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雪》《山村》《画》求真溯源

2015-05-05陈才智

古典文学知识 2015年2期
关键词:自性有色禅师

陈才智

《雪》《山村》《画》这三首短诗,为许多中小学教材或读本选作课文,但署名和出处或付之阙如,或并不准确,今一一为之求真溯源。先来看《雪》:

一片二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十一片,飞入梅花寻不见。

此作颇有异文。如:“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十一片,飞进芦花都不见。”或云乃出自徐渭《雪景》。但《徐渭集》并无《雪景》。仅有《题雪景图》,见《徐渭集》卷六,乃五言律诗。遍检四册《徐渭集》(中华书局1983年版),亦无此诗。或作:“一片二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十一片,飞入草丛皆不见。”云纪晓岚作。但检《纪晓岚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并无此诗。又作:“一片二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芦花总不见。”或称郑板桥作。但检各种版本之《郑板桥集》并无。还有作:“一片二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无数片,飞入梅花看不见。”或云为林逋作。但《林和靖集》并无。说有易说无难,遍验诸说无果,乃另辟检索方向,于宋释普济(1179—1253)所编《五灯会元》卷十四“宝峰惟照禅师”检得下文:

雪下,僧问:“祖师西来即不问,时节因缘事若何?”师曰:“一片两片三四片,落在眼中犹不荐。”(苏渊雷点校本,中华书局1984年版)

释惟照(1084—1128),简州阳安(今四川简阳)人。俗姓李。住洪州宝峰。为青原下十二世,芙蓉楷禅师法嗣。幼师成都鹿苑清泰,年十九,剃染登具。后谒芙蓉于大洪。累年出领招提,还甘露、三祖。徽宗宣和四年(1122),诏补江州圆通,弃去,复居泐潭。高宗建炎二年正月七日示寂,年四十五。《嘉泰普灯录》卷五、《五灯会元》卷十四有传。禅家语讲求机锋理趣,往往因景说理,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透彻玲珑,不可凑泊,有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之妙。惟照禅师的这两句诗既堪称代表。祖师西来意,是禅宗初学者的常参话头,即使无所参问,也可勉强抓来应付。禅师的回答,往往不须在这句话上面去推敲,若用心推敲,这是何意,即是不合:句不当机,言非展事。承言者丧,滞句者迷。不唱言前,宁谈句后,直至释迦掩室,净名杜口。时节因缘事,也是常参话头,欲识佛性义,当观时节因缘。时节因缘若至,其理自彰。因当时正在下雪,所以惟照即景随机答以这句诗行。我们不妨参看《五灯会元》卷十五瑞州洞山晓聪禅师的一段话:“僧问:‘达磨未传心地印,释迦未解髻中珠。此时若问西来意,还有西来意也无?师曰:‘六月雨淋淋,宽其万姓心。曰:‘恁么则云散家家月,春来处处花。师曰:‘脚跟下到金刚水际是多少?僧无语。师曰:‘祖师西来,特唱此事。自是上座不荐。所以从门入者,不是家珍。认影迷头,岂非大错?既是祖师西来特唱此事,又何必更对众忉忉珍重!”

惟照的两句后来发展成了四句。清人《五灯全书》卷一百十八“庐江冶父松翁徕禅师”云:

中秋小参。三苏桥畔,叶落归根。实际堂前,月明寂照。互古今而不昧,历尘劫以常存。说甚么初三十五增减盈亏,殊不知性海圆融,光华独露。诸昆仲。还有向明暗未分以前,着得只眼者么?乃击如意曰:金锤击碎珊瑚月,散作人间不夜灯。小参。一二三四五六七,须弥撑破虚空脊。七六五四三二一,秤锤捏出黄金汁。重重门户泼天开,一任诸人从此入。己躬下事好因缘,七日之中须打彻。大冶红炉飞片雪。雪中晚参,千峰倒卓。八面玲珑,粉碎虚空。浑然一色,寂光智照。太平玉烛,长明素朴。家风实际,一尘不染。目前无法,意在目前。大众还知目前法么?乃指雪曰:“一片二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十一片,飞入梅花寻不见。”遂骤步归方丈。问:三身中那一身说法。师曰:谛听谛听,曰:未审是甚么法。师曰:你不是钟子期。问:如何是和尚家风?师曰:枯藤倒挂长生月,野鹤闲随自在云。(星朗雄嗣)

《五灯全书》一百二十卷,京师圣感寺住持超永据五部灯录及禅宗史书编集,于康熙三十三年(1693)编就,收在《卍新纂续藏经》中国撰述之史传部(新版第81册、旧版第140至142册)、《禅宗全书》第25至27册。据清人陈诗(1748—1826)编撰《冶父山志》卷五“宗派”(广陵书社《中国佛寺志丛刊》第12册)载,星朗雄,即道雄禅师,字星朗,万历二十六年(1598)生,闽漳龙溪林氏子,明探花鹤胎相国钎弟。二十一岁举于乡,旋成进士。天启中,由部郎擢守肇庆,恶朝政日趋混浊,随兄弃官司去。历参天童、云门,探索玄旨,俱获教益。崇祯二年,闻博山徕和尚道冠江南,遂从披剃,命名道雄。顺治二年,卓锡九华山化成寺。明年,庐江令周明府迓祚偕邑绅敦请住冶父实际寺。康熙十二年(1673)示寂,世寿七十有六。有《梅花诗百首》。庐江冶父松翁徕禅师,名宏徕(1638—1699),淮安山阳金氏子。顺治十四年(1657)丁酉,年二十,从宦岭南。己亥(1659)旋归,经南雄莲社,睹肉身祖像,有所感触,即依恒明和尚剃染。是冬圆具于华林。明年,矢志出岭,遍历诸名胜。康熙七年(1668)戊申,过庐江,参冶父道雄禅师,一见有针芥之合,摄心禅定,刻苦究竟。既受大法,后住静于龙舒紫云禅林。三十六年丁丑,法弟璧山退隐圆通。本邑士绅暨两序耆旧公启,坚请出主冶父法席。居三载,仍退隐紫云养静,神清骨立。康熙三十八年(1699),趺坐而逝,世寿六十有二。有《百八罗汉赞》。题为《雪》的这首七言四句诗,成为“目前法”的最好写真,其版权应归属宏徕禅师。

不过,此前明太祖朱元璋有《咏雪》诗云:“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空中不见打罗声,万里江山都是面。”(蒋一葵《尧山堂外纪》卷七十八“国朝”,《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明刻本,第1195册)应该是《雪》前两句的本源。其后清初小说《新世弘勋》(又名《定鼎奇闻》)第二回“滕六花飞怪露形,蚩尤旗见天垂象”中云:“到天明来,人家看那积雪,却有四五尺厚,又有一宗怪事,不论内庭、外院、市镇、街巷及荒郊僻壤之所,那积雪上,皆有巨人足迹及牛马脚迹,约有尺余深,遍处惊传,如出一口。这些人每日说新闻,也有说从来不见这样异事的,也有说不知将来是作何报应的,也有说不知关系人家祸福,还是关系国运兴衰的,纷纷扰扰,不一其说。有几句词,见说得好:‘一片一片复一片,飞入芦花寻不见。不闻天上打罗斗,六合乾坤都是面。昨夜须弥峰顶观,恒沙世界皆看遍。五湖四海九个潭,万里长江只一线。玉妆世界不可为,怪事从来不易知。足迹印痕深尺许,千军万马方追随。街衢庭院皆如此,城郭乡村尽若斯。个个并惊称诧异,人人相向说差池。不知有甚灾祥兆,那个心中不自疑。”《新世弘勋》署“蓬蒿子编”,书前小引末尾署“顺治辛卯天中令节蓬蒿子书于耨云斋中”,顺治辛卯为顺治八年(1651),书中不避康熙名讳,可知蓬蒿子生活于顺治间,康熙登位(1662)之前。“一片一片复一片,飞入芦花寻不见。不闻天上打罗斗,六合乾坤都是面。”显然与朱元璋《咏雪》有相承之迹。

再来看《山村》: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此作异文亦颇多,或作“一去二三里,山村四五家。儿童六七个,八九十枝花”,或作“一望二三里,烟村四五家。门前六七树,八九十枝花”,或作“一望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等等。或云宋人邵雍作,或云元人徐再思作,或云明人王道作,皆无所据。溯其中诗句之源,宋人彭汝砺《宿金钩》有“绝域三千里,穷村四五家”(厉鹗《辽史拾遗》卷十三)。元人关汉卿《大德歌(六首)·冬景》(其二)有“烟村四五家”(《阳春白雪前集》卷四)。而全诗据目前检索到的材料看,应该是截选自清华广生编《白雪遗音》卷三收录的《艾叶重发》:

艾叶重发,草木萌芽。闲来无事,到故友家。一同到,望江楼上去饮茶。走过一去二三里,又过烟村四五家。瞧见亭台六七座,又看八九十枝花。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我看此地好风景,想必就是故友家。故友一见往里拉,拉过草团忙坐下。童儿倒过一杯茶,茶罢抬头四下观。粉壁墙上一轴画,画的是渭水河边姜子牙。

华广生,号春田,平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嘉庆九年(1804)甲子编辑民歌集《白雪遗音》四卷,共收南北曲调839首,传钞者众,道光八年(1828)玉庆堂雕板印行。据高文德序,华广生当时在山东济南,所收歌曲,以济南流行的马头调为主,间及南北诸调;以歌楼酒馆伎艺口吻为主,颇多小说戏曲中故事人物、应景词文、古人名、美人名、曲牌名等内容。因有干风化,语词尘下,被禁毁劈板。1925年有郑振铎《白雪遗音选》,1930年有汪静之《白雪遗音续选》。今人整理本收入《明清民歌时调集》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最后来看《画》: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有的没有标注作者和年代,笼统称为古诗,有的署名唐代诗人王维所作,有的署名唐代僧人大川禅师,还有的署名元代王冕,或明代唐伯虎,或清代高鼎。实际上,这是一首偈颂的节选。作者是南宋僧人道川,源出其《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颂》(又称《川老金刚经注》)。出现这首偈颂的上下文是:

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山河大地,甚处得来?颂曰:“远观山在色,近听水无声。春去华犹在,人来鸟不惊。头头皆显露,物物体元平。如何言不会,祗为太分明。”

世尊是佛陀的尊称,“佛备众德,为世钦仰,故号世尊”(隋慧远《无量寿经义疏》卷上)。如果有人得闻此《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发一念笃信的心,其心纯正,毫无欲尘,便得清净般若之慧,生真实不虚之相,就可知此人成就诸佛第一希有功德。究竟这个般若实相,空如太虚,无有形迹,若著于悟实相,就不是实相,所以如来说,名之谓实相而已。以上是《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离相寂灭分第十四”经文,以下是道川的注。譬如“山河大地,甚处得来”这一话头,不过是一个名与实的问题,名起未名,可名非常名,实相不离世相。接下来,道川的五言禅偈想要阐明的就是,《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破除诸相之经义,实相即是非相。实相,说的是“性”,禅家所谓清净自性,“性”不是相,所以说“实相非相”,要离相,才能够见性;一切相,又是从性上显发出来的,也没有离开过性,所以说“是名实相”。清净自性对于一切显现的观察,不同于普通思维对于境界之观察。自性见山,虽然有色相,有也是无,幻相而已;自性听水声,声声不实,有声也是无声。所以说,远远望去,似乎有一些山峦色相;走近溪边仔细倾听,却根本没有什么东西叫做水声。也就是说,山水物象,从远处观听时有色有声,而当走入其近处内部观听时,则声色俱泯,实相非相。自性观春花,没有取舍,当下即是自性。所以春天虽已过去,百花盛开的景象却并未消逝,随时可以显现在脑海中。韶华已逝,犹有残花;瘦红方悴,肥绿犹酣,春之倩影通过非春之相永“在”,因为自性之花却并未凋谢,因为自性不生不灭。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来如不来,相而非相。人来了,鸟因为妄想心的缘故而惊飞,鸟的自性却依然如故,不曾有任何惊扰。参玄之士,悟道之人,须“入林不动草,入水不动波,入鸟不乱行”(《五灯会元》卷十九)。鸟或许不清楚,参玄悟道者却很明白。而且头头是道,处处都显露着自性明妙。“头头”,犹每桩,每件。“头头是道”,语本《续传灯录·慧力洞源禅师》:“方知头头方是道,法法本圆成。”本即佛语,指处处都存在着道。后用以形容说话或做事有条不紊。事事物物的本性都一样,本来平等无二,如幻不实。可是为什么,无论怎样说,您都不明白呢?那是因为,您已经从自性的本来明了,变成执着于后天理念的分别明了了。

宋释惟白所集《续灯录》卷八云:“师云:‘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敢问诸人,作么生说个见性底道理。良久,云:‘远观山有色,近听水无声。”释惟白,号佛国,住东京法云寺。为青原下十二世,法云秀禅师法嗣。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以所集《续灯录》三十卷入藏。《嘉泰普灯录》卷五、《五灯会元》卷十六有传。“远观山在色”变为“远观山有色”,一字之别,但也是以此比拟方式论禅,可以参看。这十个字,后世禅籍屡见不鲜,俨然成为一禅宗话头。如《续藏经》中,清释心亮《鼓山为霖禅师还山录》卷二:“诞日示众。师云:世尊拈花,远观山有色;迦叶微笑,近听水无声。”清释弘瀚、弘裕同集《博山无异禅师广录》卷三:“进云:恁么则碧桃绽蕊、缘柳萌芽也?师云:远观山有色,近听水无声。”元贤重编《寿昌无明和尚语录》卷一:“师曰:噫,莫道无事好。金刚与泥人揩背,汝等作么生商量。僧曰:远观山有色,近听水无声。师曰:好事不如无。”清释迦陵性音编《宗鉴法林》卷四十七:“天童华云:我闻独眼龙,果然只具一只眼。忽有衲僧出来问:一人所在即不问,如何是半人所在?劈脊便棒。更问如何是一人所在?便与连夜赶出。何故?一不做二不休。嵩乳密云:远观山有色,近听水无声。且道者里是一人所在?是半人所在?拈竹篦击一下云:土地前更着一分。”《嘉兴藏》中,清释合哲等编《云山燕居申禅师语录》卷一:“上堂僧才礼拜,师便打。僧喝,师又打。问:如何是目前境?师云:远观山有色。进云:如何是境中人?师云:近听水无声。”清释通耷、庆法同编《不会禅师语录》卷三:“佛诞月,鉴辉禅人率众建会,请上堂僧问圣诞日敷设高座第一义,且置如何是诸法寂灭相,师云:远观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后来,明成祖朱棣《御制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集注》引作:“川禅师云:‘山河大地,甚处得来?颂曰:远观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犹在,人来鸟不惊。头头皆显露,物物体元平。如何言不会,只为太分明。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明代韩岩集解、程衷懋补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补注》引作:“虽曰实相,其实无相。但就无相中能生照心,比之顽空者不同,故言为非,不是竟言无。如龟毛兔角,只说龟无毛,兔无角,不说无龟毛兔角,只说实相无相,不说无实相。达磨曰:若解实相,即见非相。正犹水中盐味,色里胶青,决定是有,不见其形。是故如来虚名之为实相传。颂曰:‘众生与寿者,蕴上立虚名。如龟毛不实,似兔角无形。川禅师云:‘山河大地,甚处得来?颂曰:远观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犹在,人来鸟不惊。头头皆显露,物物体元平。如何言不会,只为太分明。”均可帮助理解《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颂》中的这首偈颂。

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纂的《全宋诗》第29册第1647卷第18442页以下收录有道川的诗作31首,但未见此诗。作者小传介绍说:“释道川,号实际,姑苏玉峰(今江苏昆山)人。俗名狄三,初依东齐(《五灯会元》卷十二作“斋”)谦首座习法,改名道川。高宗建炎初圆顶。孝宗隆兴元年(1163),郑乔年漕淮西,迎之于无为军冶父寺开法。卷南岳下十五世,净因继成禅师法嗣。《嘉泰普灯录》卷十七、《五灯会元》卷十二有传。”冶父在安徽省庐江县东北,道川因为常年在冶父弘法,被尊称为冶父道川禅师。

由宋释道川的原作八句到教材中四句的《画》,篇幅减半,文字也略异,还增添了题目。题目的渊源,大概来自宋释正觉《万松老人评唱天童觉和尚拈古请益录》卷下:“佛鉴拈云:远观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此一联语,是题山水画图。”篇幅减半,只留存原作上半,大概源自宋释祖庆重编《拈八方珠玉集》:“佛鉴拈云:忽有人问老僧相似句。但云:远观山有色,近听水无声。僧云:不会。师云:春去花犹在,人来鸟不惊。且道是同是别?”原作“春去华犹在”之“华”已径改为本字“花”。至于将“犹”更改为“还”,大概是晚近人所为。“远观山有色”之“远观”,宋人赵与泌、黄岩孙纂修《宝祐仙溪志》卷三已作“远看”(《续修四库全书》影印北大图书馆藏清抄本,第660册)。综上,即题为《画》的这首诗的来龙去脉。

“人来鸟不惊”一句,意境不俗,故颇有仿效者,例如明人赵宽(1457—1505)七言律诗《三月八日省中偶成》,有“墙隈风静花仍落,树下人来鸟不鸣”(《御选明诗》卷七十六,《四库全书》本)之句,显然有取于此。而“春去花犹在”一句,更有与之意旨恰恰相对的“花落春犹在”,出自与道川时代相近的南宋诗人曹勋(1098—1174)《深夜谣》其二:“花落春犹在,人存事已非。草侵迎仗路,尘满旧薫衣。独立空怜影,当歌但敛眉。羞见长门月,曾同步辇归。”(《松隐集》卷三,《四库全书》本)明人解缙(1369—1415)《送刘御史弟子渊还西昌》中亦有“都城花落春犹在,远岫云寒雨半收”(《文毅集》卷五,《四库全书》本)。清道光三十年庚戌(1850)开科取士,礼部以“淡烟疏雨落花天”命题。俞樾(1821—1907)以“花落春犹在,天时尚艳阳”开篇,不入落花伤悲之窠臼,主试官曾国藩读之,大为激赏,取俞樾为保和殿复试第一名。这朵开自南宋的春花,至晚清仍是未落犹艳,正如前文所云,自性之花未凋谢,自性不生不灭,这或许也算是一段佳话吧。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

稿约

《古典文学知识》创刊近30年来,得到了广大读者的爱护与支持,我们在此除了表示由衷感谢之外,更热忱希望大家加入到我们的行列中来,踊跃为本刊撰稿。稿件要求:① 内容涉及古典文学领域,符合本刊各栏目的要求;② 语言通顺流畅,角度新颖,深入浅出,雅俗共赏,图文并茂;③ 来稿篇幅控制在5000字以内;④ 文章注释,一律随文简注,不要在文外注释;⑤ 来稿请附个人简介及联络方法。

编辑部邮箱:gdwxzs@21cn.com

另,凡向本刊投稿者,如无特别说明,即视为同意本刊拥有对该稿刊发后的网络版和光盘版的使用权。稿件一经刊用,稿酬一并支付。特此声明。

学古知津,百读常新,让我们共同努力,把《古典文学知识》办得更好!

《古典文学知识》编辑部

猜你喜欢

自性有色禅师
禅悟·自性·高山流水
以荣格原型理论分析《天之骄女》中马琳的悲剧
浓郁质感色来袭 这个秋冬有色可循
浅论荣格心理分析的自性观
如何走自己的一生
凉爽有色
《八月之光》中乔安娜的人格原型分析
如何走自己的一生
服从
一个苦者对禅师说