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岒民族走廊旅游经济差异研究

2015-05-06吴忠军

贺州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南岭走廊民族

高 冲,吴忠军

(桂林理工大学 旅游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南岒民族走廊旅游经济差异研究

高 冲,吴忠军

(桂林理工大学 旅游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南岭民族走廊是费孝通提出的“三大民族走廊”之一,然而,南岭民族走廊旅游经济存在普遍的非均衡发展。利用Geoda空间统计软件方法建立时间、空间与旅游经济数值之间的联系,分析南岭民族走廊旅游经济差异,识别各地区的旅游经济发展的四大类型,总结旅游经济差异的两大特征,并依据类型及特征提出可行性的政策建议。

南岭民族走廊;旅游经济差异;空间自相关

一、研究背景

南岭民族走廊是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三大民族走廊”之一,也是瑶、苗、侗、壮、畲等南疆少数民族聚居地,属于“老、少、边、山、穷”地区,长期封闭落后。相较于藏彝走廊及西北走廊,国内学者对南岭民族走廊的研究范围、研究深度略显不足,主要集中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南岭民族走廊研究的现实及学术意义。第二,从时间、空间及文化角度来谈南岭民族走廊范围。第三,族群关系与民族文化方面,以瑶族研究居多。第四,南岭民族走廊的经济活动研究。总体上看,研究对象以微观案例点研究为主,缺乏宏观层面的研究;研究方法多停留在定性研究层面,忽视定量研究。从整体视角研究南岭民族走廊旅游经济的更是少之又少,无法有效契合当前南岭民族走廊研究的目标与任务,即充分利用民族文化资源以加快南岭地区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1]24。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要“逐步把旅游业做成民族地区的支柱产业”。随着《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规划纲要》及《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旅游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利好政策出台,南岭民族走廊已成为旅游产业深化改革的前沿阵地,旅游业作为南岭民族走廊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的特色优势产业迎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期。然而,受旅游资源禀赋、区位与交通条件、基础设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南岭民族走廊旅游经济存在普遍的差异化、非均衡化发展。因此,亟待研究南岭民族走廊经济差异现状,增强区域旅游发展动力,加快其脱贫致富。

区域旅游经济差异是学术界探讨的热点问题之一,其研究集中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的测度方法,综合采用标准差、基尼系数、泰尔系数、恩格尔系数、变异系数、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及空间统计理论。第二,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的影响因素,包括政府行为、突发事件、旅游开发历史、旅游资源禀赋、客源市场、基础设施、区位条件、产业结构及经济水平等,除了定性分析外,更有学者利用计量经济模型定量分析了影响因子的效用权重、作用机制。第三,旅游经济差异评价指标构建,选取区域旅游发展规模与结构、增长潜力及社会环境等方面因素构建多指标综合测度评价体系,作为划分旅游经济区、经济带、经济发展水平的依据。鲜有学者以多省交界的民族地区作为研究对象,从县域旅游空间相互作用关系来分析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特征。

二、研究区域与方法

(一)南岭民族走廊概括

本文界定南岭民族走廊范围大体以南岭山区为基础,基于完整行政区划的前提下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将研究范围限定在桂林、贺州、清远、韶关、永州、郴州、赣州等七市(下辖16区、64县)①。南岭民族走廊地处桂、湘、粤、赣四省交界,国土面积15.81万 km2,人口 3137.2946万,其中,汉族人口2944.199人,约占93.845%;少数民族人口193.0947万,约占6.155%。2013年,国民生产总值为8705.41亿元,一、二、三产业比重为15.8:46.4:37.8,人均GDP为2.775万元。

近年来,南岭民族走廊旅游发展态势迅猛,旅游各项数据持续攀升。2013年,该地区接待旅游总人数为17914.77万人次,同比增长13%,其中,接待国内游客17590.41万人次,境外游客324.5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360.44亿元,同比增长21.6%,国内旅游收入1279.84亿元,旅游外汇收入133874.02万美元,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比重为15.62%,旅游业已成为南岭民族走廊国民经济的重要部门和支柱性产业。旅游产业质量与规模不断提升,据不完全统计,该地区现有旅游星级饭店301家(四星级及以上饭店占18.27%),409家旅游社,143家A级景区(5家5A、76家4A、44家3A级景区),21家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8个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6个、示范点5个,2个中国旅游强县(阳朔、清新)。武广高铁、湘桂高铁、贵广高铁的相继开通与运营,旅游交通条件日趋改善,客源范围不断拓展且结构趋于优化。

(二)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旅游收入是衡量区域旅游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数据指标。因此,本文以南岭民族走廊64个县(市)、16个(区)为研究尺度,以各县旅游收入作为衡量指标,从空间统计分析入手,利用Geoda软件制作南岭旅游经济空间分布图、Moran图和Lisa图,揭示南岭民族走廊旅游经济时空差异情况。数据来源于南岭各县2008-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及国民经济统计公报,对缺失数据采用插值法推算,数据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精确度。

(三)研究方法

国外关于空间自相关理论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并广泛地应用于各学科领域,同样也被国内学者应用于旅游经济研究,在定量研究区域旅游经济差异方面十分便捷与科学。空间自相关主要包括全局空间自相关和局域空间自相关两种类型。通过空间自相关分析,可以描述区域经济的协同与差异,探索区域空间发展模式[2]1978。

1. 全局空间自相关

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用于测量、考察变量在整个区域范围内所表现出的空间分布形式,分析其是否存在集聚性[3]38。Moran指数是研究全局空间自相关性的重要指标,能够衡量和反映空间邻接或邻近的区域单元属性值的相似程度[4]77。Moran指数的计算公式如下[5]79:

其中I全局为Moran指数,N为研究对象数量, xi、xj分别表示旅游经济水平在地域单元i和j的观测值,为观测值均值,Wij为空间权重。I全局取值范围为[-1,1],当I全局0表示正相关,当I全局<0表示负相关。

2.局域空间自相关

本文采用局部空间自相关方法进行研究。Global Moran’s I只表明区域之间空间差异的相似程度[6]63,无法反映具体的空间差异变化情况。因此,Ansenlin(2003)提出的局部Moran指数用来检验局部地区是否存在相似或相依的观察值聚集在一起[7]173,研究局部空间的异质性。局部Moran值的计算公式为[8]21:

式中:Wij为空间权重,xi和xj是区域i和j的观测值,是观测值的平均值,是观测值与均值的偏差, S2是观测值的方差。在显著性水平下,当Ij>0时,表示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的地区在空间上显著集聚(高值或低值集聚),当Ii<0时,说明区域与周边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低-高”或“高-低”集聚)。

Moran散点图可以更加直观的体现某个区域与相邻区域之间的集聚类型[7]173。其横坐标是由观测值和均值之间的离差组成的向量,纵坐标是空间加权平均值,四个象限表示区域间存在的四种相互作用关系。

表1 Moran’s I散点图的象限解释

三、南岭民族走廊旅游经济差异的空间统计分析

(一)旅游经济空间布局的历史演变

选取 Geoda软件中的 Quantile功能生成2008-2013年南岭民族走廊80个县(市、区)旅游收入的四分位图(如图1所示),表示南岭地区旅游经济空间布局的历史演变,其中颜色越深代表旅游收入的值越高。2008-2013年间,南岭80个县的旅游经济空间分布变动较小,基本格局特征维持不变,主要表现在:1.旅游经济发达的县大面积集中于南岭中段,且中段南部旅游经济发展水平高于北部,然而中段的东部与西部边缘地区旅游经济发展较差;2.旅游经济欠发达的县整片集中于南岭东段, 2013年,东段排名前三位的瑞金、龙南、章贡旅游收入分别为14亿元、13.36亿元、12.9亿元,其余各县均低于10亿元;3.旅游经济发达与欠发达的县在南岭西段交错分布,旅游经济发达与落后的县旅游经济差异显著,因此,南岭西段内部差异是导致南岭民族走廊旅游经济差异的最主要原因。

图1 2008年、2013年南岭民族走廊县域旅游收入四分位图

(二)Moran’I统计量变化

采用2008-2013年南岭民族走廊县(市、区)域旅游收入指标计算Moran’I指数,以便清晰、准确地分析南岭县域旅游经济发展时空格局的整体演变,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2008-2013年南岭民族走廊县域旅游收入Moran值②

从表2可知:第一,2008-2013年南岭县民族走廊县域旅游收入的Moran’I指数为正,且均在0.1以上,呈现正相关关系,说明南岭地区县域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在空间上并非完全处于随机状态,表现出相似值间的空间依赖特征,旅游经济空间集聚确实存在于相邻区域间,即从空间联系结构特征上看,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县相对的趋于和旅游经济较高的县相邻,旅游发展水平较低的县相对的趋于和旅游经济较差的县相邻。第二,2008-2013年南岭县民族走廊县域旅游收入的Moran’I值表现为下滑态势,由0.3641下降至0.2567,达到6年来最低,只有2011年为小幅度的上升,说明南岭民族走廊各县旅游经济的空间依赖关系和集聚趋势持续弱化,即旅游经济“高高”或“低低”的区域在空间上的集中分布呈现逐步弱化的趋势,极化效应发挥受限,县域旅游经济间差异日趋缩小。然而2013年的Moran’I的值仍大于0.25,表明空间集聚程度仍处在较高水平。第三,南岭县域旅游经济总体差异缩小,并不意味着南岭旅游发展日益协调,而反映出区域内部差异不断缩小,外部差异却逐渐扩大的特征,旅游经济区域“块状”分布明显。

(三)Moran’I散点图

Moran’I仅表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空间自相关的整体情况及各县与周边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平均程度,却无法揭示内部空间格局的动态特征[9]24。因此,需要Moran’I散点图进一步分析南岭民族走廊区域旅游经济的局部空间特性。L isa条件下Moran’I指数即为拟合曲线的斜率,图2中某一点即为某一县(市、区),点离拟合曲线越远,说明这个县的旅游经济收入与其他县旅游经济收入的绝对差异越大;四个象限表示某县与邻近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局部空间的四种关系,可与前文表1相对照。图中大量的点偏离拟合曲线表明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绝对差异扩大明显。

图2 2009、2011、2013年南岭民族走廊县域旅游收入的Moran散点图

图3 散点图对应县的个数变化情况

由图2、图3可知,2008-2013年南岭民族走廊县(市、区)域旅游经济的局部空间关联格局变化如下:

1.南岭地区局部空间格局呈现HH或LL区域高水平集聚,然而这种集聚趋势在不断减弱。2008年Moran散点图中的扩散区和低速区共有61个样本,约占总数的76.35%,南岭区域旅游经济全局空间自相关的主要原因在于扩散区和低速区的高水平集聚。2013年,扩散区和低速区的样本数据减少了9个,为52个,占数据的65%,其中,低速增长区样本数量为8个,减少最为明显。这说明低速增长区空间集聚水平的变化是导致了南岭地区旅游经济局部全局自相关值减少的主要原因,弱化了南岭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全局空间自相关趋势,也使局部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更加复杂。

2.2008 -2013年落在HH或LL的数据占样本数据比例均大于50%,表明南岭民族走廊旅游经济主要表现为空间正相关,但是空间负相关的区域(LH或HL)数量存在增加的趋势,表明县域局部空间差异可能在增大。随着某些县旅游经济的异军突起,与邻近地区存在明显的“高-低”旅游收入差。而远离中心的边缘县由于受资源、交通、政策等多方面限制,客源、人才、资金等要素流向了增长中心,致使边缘县旅游业发展受限制,与邻近地区形成了“低-高”旅游收入差。

从各县旅游经济的相互作用机制来看,2013年,桂林市区(除雁山外)、兴安、阳朔、荔浦、贺州平桂、郴州中南部、韶关中部、清远东南部属HH扩散效应区,这21个县旅游经济发展势头强劲,扩散-涓滴效应明显,能够辐射相邻地区的经济发展;赣州全境、永州西部与南部、贺州北部、郴州嘉禾、桂林灌阳、韶关始兴属L-L低速增长区,这31个县与相邻地区旅游经济发展水平都比较低,与其他区域差距明显;环桂林市区周边、桂林东北部与东南部、清远西部、韶关西北部与南部、永州蓝山、郴州西部与东部属L-H过度增长区,这20个县区域内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相邻地区较高,呈现负的空间相关性;桂林龙胜、贺州八步与昭平、永州东北部、清远西北部共8个县(市、区)属H-L极化效应区,该区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很高,带动与辐射相邻区域能力不强,由此可以看出,南岭西段县域间旅游经济相互作用的机制是非常复杂的。

(四)Lisa集聚图

Lisa是检验显著性的指标,用于衡量空间单元属性与其周围单元的相近和相宜程度[9]28。利用Geoda软件绘制出2008-2013年南岭民族走廊各县旅游收入Lisa图。Lisa集聚图能够有效弥补Moran’I散点图不能表明各区域空间自相关程度的不足。其中,红色为“HH”区蓝色为“LL”区,灰色为“LH”区,粉色为“HL”区,白色为空间相关不显著的区域。

图4 2008-2013年南岭民族走廊县域旅游收入的Lisa集聚图

从显著性检验结果来看,2008年扩散效应区和低速增长区的县有20个,2013年缩减为16个,其中,低速增长区始终在7个徘徊,扩散效应区减少了4个。可见,南岭民族走廊县域旅游经济在总体上呈现正空间集聚效应,扩散效应的显著性范围在逐步缩小,LL类型区显著性范围变化不大,表明南岭民族走廊县域旅游经济向高层次集聚的趋势在减弱。

HH类型区主要为桂林城区(除雁山)与阳朔、清远东南部、韶关武江区,说明该类型区旅游经济集中度高,能产生较大的集聚效应,辐射和带动邻近地区。2008-2009年郴州的永兴县为HH扩散-涓滴区,2010年苏仙区由HH类型区变为LH类型区,表明这些地区旅游基础较好,但旅游发展缓慢,带动功能逐渐弱化,甚至落后于邻近地区的旅游业发展。LL类型区主要分布在赣州及南岭西段中部,旅游经济发展滞后,与相邻区域关联性小,旅游经济集聚性弱。LH类型区主要为环桂林城区周边,雁山、灵川、临桂缺乏高品质的旅游资源,与邻近地区相比旅游发展缓慢。HL类型区主要为宁远县, 2008-2013年旅游收入年均增长率达到91.4%,作为新兴旅游强县,宁远无法带动邻近县域旅游的发展,其中,章贡区在2008-2010年属于HL类型区后转变为LL类型区,这表明起初章贡区凭借优越的区位优势,旅游业发展水平高于赣州其他县市,但随着县际间交通改善、旅游资源开发,赣州各县旅游收入年均增长速度明显高于章贡区的18.76%,致使章贡区相比相邻县域处于低速增长状态。

(五)研究结论

毋庸置疑,2008-2013年,南岭民族走廊旅游经济总量不断扩大,且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但整体差异仍然巨大,旅游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很明显,严重阻碍南岭民族走廊旅游经济健康、快速的增长。对南岭民族走廊旅游经济进行有效的空间统计分析,可总结出南岭民族走廊旅游经济差异的特征:第一,旅游经济空间分布基本格局是东段弱、中段强、西段强弱交错分布;第二,南岭地区县域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在空间布局上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第三,南岭民族走廊各县旅游经济的空间依赖关系和集中分布呈现逐步弱化的趋势,极化效应发挥受限,旅游经济区域“块状”分布明显;第四,南岭地区局部空间格局呈现HH或LL区域高水平集聚,局部区域间相互作用机制较为复杂;第五,从显著性检验看,南岭民族走廊县域旅游经济向高层次集聚的趋势在减弱。

四、对策与建议

促进南岭民族走廊旅游经济协调发展,应充分考量南岭七市发展战略、国家顶层设计、资源环境约束等因素,依托民族、生态、红色旅游资源,逐步构建以民族旅游为龙头、生态旅游为主导、红色旅游为特色的南岭旅游经济发展模式,将旅游产业打造成为南岭民族走廊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扶贫攻坚克难的主导产业和缓解资源约束的特色产业,致力于将南岭民族走廊打造为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国家级民族风情旅游区。

(一)重点辐射,双核引领

南岭民族走廊旅游经济的核心和重点发展区集中于桂林中部、清远东南部、韶关中部,分为桂林旅游增长中心和粤北旅游增长中心,2013年,双核旅游总收入为503.95亿元,约占南岭地区旅游总收入的38.3%,是南岭旅游经济热点和增长中心,旅游经济活跃且连片发展趋势明显。针对灵川、临桂、雁山的旅游塌陷,应培育三地新业态与产品类型,加强与桂林城区、兴安、阳朔的旅游协作,并利用桂林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契机,增强桂林旅游增长中心的辐射能力与扩散范围。粤北旅游增长中为东北-西南狭长走向,应利用毗邻粤港澳的区位优势,积极塑造漂流、温泉、观光、民俗体验的生态休闲度假旅游胜地,旅游业发展应朝西北方向重点突破,着力开发瑶、壮民族文化体验游和突出重点景区,与贺州八步区、郴州宜章县和资兴市等旅游经济发展较好区域实现连片发展,打造湘桂粤边旅游中心区域;要稳步推进东南方向旅游业发展,突出“始兴-南雄”历史文化与“翁源-新丰”田园风光旅游特色,加强与赣州、从化、河源等地的旅游区域联动和线路对接。

(二)区域联动,通道畅达

南岭民族走廊旅游交通存在“北多南少”“东西方向少”“景区可进入性不强”的特点,交通连接不畅是导致南岭民族走廊旅游业非均衡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既要打通区域对外联系的“大通道”,又要畅通旅游景区与外界联系的“静脉”“毛细血管”。除了依托现有交通构建“永州-桂林-贺州”“郴州-韶关-清远”“赣州-韶关-河源”“桂林-永州-郴州-赣州”四大旅游发展轴之外,还应对现有交通升级改造,合理布局区域路网;修建景区连接中心城市的旅游快速通道,完善景区内旅游步道,形成“通道畅达,静脉密布”的旅游交通综合网络,使游客能快速、便捷的出行。

(三)立足实际,分类发展

针对扩散效应区、极化效应区、过渡增长区及低速增长区等四大类型区旅游经济发展的现状与特点,科学采用不同的旅游发展对策。扩散效应区要依托区域旅游合作与交流、旅游资源要素溢出与帮扶等方式扩大辐射范围;极化效应区多为新兴旅游强县,应充分发挥旅游规模经济效应,实现周边旅游要素的集聚,凭借高知名度的旅游品牌和强劲的客源优势,加强与周边地区的旅游业互动发展,逐渐实现由集中极化向辐射扩散的转变;过度增长区需加大旅游资源开发与整合力度,打造特色鲜明的旅游品牌,积极与扩散区、极化区展开旅游合作;低速增长区旅游业开发应以政府强力推行为主导,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能较快的获得旅游经济收益,完善旅游相关要素设施,加快旅游产品开发与扩大市场营销宣传。

(四)广泛参与,协作磋商

南岭民族地区旅游合作已进行了初步探索与实践,如南岭地区生态旅游合作联盟、湘粤赣红三角旅游区、大桂林旅游经济圈、湘南旅游圈、“华南五市旅游一体化”、“湘桂高铁沿线城市旅游合作联盟”,并在线路整合、客源共享、联合营销、产品互补等方面实现合作共赢,但是南岭地区旅游合作较为松散、规模小、环节少、主体单一、缺乏长效性和深层次性。因此,需构建“广泛参与,协同发展”的南岭旅游合作机制。加快建立以南岭七市政府为主导融合各地旅游主管部门、旅游企业、社区居民、科研机构、专家学者广泛参与的南岭民族走廊旅游合作联盟,制定明细的工作章程和组织架构,定期召开南岭旅游发展磋商会议、旅游业界工作协调与经验交流会、旅游宣传推介会、文化节庆和学术论坛等活动,签订《南岭民族走廊旅游一体化发展框架协议》,合作编制《南岭民族走廊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并依据协议与规划有序地推进南岭民族走廊旅游协作进程。

注释:

①2012年后撤县置区的桂林市临桂县、清远市清新县,为统计的需要,本文将临桂、清新列在南岭64个县内。

②注:Moran’I的正态统计量Z值大于0.05置信水平下的临界值(1.96),通过检验,假设检验使用999次重复排列方法,因此,表4-1通过显著性检验。其中Moran’I为全局空间自相关值,E(I)为期望值,Sd为标准差,Z为置信值,Random表示重复排列方法。

[1]龙晔生.南岭民族走廊研究的目标与任务[J].民族论坛,2013(12).

[2]朱子明,祁新华.基于Moran’I 的闽南三角洲空间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2009(12).

[3]孙盼盼.中国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的空间统计分析[J].旅游科学,2014(2).

[4]周晓唯,朱琨.关中—天水经济区县域经济发展空间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J].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3(5).

[5]向永辉.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发展及其应用[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4(2).

[6]方世敏,邓丽娟.基于空间结构理论的湖南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研究[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2(6).

[7]向延平.旅游发展与经济增长空间自相关分析[J].经济地理,2012(8).

[8]张可云,项目.安徽省各地区GDP增长的空间计量分析[J].江淮论坛,2012(1).

[9]邓丽娟.大湘西旅游经济差异与空间协调发展对策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13.

A Study on the Tourism Economic Differences in Nanling Ethnic Corridor

GAO Chong,WU Zhong-jun
(School of Tourism Management,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ilin Guangxi 541004)

Nanling Ethnic Corridor?is one of the”Three Ethnic Corridors”proposed by Fei Xiaotong in the 1980s.The tourism economy of Nanling Ethnic Corridor is characterized by non-balance development.With the help of spatial analysis software such as Geoda,the paper establish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ime,space and tourism economic value,offers the analysis of tourism economic differences in Nanling Ethnic Corridor,distinguishes four models of tourism economic development.Then two features of tourism economic difference are summarized.Finally,some feasible policy proposals are offered.

Nanling Ethnic Corridor;tourism economic difference;spatial autocorrelation

F59

A

1673—8861(2015)03—0031—07

[责任编辑]肖 晶

2015-06-18

高冲(1989-),男,河南新郑人,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民族旅游、旅游规划与开发。

猜你喜欢

南岭走廊民族
神奇的走廊
我们的民族
走廊上的时光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寒露
走廊上
胡明华、张南岭数字插画作品
多元民族
南岭栲叶黄酮类成分的研究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