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螺旋CT和核磁共振对肝脏囊性占位的诊断价值

2015-05-06鲁万鑫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31期
关键词:性病变囊性螺旋

鲁万鑫

螺旋CT和核磁共振对肝脏囊性占位的诊断价值

鲁万鑫

目的分析肝脏囊性占位采用螺旋CT和核磁共振诊断的效果。方法 52例肝脏囊性占位患者, 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26例, 观察组患者采取核磁共振诊断, 对照组患者采取螺旋CT诊断, 对两种诊断方法的诊断价值进行比较。结果 螺旋CT和核磁共振对肝脏囊性占位的诊出率为100.0%, 观察组患者采用核磁共振诊断后, 检查出炎性病变24例, 检出率为92.3%;对照组患者采用螺旋CT检查后, 检出炎性病变15例, 检出率为57.7%, 核磁共振炎性病变的检出明显高于螺旋CT检查,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对肝脏囊性占位患者采用螺旋CT和核磁共振进行诊断, 能够有效地诊断出病理特征, 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的参考, 然而就炎症性病变的诊断,核磁共振的诊出率要高于螺旋CT, 应当首选。

螺旋CT;核磁共振;肝脏囊性占位;诊断价值

肝脏囊性占位病变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病变, 指的是肝脏内由于结核、寄生虫、异物、淤血等病理因素导致的肝周或肝内病理性包囊占位。肝脏囊性占位患者时常伴有高温、头晕、乏力、腹胀、腹痛等症状。为了促进患者的健康, 对肝脏囊性占位进行准确的诊断意义重大。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 螺旋CT和核磁共振在肝脏囊性占位诊断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两种诊断方法各有优势。本文就螺旋CT和核磁共振在肝脏囊性占位中的诊断价值进行了相关的研究, 研究对象为2014年1月~2015年4月本院收治的52例肝脏囊性占位患者, 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 将这52例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26例, 对观察组患者采取核磁共振诊断, 对对照组患者采取螺旋CT诊断, 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选取2014年1月~2015年4月本院收治的52例肝脏囊性占位患者, 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26例。观察组中男16例, 女10例,年龄最大63岁, 最小24岁, 平均年龄(43±5.5)岁;对照组中男18例, 女8例, 年龄最大66岁, 最小26岁, 平均年龄(46±5.5)岁。其中肝脓肿患者18例, 结肠癌12例, 胰腺癌12例, 肝包虫囊肿1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患者采取核磁共振诊断, 对照组患者采取螺旋CT诊断, 诊断结束后, 对两种诊断方法的诊断价值进行比较。

1.2.1 螺旋CT检查 利用CT影像仪, 对患者肝脏部位进行扫描, CT将射线不透明标记物大致放于病变在体表投影的附近, 然后做CT扫描, 扫描完成后患者即可离开。传输图像至CT影像系统中, 通过影像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诊断。

1.2.2 核磁共振检查 在核磁共振前, 必须叮嘱患者将自身携带的金属饰品全部取下来, 避免对核磁共振检查造成影响。利用核磁共振仪对着患者的肝脏部位节进行扫描, 通过核磁共振后的图像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诊断。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螺旋CT和核磁共振对肝脏囊性占位的诊出率为100.0%,观察组患者采用核磁共振诊断后, 检查出炎性病变24例, 检出率为92.3%;对照组患者采用螺旋CT检查后, 检出炎性病变15例, 检出率为57.7%, 核磁共振炎性病变的检出明显高于螺旋CT检查,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检查结果比较[n(%)]

3 讨论

随着医疗事业的发展, 医疗水平不断提高, 螺旋CT和核磁共振作为两种影像诊断技术, 在临床诊断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近年来, 本院接受治疗肝脏囊性占位患者不断增多, 对肝脏囊性占位患者采用螺旋CT和核磁共振诊断,有效地提高了诊断效率, 为肝脏囊性占位病症的治疗提供了保障[1]。

螺旋CT作为当前疾病诊断中应用较为普遍的一种诊断方法, 它采用了滑环技术, 在肝脏囊性占位诊断中, 利用螺旋CT仪对患者进行扫描, 通过扫描仪上的图像, 医务人员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诊断[2]。同时, 螺旋CT可任意地、回顾性重建, 无层间隔大小的约束和重建次数的限制。核磁共振检查作为一种常见的影像检查方式, 在检查过程中不会对患者健康产生影响。核磁共振检查是将患者置于特殊的磁场中,利用无线电射频脉冲激发人体内氢原子核, 引起氢原子核共振, 并吸收能量, 在停止射频脉冲后, 核磁共振仪就会接收到共振后产生的图像, 进而对疾病进行诊断[3]。核磁共振对人体没有放射性损害, 分辨率高, 可多方位、多层面成像,以二维、三维方式显示人体的解剖结构和病变, 有效的达到定位诊断。通过此次研究可以看出, 螺旋CT和核磁共振在肝脏囊性占位中都具有较大的诊出率, 为肝脏囊性占位的后续治疗提供了保障, 但就炎性病变的诊断来看, 核磁共振的诊断效率明显要优于螺旋CT的诊断效率[4]。

综上所述, 在病理诊断中, 螺旋CT和核磁共振是两种较为有效的诊断方法, 而核磁共振对炎性病变的诊断比螺旋CT更有优势, 在临床诊断中应当首选。

[1] 卢金山.螺旋CT和核磁共振对肝脏囊性占位的诊断价值.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9(8):128-129.

[2] 李伟东.肝脏囊性占位性病变行螺旋CT和磁共振诊断的临床价值.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11):146-147.

[3] 刘振江, 杨秋娟, 谢君.螺旋CT和磁共振对肝脏囊性占位的临床诊断价值探析.基层医学论坛, 2014, 15(13):1730-1731.

[4] 盛鸿颖, 王冰, 王景林.磁共振成像在肝脏囊性占位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2005, 39(3):294-295.

10.14163/j.cnki.11-5547/r.2015.31.042

2015-06-05]

136100 吉林省公主岭市中心医院CT科

猜你喜欢

性病变囊性螺旋
常规超声联合超声造影诊断部分囊性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价值分析
16排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内镜黏膜下隧道法剥离术在胃肠道肿瘤性病变治疗中的应用
胎儿腹腔囊性占位的产前诊断及产后随访
基于Bosniak分级系统的复杂性肾脏囊性病变的诊疗进展
旋风“螺旋丸”
卵巢甲状腺肿的多层螺旋CT表现
奇妙的螺旋
开窗引流术治疗口腔颌面囊肿及囊性病变的临床效果观察
腺样囊性癌细胞雪旺细胞化在嗜神经侵袭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