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俊明的诗
2015-05-05
霍俊明,河北丰润人,现任职于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中国现代文学馆首届客座研究员、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著有专著《尴尬的一代:中国70后先锋诗歌》《变动、修辞与想象:当代新诗史写作问题研究》《无能的右手》《新世纪诗歌精神考察》《从“广场”到“地方”》(上下册)等。著有诗集《一个人的和声》《批评家的诗》《京郊的花格外衣》。主编《诗坛的引渡者》《中国百年新诗大典》《青春诗会三十年诗选》《中国诗歌精选》等。曾获“诗探索”理论与批评奖、首届扬子江诗学奖、《南方文坛》年度论文奖、第九届“滇池”文学奖、《星星》年度最佳批评家、《诗选刊》年度诗评家、“后天”双年评论奖、首届德令哈海子青年诗歌奖、首届刘章诗歌奖(评论奖)等。
热爱那些失眠的人吧
热爱那些失眠的人吧
即使我们相互陌生,可是
我们却在同一个城市。北方
没有雪,也还是冬天。
失眠的人起来,开始跳伞
落到这个城市的西南去
那里曾有一个红色的防雨棚
岁月使它突然变形
变形的还有黑夜里瞪大的瞳仁
瞪得再大也没有用
失眠的人必须学会在夜里走路
走累了,就跳到楼顶上去
摸摸星星的童年
揉揉自己的脚踝
接着,你就降落下来
速度取决于你
是在做梦
还是继续失眠
热爱失眠的人吧
你看,他又一次在陌生的城市
站起来。
回乡途中读保罗·策兰
北京车站。人流。
每一秒钟都是全新的
楼顶那架老式巨钟还在准点报时
我踏上广场的第一步,报时音乐响起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我还处于晨昏中。
一辆绿皮火车将是我四小时的容身地
列车缓缓向前,终点是山海关。
手里拿着黑色封皮的保罗·策兰诗集
这是我带着保罗开始
第一次的中国旅程
他是否有勇气
在中国再死一次
可以肯定:整趟车没人知道,也不会关心
谁是保罗
也许有几个体育迷知道保罗——
一个曾预测足球世界杯的章鱼
如今,章鱼保罗死了
诗人保罗也躺在身边的黑色书页里
身边那一张张修饰过度的脸
闪着城市的疲倦
保罗在书中躺了多年,
我从来没有勇气打开它
生活并不沉重,也没有
想象中那么轻松
让他静静地躺在座椅上
铁轨就会永远与他隔着不远不近的距离
蜀地小镇
这一年冬末。桃花
早已衰败多时。踪迹全无
作为岁月的补偿
蜀地,阳光正醺。
不必翻山越岭,已风尘满身
小镇于阗寂之中继续吆喝的方言。
马蹄得得正远
这一年,姑娘去往何处?
兜售凉粉的人漠不伤心,满脸堆笑
小镇,空留三树两行
斑驳的绿漆邮筒塞满落叶
一次次眷顾的还有尘土
那匹晨雾中喷着响鼻的枣红马
她曾深秋时节在二峨山麓徘徊
梅花必是落满了南坡
蜀地之信仍没有下文
一袭绿衣正与树影合一
仿佛正端举整个夏日的焚烧
你的声音
“仿佛来自另一个尘世”
非素食主义者的下午
一个没有落叶的南方城市
四季如暖棚的植物
这是一个下午,超市在高档小区拐角处
鱼已被扔放于案板之上
身体被活着切开,上下两截仍在抽搐痉挛
鱼眼瞪得更大,两腮在费劲地翕动
对于我这样一个非素食主义者来说
对于一个有着长年乡村饥饿症的人来说
这个下午
第一次有了血腥味
我想知道
是哪个混蛋两眼不眨地实施了这场酷刑
他没有像其他同行那样将鱼摔昏在水泥地上
再动刀
他没有像其他同行那样用铁钉的木棒击打后
再动刀
他直接下了狠手
甚至还不是白刀子进红刀子出
而是直截了当,一劈为二
希望他不是因为老板不发工资而下了手
希望他不是因为失恋、失眠、阳痿早泄而下了手
希望他不是因为工作无聊一心想买iphone5
而下了手
只希望
他是一个个实实在在的冷血暴徒
在这个下午
他对一个非素食主义者也下了手
乡下土狗墓志铭
三年后,我决定为老家的那只土狗
写一份墓志铭
姓名:花花
性别:男性
享年:10岁(相当于人的70岁)
如果不是上了岁数,腿脚不便
如果那辆车的速度再稍慢一些
以它的年纪也可以算得上寿终正寝
父亲草草掩埋了它
它应该庆幸
没有像其他乡下狗一样被卖掉
或者吃掉
他漂亮的红棕色身段
正在乡村下一代继续流传
它曾经每天兢兢业业繁育,早出晚归
大街小巷到处都是它的后代,那些子孙
几乎与它别无二致
它已经能够安享晚年,
年轻的母狗仍对它殷勤有加
它的那些小狗崽也常在它身后服帖欢叫
它最终死在乡村的水泥路上
那个开车的就是隔壁的杀猪匠张三
父亲把它拎起来掩埋
天空蓝得耀眼
乡村的犬吠正在响起
我的节日
1988年我上初中
平生第一次离家,学校在八里之外
十几个人住着大通铺
校园一墙之外就是八路军的烈士墓地
墓地和黑夜拦不住我。
年纪小,只有一个念头
想尽各种办法和由头回家
我要感谢那些伟大的节日
妇女节、清明节、植树节、儿童节、建军节、重
阳节、国庆节
我还学会翻字典,知道了那些洋节日
护士节、感恩节、圣诞节、沐浴节、万圣节
一到节日
我就装得病歪歪
告假回乡
躺在床上养思乡之病
妈妈和爸爸终于弄清楚了这些不明不白的节日
我终于没弄清楚为什么要如此辛苦地离家上学
那年夏天,第一次坐绿皮火车去赶考
一个城市里肥滚滚的中年妇女
把一只脏脚搁在对面的座位上
是她的臭脚教育了我
乡村有时候近似于一个坟墓
不是乡村有鬼,是有些人胸中有鬼——
瞧不起那些土里刨食的人
乡村教育
儿时,乡下。
村里的一大盛事就是父母吵架
现在想来都是鸡毛蒜皮的事儿
那时家穷,兄弟多,长辈礼数和管制又多
暴烈的母亲不再忍气吞声
那时的谩骂一起陪伴了我和哥哥的童年和青少年
那时骂街的阵营越来越大,很多次
父母双方的亲眷
都加入到农村战争之中
到处是围观的人群,母亲无望地哭泣
父亲更是满脸怒气,
个子矮小的他跳着高地骂
爷爷用拐杖指指点点
双方各自都好像真理在握
我和哥哥,学会了沉默。
很多年后
我们经常会有无名的烈火喷出
这不能不归功于乡村教育
一次父母打架后,哥哥出走了
父母打着手电筒甚至火把四处找寻
在几公里外的铁轨上哥哥正瑟瑟发抖
我是一个留守者
我也曾数次扬言出走
却伪装在家里的角落冒充失踪
那年夏天,
院墙下种着几排高粱
我偷偷站在斑驳的光影暗处
母亲出门,一盆洗脚水浇个正着
多年过去
当年出走的哥哥
在县城私立医院工作,
日日能够看到父母
而佯装出走的我
终于奔波京城,
离家整整三百华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