努力考进了重点中学,再考进实验班,只是你人生起跑的第一步。也就是说,将来你大学、就业,除了凭你自己的努力,将没有任何援手。普通如你的父母,除了奉献一腔原始意义上的宠爱,没有能力为你的将来提供任何保证。虽然你爸爸也向其他男人那样,指望着好运能像难缠的女人,一头撞进他的怀里,可是迄今为止,他津津乐道的骄傲,依旧是优秀的你,幸运地投生在了他的名下。
我跟你,原本没有不得不说的话,在你的认知里,你以为爱看书就是爱学习,就像妈妈这样。你不知道的是,我喜欢看书跟你喜欢打小怪兽一样,不过是一种休闲方式。对一个家庭成员来说,伤春悲秋、多愁伤感,死抱着书看的习惯,跟沉迷网络、鏖战游戏一样令人厌恶,并没有爱好做菜或喜欢运动那样更适用于家庭和健康。
我最最懊悔的是:你说文艺类书籍太娘娘腔,只看科技类书籍,我以为这是性别差异所致,直到文科成了你的薄弱科目。妈妈是学美术的,鉴于这一行谋生的艰难,我一直坚持,写作跟画画一样,都是手艺,你顶好学一门扎实学问,将来好顶门立户。我才纵容你在我教别的孩子画画时,跑出去疯玩,直到我发现中学课程里,有那么多涉及几何制图的绘画知识,才发觉缺乏严谨系统的造型能力训练,使你错失了很多选择。这是你成长过程中,我最对不起你的事。
都说好孩子是给国家养的,可是国家是假家长之手哺育接班人的。你说,你的志愿若不是北大或清华,妈妈就会不高兴,你错了,你上哪一所大学并不重要,你生活得幸福才是我真正关心的。至于你今后会生成什么样的人品,我也并不着急,我相信,时间会让你懂得好坏,懂得生活,懂得亲情是所有情感中最结实的,那才是你危难时唯一的帮衬。
我以为,这些是你应该知道的事。
※编者有话说
青春期的孩子,叛逆、孤独,似乎没人理解他们。我们杂志给了孩子“太多关注”,选稿多是青年的成长故事。但我们忽略了,成长中,最有发言权的是父母。本文真实质朴,发人深省,好像在那个年纪,“我”也说过同样的话,这样的话给我们的父母带来了怎样的痛苦,是否也应该是我们当下的中学生应该思考的问题?作文与做人的关系,不必赘述。希望本文可以带给中学生更多的思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